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北京人尋根【自序】?(1 / 3)

替北京人尋根【自序】

北京人的根在哪裏?若尋根的話,大抵可追溯到距今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一考古學上用“北京人”這個概念來形容生活在這一帶的原治族群,但這所謂的“北京人”實際上是指北京猿人。繼北京人之後,還有“山頂洞人”(距今一萬八千年)、“東胡林人”(距今一萬年以前)——成為北京地區的遠古居民。但他們頂多可勉強算作今天北京人的遠房新戚,留下了若幹個頭蓋骨化石或有灰燼的洞穴作為存在過的證明。這種遙遠的根係畢竟過於虛無縹緲了。不知今人是否樂意認這筆糊塗帳?

嚴格地講,北京人的曆史應該自城市的建立為開始。文物管理部門根據房山區琉璃河鄉董家林村燕都故址的考古成果,正式宣布公元前1045年(即武王討紂那一年)為北京建城之始,也就是說,隨著城市的誕生,北京人也就誕生了。這座古城在戰亂災荒和朝代更替中曆經毀滅、重建或擴張,已讓人無法辨認其原始的輪廊,但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群卻傳宗接代、生生不息,而且不斷輸入新鮮的血液。尤其元、明、清三期,皆定都於此地。一方麵使北京接納了大量外來人口乃至外來文化,一方麵也使北京人這個概念擴大了,甚至變得高貴了。天子腳下的臣仆,首善之區的居民,怎麼看都有點高人一等的架式。北京人,就是在自身的驕傲以及外人的羨慕中發展的。

由此可見,北京人的根,是很複雜的,也是很榮耀的。但真正遺留下來、並且表現得最清晰的,似乎還是旗人的文化傳統。清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北京自然也算最後的帝都,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以滿族軍民為中心的,旗人的生活方式在北京文化中自然是極有代表性的直至今天,八旗子弟仍然可作為對那些出身高貴、門第顯赫而又好吃貪玩的北京人的代指。但旗人究竟怎樣在北京這座城市生活的?老舍描述過:“在滿清的末幾十年,旗人的生活好像除了吃漢人所供給的米,與花漢人供獻的銀子而外,整天整年的都消磨在生活藝術中。上自王候、下至旗兵,他們都會唱二黃,單弦,大鼓,與時調。他們會養魚,養鳥,養狗,種花,和鬥蟋蟀。他們之中,甚至也有的寫一筆頂好的字,或畫點山水,或作些詩歌——至不濟還會諂幾套相當幽默的悅耳的鼓心詞……他們為什麼生在那用金子堆起來的家庭,是個謎;他們為什麼忽然變成連一塊瓦都沒有了的人,是個夢。”旗人似乎不僅像懶漢或頑童,還洋溢著那麼一種藝術家氣質。仿佛他們天生就是為了藝術而藝術的。

我們今天仍然能隱約感受到的老北京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都帶有這麼一種傳統的影子。甚至今天的北京人,仍然很難完全擺脫這種影響。北京人是有優勢的,譬如他們普遍具備藝術天賦,掌握吃喝玩樂的技巧,骨子裏還有一種幽默態度和樂觀精神;但也是有弱點的,譬如貪圖享受卻懶於勞作,他們不太容易克服這種來自自身的惰性——而這種惰性似乎有遺傳的,從八旗子弟的時代就開始了。或者說,這是北京人無法完全杜絕的劣根性。北京人的懶散,很早以前就出名了,至今也綿延不絕,“懶”自然指懶惰,他們似乎先天就具備君子之風——動口不動手,給以誇誇其談的印象,卻不願做實幹家。北京的民間,是清淡之風最盛的地方。至於“散”,則可理解為散淡。北京容易養閑人,那種悠閑自得不僅來自於對功利的超脫,而且確實隱含有豁達與滿足的人生態度。這是其它地域的草民無法模仿的,卻促成了北京人的藝術細胞與享樂思想。這其實是一種挺奢侈的精神。所以北京的市民文化,又與一般城市的小市民文化不無區別。一方麵,北京人不那麼勤勉、節儉、樸素,但同樣也不那麼勢利、卑微與世俗。

以上是北京人的一部分優缺點。也是我對老北京文化的一點認識。

替北京人尋根。不僅是尋找其血統上的根,更重要的是尋找其文化上的根。根在哪裏呢?這種根是看不見的,卻又是耐人尋味的。

我相信它是存在著的。我認識一些在胡同一四合院裏長大的同齡人——我們之間唯一的區別不過是出生地不同罷了。偶爾跟他們聊起某些話題,我卻察覺到大家仿佛是兩個時代的人。聽他們用純正的京腔京韻談論事情,我產生了正在觀摹老舍話劇的感覺——令我恍惚的並不僅僅是那既陌生又熟悉的語調,還包括他們對事物的觀點、看法以及那種閑散的態度。我估計他們的祖輩、父輩也是以同樣的神態說話的。在那一瞬間,我能隱隱約約看見他們的根,並驚歎於文化的影響和傳統的力量。他們是一些很現代的北京人,但又像是很古典的北京人。或者說,他們是一些古典的現代人。不僅僅表現在音容笑貌,包括其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如此。他們是老北京人的後裔,但更像是一些新生的、年輕的老北京人。但這隻有敏感的觀眾才能察覺到。

恰恰我是敏感的。恰恰我又是個外地人,隻不過移居北京罷了。作為外地人,來給北京人尋根——或許我是多管閑事。但用外地人的眼光來看北京人,更容易把握北京人特征——尤其是文化的特征。當然,現在北京人的概念又擴大了,還包括類似我這樣的移民。但我所說的,仍然特指那種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京味文化熏陶出來的正宗北京人。我的根在別處。可他們的根在哪裏呢?替北京人找一找吧,找一找他們的根。

做個北京人是光榮的——畢竟,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做首都的居民不僅有榮譽感,也有責任感。所以北京人格外注重自己的形象,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別人負責。其實,北京人這個概念是很豐富的,據我所知,至少可劃分為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老北京人一般指解放前即居住北京的市民及其後代,作家劉心武曾在《鍾鼓樓》中對這類“北京市民”進行過概括:“這裏所說的市民是指那些‘土著’,就是起碼的三代以上就定居在北京,而且構成了北京‘下層社會’的那些最普通的居民……”應該說,這才是“原汁原味”的北京人,最正宗的京味文化體現在他們身上,使民間的風俗人情得以遺傳。新北京人一般指建國後進京的移民,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帶著各自的口音及地域文化色彩共同構成北京的新市民階層。北京因之而成為一座著名的移民城市。當代的北京文化,實際上表現為以京味文化為基礎——對各地文化的兼容並蓄,因而顯得格外廣博與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