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塔胡同並不寬,這窄窄的一條胡同,不知當年怎麼裝得下那麼多作家、演員、琴師、樂手以及身份各異的觀眾的,帝王將相與布衣草民,是否會在這羊腸小道上撞個滿懷?磚塔胡同,在元朝時相當於京城的演藝圈吧,不知那時是否有“穴頭”、經紀人、媒體記者,或類似的人物?直到清朝,這裏還是曲家樂戶的聚居之地,“閭閻撲地,歌吹沸天。金張少年,聯騎結駟,揮金如土,殆不下汴京之瓦子勾闌也。”(引自清人震鈞《天咫偶聞》)隻不過,那已是它黃金時代的回光返照了。鬥轉星移,門庭改換,元曲也被京劇所代替。
磚塔胡同61號(現為84號),是魯迅故居之一。他搬出八道灣後,即改住磚塔胡同,並且在低矮的北房裏寫下《祝福》、《在酒樓上》、《肥皂》等小說,還寫了本《中國小說史略》。磚塔胡同,會記得他的祝福的。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肯定比關漢卿要厚重,雖然他們一今一古。他是不會為太平盛世錦上添花的他在胡同深處的那尊青磚古塔上,打磨他的投槍、他的匕首以及他的呐喊。塔既是磨刀石,又是大師的證人。魯迅是藏身陋巷、臥薪嚐膽的文字刺客。
由於磚塔胡同的曆史積澱與文化含量之深厚,不愧為北京城裏的1號胡同。因為像這樣自元代保持舊有名稱至今的古老胡同,已屈指可數了。一條胡同,如果依然叫著元朝時的舊名,仿佛才是最正宗、最有資曆的。
紫禁城
紫禁城(即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一番大興土木之後,終於完成了這眾城之城。“中國宮殿不同於西方宮殿。中國宮殿不像一個平行封閉的軍隊列陣,卻像展開的、分別進行的隊陣……北京的宮殿遵循了一家之內分屋別室的觀點,就是在不同的庭院建起不同的建築物,由長長的石道和遮蔭走廊相連結。它被人分成不同的生活空間,最後它們又都貫通集中在行禮大廳的開闊空闊,突出強調的是梯形大理石台階,圍欄,和它們之間的景色。”(林語堂語)這一座城池頗能體現封建家長製的理念,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四合院。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稱紫禁城。紫禁城的建築風格,依然保留著君主製的痕跡。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的禦道,是皇帝專用的,官員及奴仆隻能在兩側通行。正如天安門、午門等中央大門一般隻會為皇帝開啟,其他人等則由側翼(如西華門,東華門)進出宮廷。遇到殿堂的台基,禦道常常由精雕細刻的石板構成坡度,方便給皇帝抬轎子;而兩旁的漢白玉台階,是提供給步行者的。保和殿後麵禦道上鑲嵌的那塊巨大石雕,原重239噸,相當於壓在紫禁城心頭的一方鎮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將明朝的舊紋飾(九條飛龍出沒於雲海間)磨去,改刻雲龍紋圖案。這塊巨石經重新鏤刻後仍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乃我國現存的最大的一塊石雕。也正是這塊石雕,卻一度被皇帝們踩在腳下,換在別處早被樹立為豐碑了。
當千門萬戶次第開,你就能體會到非同尋常的縱深感與神秘感,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進入了九曲回環的星空。在紫禁城裏很容易迷路,時間與空間給人造成了雙重的暈眩。這堪稱中華大地上最著名的一座迷宮。
在太和殿前的寬闊露台上,擺放著一架大理石日晷,一隻大理石嘉量以及一對銅鑄的象征長命百歲鶴與龜,足以證明皇帝對星辰、日照、時間乃至生死的興趣。
皇帝根據星相營造了自己的家,自己的莊園和迷宮。而他本人也先於其他事物在其中迷失。太陽的比喻帶有欺騙性。再顯赫的皇帝,終究不過是一顆流星。
三大殿門前,皆擺設有一對半人多高的鎏金銅缸,這是預備救火之用的,相當於現代的消防水龍頭,稱為吉祥缸,又叫“門海”(即“門前有海”之意)。儲水防火,一旦冬天氣溫過低,還加設缸蓋,蓋中有燒炭的夾層(鐵抽屜),以貯火融冰。考慮得可真周到!整個紫禁城共有吉祥缸308口。然而即使如此,也防不勝防,紫禁城先後遭受嚴重火災20多次,有的是雷擊電閃造成的,有的則是燈燭香火引起的。看來天堂照樣會失火,天子即使有龍袍加身,也無法避禍。
除了吉祥缸之後,紫禁城可用於滅火的水源還有水井近80口(包括珍妃井),還有禦河(金水河),還有護城河(筒子河)。
1924年10月24日,紫禁城送走了中國漫長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皇帝,仍然盤踞深宮的清廢帝溥儀終被馮玉祥將軍驅逐。當紫禁城的大門在其身後緩緩關閉,他恐怕也意識到:列祖列宗的陰魂已很難死灰複燃,一部陳舊的史書合攏了!也就是在那一瞬間,帝製的餘威被徹底根除。從此以後,平民百姓隻要買一張門票,就可以遊覽脫下了龍袍的紫禁城,大步流星地直闖昔日帝王的宮寢。逛故宮,其實是在翻舊書,翻中國的陳年老賬。不時還能讀到禦筆的眉批,在當年,這可都算是金口玉言,左右著國人的命運。紫禁城,一部浸透了血淚、唾沫、脂粉、硝煙乃至銅臭的線裝書,通篇都在闡釋著權力的定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一度被作為龍宮受到膜拜:龍床、龍椅、龍袍、龍靴,包括大清帝國所張揚的龍旗,等等,大大地包裝了皇帝的“龍顏”一他們索性以龍的化身自居,龍子龍孫也一樣繼承著祖輩的威信,而這一切全是因一根權杖作怪。
今天,我們可以穿著耐克旅遊鞋大搖大擺地在紫禁城散步了。金鑾殿、乾清宮、坤寧宮……這些建築在等級觀念之外一如從前地矗立著,體現著中國建築的優勢。去掉一切襃貶,那種王者之氣依然讓人叫絕。與王者之氣相對應的,是慘淡與淒婉,不用說,你已經想到了她珍妃。後花園的一口枯井訴說著一個淒婉的故事。它應該算紫禁城諸多水井裏最不起眼的,光禿禿的,而其他水井大都有漢白玉石欄杆圍繞,並且覆蓋著遮雨的小亭子。然而它的名氣卻是最大的:珍妃井。一位優秀女性的葬身之地。
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他摯愛的珍妃則被關押於紫禁城景祺閣後麵的院子,從此天各一方。因為跟其他嬪妃不同,珍妃實際上已成為光緒皇帝政治上的女秘書一這是一種新角色。難怪慈禧太後要把珍妃當成勢不兩立的政敵來看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珍妃被打入冷宮兩年之後,準備去西安逃難的慈禧命人將其推入安順門內的水井淹死。據說慈禧尋找的是這樣的借口:“洋人就要進城了,兵荒馬亂,在這裏萬一受到汙辱,丟了皇帝的體麵,對不起祖宗。”珍妃井,掩埋著無窮的遺憾。
慈禧太後害死了珍妃,似乎挺解恨的。然而她恐怕預料不到:這不僅給未來的故宮博物館增加了一個令人懷念的風景點,而且她的殘暴隻能使九泉之下的珍妃顯得更為冰清玉潔。珍妃,19世紀末中國的戴安娜王妃,在安魂曲的旋律中若隱若現。她慘遭不測,卻蠃得了後人的尊敬。
辛亥革命後,1913年,珍妃的遺骸被移置西陵崇陵的崇妃園寢,並追諡恪順。在中國近代史上珍妃是一位堪與秋瑾旗鼓相當的女性人物。她們以不同的方式作出了動搖腐朽的封建統治的努力,並且同樣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南有秋瑾,北有珍妃。連婦女都如此覺醒,勇於反抗暴政,可見大清帝國的末日快到了。紫禁城的光環該被摘去了。
紫禁城的前朝後廷、三宮六院乃至亭台樓閣,據說都是嚴格遵循星相而陳列的,每一幢建築物皆吻合了其所代表的星座在天空中所處的位置,因而能彼此呼應。這說法真夠玄妙的。照此一說,紫禁城裏的9999間房,恰好象征著9999顆星辰嗎?幹嗎不湊個整數呢?或許,在群星之上,就是黃袍加身的萬歲爺了。他是惟一的太陽。
撫摸紫禁城,等於是在撫摸曆史。假如你從冰涼的雕欄玉砌上觸探到曆史的體溫,也必然會留下自已或清晰或模糊的指紋。落日樓頭,何時能把傷痕撫平、欄杆拍遍?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紫禁城一皇帝們的營盤,如今已是一座最著名的空城。每逢夜暮四合,它便孤獨地咀嚼著往事,以影子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