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變態反應不同的病理機製,可以將其分為以下4種類型:
(1)Ⅰ型變態反應(過敏反應型、速發超敏型):是最常見的一種變態反應,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特應性皮炎等被熟知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大部分都屬於這種類型。主要由IgE抗體引起。其機製是:機體在首先接觸過敏原後,即產生IgE過敏抗體,吸附於皮膚、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及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表麵,使機體處於致敏狀態。致敏機體再次接觸過敏原時,過敏原即與過敏性抗體結合,使細胞破壞,放出組胺、過敏素等活性物質,出現過敏反應的症狀。過敏性休克是其典型表現。由於此類型過敏反應發生極為迅速,亦稱為速發型變態反應。
(2)Ⅱ型變態反應(細胞溶解型):引起本類型過敏反應的抗體主要是IgG和IgM。其機製是:抗體IgG和IgM與細胞上的相應抗原或吸附在細胞表麵的相應抗原結合,引起細胞凝集,或在補體作用下使細胞溶解、損傷或被單核細胞吞噬,而導致溶血性貧血或白細胞減少。例如,紅細胞等細胞的成分成為抗原時,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也能成為抗原呢?一般認為是外界侵入的異物附著於身體細胞與其結合為一體,從而成為抗原,外界侵入異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藥品。例如,青黴素進入體內與紅細胞結合成為一體,機體把青黴素和紅細胞的結合體當做抗原,自身抗體會盡最大努力拚命與抗原“戰鬥”直至將其消滅。於是,無論是青黴素還是紅細胞都被破壞,最終引起溶血性貧血的惡性後果。除此之外,血小板減少症等類型的變態反應多易引起與血液相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
(3)Ⅲ型變態反應(免疫複合物型):引起本類型過敏反應的主要抗體是IgG和IgE。其機製是:當體內抗原略多於抗體時,它們結合成的複合物是可溶性的,不易被吞噬細胞吞噬,於是滲透到血管壁中去,沉積到多種器官的基底膜上,在補體、肥大細胞等的作用下,引起水腫、出血、局部組織壞死等一係列反應。也是像Ⅱ型變態反應那樣把自身機體作為攻擊目標的類型,但其機製稍有不同。Ⅱ型變態反應是機體細胞與外來異物結合形成抗原;而Ⅲ型變態反應是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免疫複合體,並沉著於機體組織引起功能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人體組織不直接形成抗原,所以在體內,抗原和抗體不發生猛烈的戰鬥,隻是引起局部強烈的炎症,使機體組織受到嚴重的損害。例如,腎炎等就是這種情況,引起慢性扁桃體炎的致病菌之一稱為溶血性鏈球菌,它與相應的抗體結合成複合體附著於腎髒,因為進行激烈的“攻防戰”而使腎髒受到損害。除此之外還有風濕、紅斑狼瘡等都是Ⅲ型變態反應性疾病,無論哪種,目前都難以治愈,被認為是疑難病症。
(4)Ⅳ型變態反應(遲發型):此類型過敏反應是一種細胞免疫的局部反應,無抗體和補體參加,反應發生較緩慢,一般於再次接觸抗原後的6~48小時達到高峰,因而定名為遲發型變態反應。其機製是:當致敏原進入機體時,T細胞係統的淋巴細胞被致敏,使機體處於致敏狀態。當致敏T細胞再次遇到致敏原時,就釋放出各種淋巴因子,引起以單核巨噬細胞浸潤為特征的炎性反應。當抗原被消除後,炎症即消退。此類型過敏反應持續的時間較長。如結核菌素試驗,從注射結核菌開始,要經過48小時後才能判定結果,就屬於這個類型。髒器移植等發生的排斥反應也是由T淋巴細胞產生的。一般的變態反應中,僅接觸性皮炎屬於這個類型。
6.藥物變態反應有哪些特點
(1)Ⅰ型藥物變態反應:反應迅速、強烈,消退快,為可逆性;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素質;補體不參與發病;主要病變在小動脈,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常見的疾病有過敏性休克、過敏性喘哮、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特異性皮炎和食物過敏症等。
(2)Ⅱ型藥物變態反應:病情發展緩慢,無一定的時間規律,一般見於抗原接觸後1周以上;常侵害血液的有效成分,血常規常見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臨床常表現為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紫癜、黃疸和繼發性感染等。
(3)Ⅲ型藥物變態反應:病情發展緩慢,一般發生於長期少量的抗原接觸之後的數月或數年,或接種異種血清注射之後的1~2周;病變常好發於腎髒、中小動脈周圍、心瓣膜、關節周圍、關節囊及淋巴組織等。臨床可表現為蛋白尿,尿中出現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皮內或皮下結節、浸潤、壓痛,發熱,血沉快,淋巴結腫大或壓痛,關節痛,心悸,軟組織壞死,潰瘍,肉芽腫形成等。常見的疾病有局部反應、血清病、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肝炎、血管炎、係統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結締組織病。
(4)Ⅳ型藥物變態反應:病情發展快慢不一;外用藥物時,病變常發生於皮膚、中樞神經係統、甲狀腺和眼等部位。臨床可表現為皮膚紅腫、癢、滲出,肌張力降低,多發性感覺或運動神經麻痹性功能低下,眼充血、疼痛、畏光及視力減退等。常見的疾病有接觸性皮炎、結核病、移植排斥反應和甲狀腺炎等。
7.藥物變態反應的表現有哪些
藥物變態反應可造成機體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危害可波及全身各器官、組織,也可能隻局限在某一器官、組織,其反應性質可以屬於任何類型的變態反應,而在不少情況下,是多型變態反應的綜合。藥物變態反應按主要臨床表現可分為:全身過敏反應、藥物熱、藥物疹、血清病、血細胞改變、血管炎、肝損害、肺損害、腎損害、神經係統損害、自身免疫病、其他係統和器官損害等。主要有全身性反應和皮膚反應兩大方麵。
下麵介紹其主要的幾個方麵。
(1)全身過敏反應:全身過敏反應中最嚴重的是過敏性休克。這種情況最常發生於注射藥物時,該休克反應常在注射藥物後數小時內發生,最常在注射後數分鍾內發生。如青黴素過敏性休克,患者常訴胸悶、全身皮膚瘙癢,尤其是手掌發癢,繼而血壓下降,暈倒,並有便意,有的有腹痛。檢查可見全身皮膚潮紅,蕁麻疹樣皮疹,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肺內聞及哮鳴音,患者常煩躁不安,可有大小便失禁,如有呼吸道阻塞或呼吸障礙,則有全身皮膚發紺,並轉入昏迷。在以上症狀和體征陸續出現時,皮疹往往逐漸消退。如發生喉頭血管性水腫,則有嚴重的阻塞性呼吸困難。
藥物變態反應的全身反應常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麵:
1)血液病樣反應:主要有血細胞減少、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或缺乏、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2)血清病樣反應:血清病是首次應用血清(如馬血清)製劑,經過10天左右發生的一種過敏反應。臨床表現有發熱、關節腫痛、全身淋巴結腫大、腹痛、肝脾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加快、短暫性蛋白尿,常伴有蕁麻疹,嚴重者可因血管神經性水腫、喉頭水腫或腦水腫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