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逛北海,總來去匆匆,從沒注意過那種槳船已被取代了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次我才發現了歲月的變化一哪怕它表現在最容易忽略的方麵。不知道這該箅我今天逛北海的收獲還是失落。於是,我再一次想起那首老歌:《讓我們蕩起雙槳》。白塔作證,湖水作證:當年的水手、當年的聽眾都已老了,甚至它描寫過的雙槳都已消失了(已被陳列在歲月的博物館裏》,但歌聲對我的感動依然存在。在北海,真想租一條船劃,真想遵循歌聲所教誨的,蕩起雙槳,蕩起那已不複存在的雙槳……
仿膳,可理解為對皇家飲食的模仿。這種模仿追求的自然是原汁原味。清朝時,皇帝的廚房雅稱禦膳房,不僅要滿足皇帝本人的一日三餐,逢年過節還常常大擺滿漢全席,賜宴文武百官,以顯示皇恩浩蕩。禦膳房堪稱當時中國最高級的大食堂了。那裏麵製作的美點佳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近似於傳奇了。恐怕正為了迎合人們的這種好奇心,1925年,仿膳飯店在開放了的北海公園武岸開張了。而這時,離請王朝的覆亡、禦膳房的解放已有14年。經營者是原清宮禦膳房菜庫當家的趙潤齋,他召集了幾位同樣曾經給皇帝做過飯的大師傅,開始以這種方式吃皇帝的“遺產”。居然一下子就火了起來。直到今天,誰都知道北京有家“仿膳”,北海有家“仿膳”。有條件的食客,都想進去品嚐皇家的菜係,骨子裏恐怕還是為了模仿一番當皇帝的感覺。仿膳,可以說是最具誘惑力也最受歡迎的“假冒”產品了。
皇帝是最有資格也最有條件享受口腹之欲的人,當年禦膳房機構的龐大與管理的複雜也就可想而知。此外,皇太後、皇後、貴妃等還各人有各人的私廚(或者俗稱“小灶”;)。譬如慈禧的私廚叫西膳房,據說能製作菜品四千多種、點心四百多種,僅捧膳食盒為其一人侍宴的小太監就達數百人一真可謂興師動眾。難怪老百姓要對皇宮裏的飲食感興趣呢一那簡直是供奉神仙的。許多草民一生的消費,恐怕都不抵皇親國戚們一頓飯的價錢。仿膳的誕生,總箅是拉近了平民與這種神話般的生活的距離。仿膳的功勞,還在於避免了許多華麗的菜肴的失傳。皇帝雖然早就不在了,但仿膳的檔次之高、價格之貴,仍然令人咋舌。在“原作”已絕跡的時代,“贗品”自然算最正宗的了。
仿膳飯莊,1959年由原址(北海北岸)遷至瓊島上的漪瀾堂,成為公園內特殊的一景。漪瀾堂,又曾是乾隆皇帝賜宴文臣之處。在漪瀾堂吃仿膳,感覺上又離皇帝更近了一步。這家老字號的牌匾,是由老舍題寫的。成長在“正紅旗下”的老舍,寫這幾個字時恐怕別有一番滋味。正如仿膳本身就別有一番滋味一樣。現代的北京,雖然餐館林立,但要想吃正崇的滿漢全席,恐怕也獨此一家了。這個金字招牌是打不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