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2 / 3)

王府井(詳見P246“王府井”)一個以“王府”命名的地方,這條已經成為北京現代都市繁華標誌的街道上,曾經居住過多少王爺?今天的人們身臨其間,能否感受到一點貴蔟的氣息?

大清江山的開創者中,比較著名的有八大“鐵帽子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等八大親王是大清基業的台柱子,各霸一方,身後延續著八大家族。而八大王府裏又繁殖了多少喜怒哀樂的故事?僅從第一代睿親王、肅親王的下場就可看出,所謂雷打不動的“鐵帽子”,有時又像瓷器一樣脆弱,說摔碎就摔碎了一當然,說補也就能補起來。說到底,皇帝才是真正的鐵匠,手持重錘,而且很擯長掌握火候。

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戴著一頂“鐵帽子”去見努爾哈赤去了,榮辱皆忘。八大親王府,風水輪流轉。

除睿親王府、豫親王府、肅親王府外,另五位親王府的變遷也很值得逐一介紹:西四南大醬坊胡同,有努爾哈赤第二個兒子代善的禮親王府。1927年,由蔡元培掛銜興辦的華北大學入主該地。今已辟作某機關宿舍。

西單大木倉胡同,有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為始主的鄭親王府。1925年租賃給中國大學做校舍。現為國家教委辦公地點。

平安裏太平巷,原為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的承澤親王府,其子博果鐸承襲後改號莊,始稱莊親王府。1900年被八國聯軍摧毀。原址東北角,今為解放軍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

西城區新文化街,有努爾哈赤二子代善之長子嶽托的克勤郡王府。清亡後被熊希齡掏腰包購買。今為某小學。

太平橋大街北端路西,有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順承郡王府。曾為軍閥張作霖以七萬兩銀元強行買去,作為大帥府。現由全國政協使用。

這八大“鐵帽子王”的府邸所經曆的風風雨雨,應該說僅次於其拱衛的紫禁城。帝製被推翻之後,樹倒猢猻散,諸多王府的金字招牌也就都摘了下來。曾經門庭若市的豪宅,仿佛一夜間就腐朽了,隻好“揮淚大甩賣”。那些末代的王爺及其後裔,都搬到哪裏去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園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容易淪落為破落戶的,往往是當初的暴發戶。

連大清帝國的江山都非鐵打的,更何況其麾下八大親王的家族呢?所謂的“鐵帽子”,僅是形容詞而已。

王府井

現在,通常意義上的王府井指的是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三華裏,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

遼、金時代,王府井隻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後,人煙逐漸稠密,當時稱之丁字街。明代,這裏修起了十座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模,改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繪製《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麵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與王府合稱,就成了王府井大街。明代,王府井便有商販搭棚設攤,多賣紗帽;清代形成市肆,店鋪林立。

1903年,東安市場成立,王府井也就更加繁榮,尤其是八麵槽一帶為明清燈市,遊客極多,客觀上也刺激了王府井商業區的發展,形成了物質交流盛會。

中華民國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入侵,王府井開始西化,外國商人紛紛在這裏設立洋行,向中國傾銷商品。袁世凱稱帝以後,為感謝為他上台大造輿論的英國《時代報》記者喬治莫裏遜,曾將王府井更名為莫裏遜大街。

當時,前清的遺老遺少、達官貴人、富商、官僚、政宮多居東城,為滿足他們奢侈生活的需要,王府井的商品品種除不斷增加之外,還向高檔化方向發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王府井的一大特色。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中原公司、王府井百貨公司、中華百貨售品所、徐順昌西服店、亨得利鍾表行、大明眼鏡店、同升和鞋帽店、盛錫福帽店光明照相館、東興樓飯莊、萃華樓飯莊,等等。還有一個表演曲藝雜耍的鳳凰廳,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馬三立都曾在此獻藝。

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商品琳琅滿目,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鬥金”的寸金之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對王府井大街進行了整頓和改造,繼承並發展了傳統的經營特色,興建了一些大型的商業設施,形成了以東安市場和百貨大樓為主體的繁華商業區。

近年來,王府井發展更快,從南口北京飯店入街北行,隻見牌匾髙懸、店鋪森然、人頭攢動,從早到晚,每天進入這條街的中外顧客多達百萬人次。著名的商店有東安市場和新東安市場、北京百貨大樓、麥當勞快餐廳、中國最大的新華書店王府井新華書店、中國工藝美術品商店、老字號盛錫福帽店、同升和鞋店和東來順涮羊肉飯莊、經營兒童照出名的中國照相館經營豆製品的全素齋等數百家,經營品種有日用百貨、服裝鞋帽、針紡織品、名貴藥材、風味肉食、鍾表眼鏡、照相器材、文化用品、現代家電、室內家具、風味小吃等。

俗語有雲:“王府大街商品多,日賣萬金不費難。”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彙聚了上百家知名的國內商號和海外品牌,當真是中外遊客不可不來之處。

曆史上這裏曾經走過馬車,也有轎夫抬著某位王爺或某位格格招搖過市,再後來,便是轎車與自行車、行人交織穿行。而如今,這裏開辟了步行商業街,管你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一律步行!這就是王府井的氣魄,當然,更重要的是還遊客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

這條步行街上不再有車馬喧囂,與附近堵車的大街小巷比起來,堪稱真空的世界,然而這樣的世界畢竟是物以稀為貴,多了就跟不上時代了,也就矯情了。

文天祥

柴市口,一個即將被遺忘了的地名,在明代確是盡人皆知的。文天祥,這位寫有《正氣歌》的南宋狀元宰相,正是在柴市口,實現了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髙理想。

文天祥戰畋後,經過了零丁洋而被押赴大都兵馬司獄中。元世祖忽必烈看重這個人才,讓被俘的亡國之君恭帝出麵當說客,希望文天祥遵君臣之道而投降。文天祥一見恭帝即淚如雨下,邊哭邊說:“聖駕請回,聖駕請回!”很藝術地處理了難題:既給了恭帝麵子,又保持了自己的氣節。

君恩不靈,便動用親情,又唆使文天祥淪落樂坊與妓院的寵妾及寶貝女兒,乞求其救助。文天祥肝膽欲裂,仍硬起心腸給掌上明珠回信:“阿爹救不得。”最後,戰無不克的忽必烈隻好親自出馬,勸說他:“我很欽佩你的忠烈。但你們的皇帝都歸順於我了,你也不妨做我的丞相。我不會虧待你的。”文天祥不屑一顧:“我是大宋的宰相,哪能再為另一個朝廷服務!”忽必烈覺得還有商量的餘地:“當兩朝宰相或許有違你的觀念,那麼可否主管樞密院?照樣能為老百姓做些實事嘛!”文天祥昂首回答:“一死之外,別無所求!”黔驢技窮之後,忽必烈下令對文天祥執行斬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