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問伊尹怎樣才能把天下治理好,伊尹提醒他: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好,首先要把自己的身心修養好。伊尹的回答可謂一語中的,大凡做事的根本,首先一定要修身養心,完善自身。
修身即自身建設,指個人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的要求,對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進行主動、自覺的鍛煉和修正,不斷地消除、克製自己內心的各種非道德欲望,努力使自己的道德修養臻於完善。自古以來,“修身”就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禮記·大學》篇有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由此可見,在修身、齊家、治國三者中,“修身”才是基點和根本,也是需要每個人畢其一生去完成的功課。
“修身”作為目標,是人性的完善,人格的自我體現;作為手段,是實現最高人生價值的道路和方法。
古希臘聖哲蘇格拉底曾說過,烈性而桀驁的良種馬,如不加以馴服,永遠都不會成為最驍勇的千裏駒。人也是如此。稟賦再優良、精力再旺盛,雄心再大的人,如果不好好修煉內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也無法成為有用的人。
明代哲學家王守仁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養心”其實質是一個學習、感悟,以及自我修煉的過程,也是以人類的大智慧充實提高自己的心智與德行的過程。一個品正德高之人,要保持淡定、豁達的心境,就必須時常“養心”,通過“養心”,以“潤其身、恒其誌、貴其德”。所以說,人生就是一個通過不斷“修身”、“養心”而達到自我完善的過程。
時代發展到今天,注重“修身”、“養心”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如何汲汲爭先、求功立名、冥思苦想,從而忽略了對自身品格的修煉。
古語雲:“天下根本,人心而已”。一個人要立於天地之間有所作為,首先是要“修養身心”。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修身”、“養心”呢?“修身”,其一是內省,隻有時刻反省,常常省察,才能修養成至高的理想人格;其二是自悟,隻有自己覺悟和領會,才能悟得人生真諦,並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理想。
修身必閱聖賢之書,必讀經典之作。“一日一禪”、“一日一悟”、“一日一省”等“修身養心”係列圖書,幫助人們在今天商品社會的複雜環境中,過濾掉外界的浮躁喧囂,直抵內心並找到人生升華的途徑,完成修身、自我圓滿的人生大課。
當代日本高僧鈴木大拙說:“禪是見性的方法,並指引我們掙脫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禪之道,用於修身可以讓人洞悉生命的真諦,用於養心可以讓心聆聽生命的寧靜。以禪養心少不得修、悟、覺、慧:修的是禪心、悟的是誠心、覺的是本心,慧的是凡心。《一日一禪》所擷取的佛學故事,篇篇雋永,字字珠璣,每個故事就是一道頓悟的光芒,一把理解現實人生的鑰匙。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佛學故事,編者在每一篇的結尾都設計了一個閱讀指南——禪來纏去,希望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有所開悟,從而明心見性,真正達到“修身”、“養心”的目的。
編者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