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
據說清軍入關以前很樸素,所謂的宮廷宴席極其平民化,不過是露天鋪上獸皮,眾人圍攏著燉肉的火鍋盤腿而坐,類似於今天的野餐。《滿文老檔》記載:“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然而當它坐定了江山之後,便越來越講究排場,表現在飲食方麵,最突出之處就是形成了滿漢全席。最初清宮宴請文武大臣,滿漢席也是分開的,譬如康熙皇帝曾多次舉辦動輒數千人集於一堂的“千叟宴”,都分滿漢兩次入宴。後來逐漸集滿席與漢席之精華,形成了滿漢全席,乾隆年間自宮廷流入民間,一時風行神州。
清朝的滿漢全席,似乎以揚州為最(作為江南的官菜),李鬥的《揚州畫舫錄》裏有詳細記載。川式、廣式、鄂式等不同的滿漢全席的膳單表明,各地因口味不同,菜的名目也大有變異,但幾乎都以山珍海味為主體。雖未現場親臨,僅僅這一份份的菜譜就令人眼花繚亂。真不知古人為什麼對待吃有這麼高的熱情,這麼多的創造。
滿人宴飲有吃一席撤一席的習俗,這對滿漢全席構成了極大的影響,使之不再是一餐之食、一夕之食,需分全日(早、中、晚)進行,或分兩日甚至三日才能吃完一一可見其菜肴品種的繁多。滿漢全席就是以這種多餐甚至持續多日的聚餐活動而著稱。從日出吃到日落,從今天吃到明天,在那樣的環境中,人仿佛變成吃飯的機器了,吃飯也變成某種機械的行為。這種狂吃濫飲、飽食終日的方式,即使在物質文明極其發達的今天看來,也是太奢侈了。
不過,話說回來,一如隋煬帝的腐朽卻留下了大運河,清朝為我們貢獻的滿漢全席也確實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以致今天還有很多人慕名來北京,想嚐一嚐滿漢全席。盡管在仿膳一類的地方還能領略其大概,然而,肯定遠遠不是當年的感覺了。
梅蘭芳
現在,說起京劇,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梅蘭芳。其實,那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技藝超群、膽識超群的演員大有人在。隻不過,梅蘭芳後來居上的光彩過於耀眼,使其周圍的星辰黯然失色了。梅蘭芳是幸運的,他的演藝生涯一直延續到解放後,而這時候譚鑫培、楊小樓、餘叔岩等大師都已亡故,梅蘭芳大有獨步劇壇之勢。
梅蘭芳堪稱“四大名旦”之首,另三位是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據行家介紹,四人中最難學的是梅蘭芳,因為“抓不住”他一他的技藝太圓熟了,滴水不漏,天衣無縫。“現在梅大爺在台上的玩藝兒,是沒法學的。他隨便抖一抖袖,整一整鬢,走幾步,指一下,都好看。很普通的一個老身段,使在他的身上,那就不一樣了。讓人瞧了,覺得舒服。這沒有說的,完全是功夫到了的關係。”這是跟他配過戲的趙桐珊的看法。
梅蘭芳演《天女散花》時,真稱得上是吳帶當風,飄飄欲仙也。他的扮相也恰似仙女下凡,使女性美達到了極致。張中行回憶梅氏的造型:“那是20年代晚期,夜場,我陪一位鄉先輩到中和戲院去看梅演《紅線盜盒》。前麵幾出演過,台上燈光微弱,該大軸了,一挑簾,梅走出來,台上燈光忽然大亮,滿堂碰頭好。我定睛看,全身珠光明滅,露出的麵部和手,白而像是透明如玉。身材窈窕,真如文言濫調所說,長身玉立。當時的印象是,難怪舊小說形容美女,常用仙女下凡,我確信世間必沒有這樣美的。”雖然吾生也晚,無緣現場觀看梅蘭芳的華姿風韻,然而讀到張中行的文字描述,亦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了。前蘇聯作家愛倫堡在《人,歲月“生活》裏也提到梅蘭芳,他於1951年9月來中國把斯大林和平獎金授予宋慶齡,順便觀看了梅蘭芳的表演。“我第一次看見梅蘭芳時他已60歲。這位著名的演員扮演一個懷春的少女,他的兒子扮演女仆:所有的演員都是男人。”這使愛倫堡百思不得其解。在外國是找不到這樣的演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