與近代社會和當代社會相比,現代社會還有獨特的現象,那就是戰爭。雖然近代和當代也有過戰爭,但沒有現代頻仍。武昌起義後,接著是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軍閥混戰、北伐戰爭、國共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民國38年的曆史上,差不多每年都有戰爭,戰爭由局部到全國,幾乎全民卷入,幾至亡國。且不說自然災害和階級壓迫給老百姓造成的災難,單是戰爭就到了民生國力難以承受的地步。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災難,但像這樣的連年戰爭是近代和當代所沒有的。在戰爭的環境中,無論國家、團體或個人都有不同於和平環境的表現,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文學,必然有其特殊性。我們抒寫反封建的文學史,梳理“人的文學”的發展曆程,這都是對的,但卻忽略了戰爭文學,或者說沒有對戰爭環境下的文學進行深入的考察,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缺憾。例如,馮至的十四行詩、穆旦的戰爭詩、戴望舒的後期詩、艾青的戰鬥詩、沈從文的《湘西》、林蒲的《湘西行》隻能產生在抗戰時期,這些作品對於人、對於死亡、對於生活、對於民族的探索與描寫都異常深刻,為其他時期的作品所不具備。戰爭條件下的文學以至描寫戰爭的文學無論是近代還是當代都不可能包涵,也是20世紀文學無法概括進去的特點。因此,要把近、現、當代文學合在一起,確實有相當的難度。
三
“打通近、現、當代”難以成為事實,除了中國現代社會太複雜和現代文學的特點難以為近代、當代融合,還有名稱的問題。直言之,用“近代”、“現代”、“當代”這些沒有明確時間界限的詞語作為曆史時期的名稱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