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 / 3)

第十五章

旗袍

港台的女演員中,張曼玉是最適宜穿旗袍的。風行一時的電影《花樣年華》,實現了女人與旗袍最經典最完美的結合。張曼玉穿一襲鑲金絲的大紅旗袍,把一位舊上海的幽怨少婦給演活了。旗袍套在張曼玉這樣的女子身上,頓時顯得有生命有靈魂了。這部彌漫著懷舊情緒的電影,無形中為旗袍做了廣告。以致許多女觀眾產生了旗袍情結,恨不得趕緊找上了年歲的裁縫替自己做一套。還有什麼服裝款式,能比旗袍更帖切地裝綴中國女性的花樣年華?

後來,張曼玉又穿著這件旗袍去法國參加電影節,使洋佬們大為驚豔。巴黎雖然是世界時裝之都,在來自東方的旗袍麵前也不敢表現出絲毫傲慢來。估計在西方人眼中,旗袍是最能烘托女性曲線美的服飾,令人仿佛一下子就回到海上繁華夢之中,回到一個風花雪月的時代。

旗袍的源頭並不在香港,也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

清兵入關之後,駐防北京地區的八旗軍就占其總兵力的一半,況且將士們都是帶家屬的,因而形成龐大的“京旗”集團。他們的後代被稱為旗人(或八旗子弟)。旗下婦女所穿的民族服裝,也就被叫做旗袍。

旗袍最初是一種很寬鬆的長袍,沒有後來那麼緊的腰身,既防寒保暖,又便於騎馬或勞動。當時滿洲婦女與漢族婦女最大的區別,一是不纏足,二是不穿裙子穿旗袍。她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傳統。

看慈禧太後的老照片,可以對清代的旗袍有較直觀的印象。穿旗袍的葉赫那拉氏,花樣年華時迷倒過一國之君鹹豐電影《火燒圓明園》演繹過這一段豔史,劉嘵慶扮演的慈禧,在亭台樓閣間暗送秋波。再美的人也會老的,慈禧晚年的形象,卻依然雍容華貴。她的旗袍不同凡響,刺繡著繁複的花鳥圖案,而且鑲滾金邊。慈禧雖未像武則天那樣正式稱帝,但掌握政權達48年,實際上已與女皇《或女太上皇)無異了。她垂簾聽政時所穿的那一身禮服,恐怕算所有旗袍中最尊貴的一件,多多少少帶有龍袍的性質。在那風雲變幻的半個世紀裏,大清的江山是由一襲旗袍所控製的。旗袍啊旗袍,曾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慈禧穿了一輩子旗袍。大概她惟一一次改穿平民化的漢族服裝,是1900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十萬火急,慈禧隻好化裝成農婦(怕被追兵發現),去西安逃荒要飯去了。那一路上淒風苦雨,慈禧不僅披著老棉襖,而且吃了窩窩頭。吃膩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爺,居然還覺得窩窩頭是天下頂好吃的東西;事後返宮時曾令禦膳房仿製。她是否還覺得旅途上的老棉襖,要比宮廷的黃緞袍更實用、更溫暖呢?

而旗袍本身的價值並未因之貶低。恐伯因為慈禧太後穿過,它所隱藏的皇家之風、王者之氣,或者說貴族格調,似乎至今尚未完全湮滅。畢竟,它曾經傾國傾城,裝扮過整整一個王朝的婦女,除了慈禧之外,還有珍妃,還有紫禁城內寂寞無名的三千宮女,還有大大小小的福晉(王爺的妻子》、命婦(有封號的官員的妻子)、格格(皇族女兒的稱號)。

清亡以後,旗袍並未立即煙消雲歆。肖伯青回憶1924年元宵節去鼓樓前大街看花燈,看見不少的旗人婦女“穿長旗袍,梳大板頭,麵部擦了胭脂粉,長身玉立,端莊大方,雜在人群中看燈看花。這時辛亥革命雖已十餘年,但旗人婦女著旗袍的風氣,仍存在於民間”。而旗人婦女很容易分辨,“她們穿著旗袍,下邊是天足,上邊是常梳著大板頭,就像《四郎探母》中鐵鏡公主梳的那種發式。或是腦後梳上兩塊黑緞子糊的板,好像蟬翼似的……尤其是王公命婦家的婦女外出,總是塗脂抹粉,穿上盛裝的。”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將軍將退位的溥儀驅逐出紫禁城。“從這一天起,在全北京的大街上再也看不到梳大板頭的婦女了……到北京幾百年來旗人婦女梳大板頭的風氣,到這時根本絕跡了。說來也奇怪,北京街頭梳大板頭的不見了,穿木頭底鞋的沒有了,而旗人婦女穿的旗袍卻悄悄地在北京市民中流行起來了。很快地從北京流傳出去,二十年代中葉起,婦女穿旗袍已風靡全國,不僅各大城市婦女穿裙子的少了,都穿上了旗袍,連鄉村婦女也穿上旗袍了。”看來旗袍的生命力真夠強的。恰如白居易筆下的離離原上草,野火煥不盡,春風吹又生,而且愈演愈烈。

五四運動前後北平的女大學生,通常穿著陰丹士林布料的單色旗袍,再加上雪白的毛線圍巾、輕便的黑布鞋。善如魯迅所倬念的劉和珍君以及他的學生許廣平,蓍如死後莽於陶然亭的才女石評梅,蓍如楊沫小說《青春之歌》裏的林道靜,都是如此打扮。她們有時在長安街上激傳單,有時又夾著書本坐在人力車上,去上課或去自由戀愛。她們使旗袍變得樸素了,也變得更有思想了。

旗袍曾是老北京的特色。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它卻大出風頭。上海的時髦女郎,極具匠心地修改旗袍的風格,既保留了國粹,又顯得洋味十足。旗袍,似乎迎來了真正厲於自己的花樣年華。在征服了紫禁城之後,又風靡了十裏洋場。

前門火車站

出前門,在丁字路口的東側,有一幢風格古舊的建築,係北京鐵路分局職工俱樂部,門洞上方有金屬的字牌。據史料裏記載,這原來就是清末和民間期間的北京火車站。前門在清朝時又叫正陽門,前門火車站被稱為正陽門站,它於1901年建成,真是位世紀老人了。畫前門的老火車站。

20世紀,構成中國大動脈的交通工具還是火車,有霸主的風範。可是中國的鐵路史榮辱兼備。1880年清朝政府批準了洋務派的李鴻章修築唐山一胥各莊鐵路的申請,第二年唐胥線便竣工通車,火車一這工業時代的巨人,終於奔跑在中華大地上。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修築了20年的鐵路全部被列強瓜分。1901年2月21日,北京至山海關間的鐵路正式被英國接管,原設在馬家堡的車站延伸到北京正陽門。這也是城下之盟的一項結果。不管怎麼說,火車站離北京城更近了,僅僅幾步之遙。緊閉的國門,還是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

發展到民國,前門火車站是平漢、北寧兩大幹線的起點。據統計,民國二一一年到二十三年的三年中,每年最高客流量為六十九萬七千多人,最低也有六十二萬二千多人。前門外本是商業繁華區,加上火車站又坐落於此,南來北往的旅客絡繹不絕,因而更顯得熱鬧非凡、人潮湧動。多少外地的有誌青年投奔北京,對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巍巍的前門火車站,而一走出月台,又能目睹到經常被印在香煙商標、年畫上的大前門。據說從湘西來的沈從文,―在前門下了火車一跺腳道:“我是來征服你的,北平!”沈從文是否算得上征服者,尚不好說,因為他晚年基本是在“接受勞動人民的教育”中度過的,甚至放棄了文學的陣地,改行研究起古代服飾了。但是他年輕時的豪言壯語,仍然會令許多同樣是坐火車來北京的後輩熱血沸騰。業已退役的前門老火車站,是否還記得那位湘西口音的沈姓青年?新火車站(即北京站)在前門往東兩公裏處,建於20世紀50年代末。前門站卸下了重負,被改建為北京鐵路分局職工俱樂部(幸好仍然與鐵路有緣)。這飽經風雨的老式建築,堪稱是中國鐵路史上的一座裏程碑。或者說,是一座無字的紀念碑,以實物的形式紀念著滄桑的歲月。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都不識前門火車站的真麵目了,大家印象中的北京火車站,就是那座有鍾樓、有廣場的新火車站,它仿佛是惟一的,而不知前門火車站是其前身。

幾十年過去,新火車站也已不新了。90年代,北京又興建了現代化設施的西客站。西客站的建築風格很有特色,可謂中西合璧,尤其是它那琉璃瓦的屋頂,作為民族傳統的象征之物,令人仰目。當然,也有人提出非議,說這是建築美學上的一項敗筆,其意是指:既然要追求現代化,幹嗎非要戴一頂舊帽子?這終究是革新不徹底的表現。當然,帽子雖舊,帽子下的世界卻是全新的。

清朝的皇帝們

自清軍入關(1644年)算起,到辛亥革命(1911年)結束封建帝製,清朝經曆了十帝:順治(愛新覺羅福臨)、康熙(愛新覺羅玄燁)、雍正(愛新覺羅胤鎮)、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嘉慶(愛新覺羅顒琰)、道光(愛新覺羅目旻寧)、鹹豐(愛新覺羅亦濘)、同治(愛新覺羅載淳)、光緒(愛新覺羅載灩)、宣統(愛新覺羅溥儀)。近三百年立了十帝,平均不到30年一帝。然而,光是康熙和乾隆兩朝就占去了121年,像雍正、鹹豐、同治也隻執掌了十幾年的天下,溥儀隻做了三年皇帝,就連同整個封建王朝一起宣告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