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三忙子拉的是給它特製的大車。車身高大,車轅寬闊。它喜歡大車的轅木輕輕地磨擦著它的身子。別的大車顯得太小了,三忙子肩寬體大,塞不進車轅。它力大無窮,裝滿了幾千斤的大車,它拉起來毫不吃力,彝孔不噴大氣,嘴角不吐白沫。在秋熟的田間大道上,三忙子拉著滿車堆成小山似的莊稼,昂首闊步,氣概非凡。秋風涼爽牛蹄疾,它覺得四蹄生風。誰望見它都要拍手歡喊:

“二忙子,好!”

這喝彩聲使三杧子顯得又莊嚴又活潑,它挺胸邁步,小尾巴亂甩。

大青犛

大青犛身材均勻,體格健壯,肌肉發達,渾身是勁。它的角長而堅硬,像兩支長矛,驍勇善鬥。有一天夜裏,它破欄而出,一夜走了幾十裏路,一路上鬥敗了十幾頭公牛。有一次,大青犛拉著大車,在中途遇見一頭稱霸一方的大公牛,橫立路上,睥睨一切。大青犛哪能容許那大公牛逗強,它一聲長,拉著大車憤怒衝上前去,空寂的野地裏立即發出牛角猛烈的碰擊聲。隻幾個回合,大野奇異地寂靜下來。原來是大青犛的銳利的角尖挑住了對手的眼角,它昂頭挺立,對手眼角流著血,痛得不能動。

後來,人們把大青犛的雙角鋸去了銳利的角尖。

但大青犛仍然勇猛好鬥。

牛,有一種特異的記性。隻要鬥過一次,相隔幾年也不會忘記,隻要一見麵,又是一場惡鬥。

有一天,大青犛犁地,遠遠地隔著幾條田壟,它一眼望見一頭水牯解下犁耙,正在田梗上甩著尾巴吃草。突然,大青犛拉著犁鏵直往那遠處狂衝。隻見被它拉著亂晃的犁鏵在太陽下閃光,在人們的驚呼聲中,那頭曾經被大青犛鬥敗過的大公牛,就拚命地逃跑了。

雖然大青犛好鬥,給人帶來不少麻煩,但它卻是一頭非常出色的大水牯。

大青犛最大的特點是吃苦耐勞。它幹起活來,悶頭苦幹,天能犁十畝地。它認真嚴肅,一絲不苟。人們隻要一看到新翻的田土,就知道這一定是大青犛剛剛犁耙過的,深翻的泥土是這麼香,細細耙過的田地像一幅幅黑緞。

不要看大青犛脾氣這麼強,這麼凶猛,但是它有時卻非常聽話,非常溫和。當你把它從鬥牛場上拉開以後,用紅藥水給它塗傷口,端著盆讓它喝溫水的時候,它兩眼望著你,顯得像個大孩子。這時,你數說它的缺點,責備它的錯誤,它對你動也不動地站著,深深地低著頭……

二青犛

二青犛狡黯。它毛色發黑,毛尖上象在冒油,渾身閃光。放牧它吃草的時候,它就在溝沿、田角偷偷地磨角。它的角磨尖尖的,像兩把錐子。

二青犛喜歡開玩笑,愛牴人。拉它的時候,要提防它,放長繩,離它遠一點。要不,

冷不防它從後麵給你一牴角,它尋開心,你可受不了。

有一次,二青犛在水渠裏吃草,水渠邊上的草長得又肥又嫩。它一邊舒舒服服地吃草,一邊偷偷摸摸地磨角。它吃草吃得腰身兩側的食囊鼓鼓的,它磨角磨得尖尖的。當它草飽水足的時候,野性一發作,突然掙脫繩子,一躍上了渠岸,瞬間就飛奔百米之外。這使放牛的人大吃一驚!人們隻說牛性慢,那知牛飛跑起來並不亞於馬的奔馳。

放牛的人萬分焦急。二青犛也是一頭有名的“打牛”,怕它遠走打架去了。

幸好二青犛懂得“人性”,它終於在百米之外停住了,它回過頭來,狡黯地望著跟它朝夕相處的放牛人。

放牛人輕輕地走了過去,從地上一把抓起長繩。二青犛變得十分馴順地被拉到池塘邊。

二青犛在池塘裏高高興興地泡了一陣子水,然後上到岸來,臥在樹蔭下。太陽的光斑從枝葉間篩落到二青犛油黑的身體上,它一邊舒舒服服地休息,一邊香香甜甜地反芻。

隻卞虻飛來了,落到二青犛的身。放牛人急忙揮起巴掌打死牛虻。二青犛感激地望著放牛人,它感情深沉,眼光狡黯而善良。

小青犛

小青犛精幹。它個子小一些。但非常結實,渾身閃耀著青春的光澤。它精力飽滿、機警靈活、銳敏勇捷。它有像兩把鋼刀似的雙角,磨得十分鋒利,在太陽下閃閃發光。

放牧的時候,牛吃起青草來嚓嚓地響,發出一種清脆的聲音,而小青犛吃起青草來,那嚓嚓聲更是悅耳。別的牛一分鍾吃六十口草,而小青犛一分鍾吃一百口,嚓嚓嚓嚓,幹脆利落,快速如風。

小青犛獨居牛欄的一角,中間隔著粗木攔杆。有一次,凶猛的大青犛忽然發現長長的牛欄對角上的小青犛,它一聲尖嘯,掙脫鼻栓牛繩,跳越母牛和牛犢,猛撲小青犛,揮角把大欄的粗木劈斷了兩根。但是小青犛雙目圓睜,虎視對方,不為所動。小青犛的威武不屈的沉著神態,反而使大青犛不與爭鬥,慢慢地退回去了。

春天到來了,冬眠的大地蘇醒了,冰消雪化,暖氣上升。這時,正是春耕的季節。農場的遼闊土地,需要開犁。而第一條犁溝是大田開犁的標準。第一條犁溝開得直,大田的春耕就整齊,有利於播種密植、中耕除草、灌溉和收獲。

這第一條犁溝的開線,隻有小青犛能夠勝任。

小青犛開年第一次被套上了犁鏵。它站直身子,昂起腦袋,兩眼直視前方。重任在肩,它顯得多麼莊嚴嗬。

鞭子沒有落到小青犛的身上,隻聽見在春天的晴空下劈啦響,小青犛拉著犁鏵端正起步,徑直向前。它微微低頭,身子稍為前傾,四蹄矯健,步伐穩定。犁鏵過處,它的身子後邊均勻地掀起了黑色的泥浪。一條寬度如一的犁溝逐步伸展在大田的中軸線上。

小青犛一口氣就開出了第一條千米長的舉溝。這剛剛被犁過的田地,發散出新鮮的泥土香。群鴉飛來,在新犁翻的田土上爭吃肉蟲。

小青犛犁出的第一條犁溝是這樣筆直,眼望去,沒有一處彎曲。即使你架起經緯儀來測量,也會驚歎小青犛取直的本領。

於是,按照著小青犛開的犁溝,牛群紛紛下田,依著第一條犁溝的直線春耕大田。

春耕後的大田整齊如織,莊稼茂密,均勻成行,根深稈粗,穗長粒飽,是小青犛的四蹄第一個踏出了撚熟年豐……

山泉水暖

大巴山雲山重重。在一個深穀裏,山風送來鐵馬的叮咚,在雲霧穿織的幾棵龍爪古鬆間,露出古寺飛簷的一角。在這幽靜的深山中,傳來流泉的淙淙。這個去處,就是山行的人們喜歡歇腳的溫泉寺。

溫泉寺的峭壁上,刻著鬥大的四個字:“山泉水暖”。因為溫泉水汽的滋潤,蒼勁挺秀的大字長上了青苔,顯得這溫泉寺更加古雅質樸。

溫泉就在古寺旁,石室幾間、每間都通向幾丈寬的圓形水池。這水池就是溫泉。一串串象珍珠似的泉泡,不停歇地從池底鵝卵石層裏骨突突地升起,這泉泡映著幽藍的大光和蒼翠的山色,顯得特別晶瑩可愛。

在溫泉的石室周圍,水汽蒸騰,溫暖濕潤,花草繁茂。即使是在深秋初冬,草叢仍然青翠,野花仍然鮮紅。

溫泉從石室的一個暗渠裏流出,形成一條溪澗,流向寺前的一片平灘,灌溉著幾十畝稻田。大巴山山高坡陡,因為受到自然條件的限製,山裏多種紅薯、苞穀,而在這古寺前卻出現這一大片稻田,水暖秧綠,甚至比山外平原地區還要早熟半個月。

就在這山鳥啾啾,溫泉淙淙的幽美靜謐的深山裏,當進山出山的人們一踏上泉流溪澗上的一座小小的石拱橋的時候,即使爬山越嶺已經是氣喘喘的,也還禁不住要歡喊兩聲:“金嫂!銀姑!”

金嫂、銀姑是這穀底生產隊的兩個女社員。金嫂這名字的美稱,已顯示她是一個巧婦;而銀姑是一個把青春獻給山區建設的回鄉知識青年。她們是姑嫂倆,被隊裏派到這溫泉寺來招待過往旅客的。

大巴山裏除了大雪封山之外,一年到頭,不斷地進進出出著勘探隊、測量隊、采礦隊、植物采集隊、藥物調查隊……生產隊為了方便這許許多多山區建設者,特地在這溫泉寺開設了一個店鋪,讓白晝過往的行人可以打尖歇腳,讓晚來的客人可以食宿過夜。於是派了這姑嫂倆來管理溫泉寺。

金嫂年近三十,她動作利落,手腳不停,埋頭苦幹,沉默寡言,對過往旅客的歡喊,隻報以輕輕的一抹微笑。而年輕的銀姑卻靈巧活潑,愛說愛笑。

溫泉寺除了溫泉之外,還備有別具風味的膳食。生產隊的打獵組經常供應野雞、野兔、野豬、斑鳩、鷦鴣之類的野味。溫泉寺的山珍雖然可口,最吸引人的卻要算是金嫂、銀姑釀造的米酒了。山行的人路過溫泉寺。都要歇下腳來品嚐一碗。這米酒醇香,人們喝了解渴、微醉;要是你肚子有點餓,加上滑嫩的團子,吃了溫飽,滿口香甜。

“你知道這米酒是怎樣做的嗎?”銀姑炫耀地笑著說,“是采這山上的花蜜做的麵子發酵的,是用這溫泉的珍珠泡攪拌的!……”

銀姑的話說得多麼甜人心又暖人心嗬!

這釀造米酒的糯米就是溫泉寺稻田裏早熟的糯穀碾出來的,生產隊特地把這幾十畝豐產田的糯穀劃歸溫泉寺作為專門釀造米酒用。這種溫泉灌溉的糯米,粒大圓潤,油滑粘膩,飽滿而有光澤。生產隊的社員們寧願吃紅薯、荀穀,而把這幾十畝稻田生產的優質糯米供給過往的山區建設者。

洗溫泉澡,吃溫泉寺米酒,是山行的人們的一種享樂。溫泉湯池裏的泉泡像串珠似的升起在你的周身,你簡直像一條大魚在水中遊動。溫泉水滑,剛下到池裏,隻覺得一點兒溫,可是浸洗到後來,就越加感到身子發熱,四肢酥鬆,筋骨舒展,而當你浴後出水的時候,渾身血脈流通,皮膚緋紅,神清氣爽,疲勞全消。這時,再吃上一碗香甜的米酒,在微醉中經受透過龍爪古鬆枝椏間的山風一吹,就更加覺得身輕如雲,飄飄欲飛。

遠道爬山到來的風塵仆仆的人們,不論他們是年輕的采礦隊,還是年輕的采藥隊,隻要在這溫泉寺歇歇腳,洗一洗溫泉澡,吃一碗金嫂、銀姑的米酒,就顯得精神勃勃,神采飛揚。

有的出山進山的人們趕路忙,來到溫泉寺的時候,不是暮雲四合,就是月出東山。這時,就隻好在溫泉寺歇宿了。金嫂、銀姑把溫泉寺的大殿裝扮得十分幽雅,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二十張床。被褥潔淨,每個床頭小茶幾上還擺著一瓶鮮花。

當人們誇溫泉寺的被褥幹淨的時候,銀姑的笑聲就象一串銀鈴在響:“不是我洗得幹淨,是我們這溫泉的水好!”

當客人們在油燈下欣賞瓶花的時候,銀姑就會帶著年輕愉快的笑聲,用身姿和手勢活潑地告訴你說;“是我爬懸崖采來的野花呀,我們溫泉寺山上的花兒可多哩!……”

銀姑總喜歡在客人們麵前誇溫泉寺的美好。

金嫂隻管默默地把米酒、團子做好,滿足過往客人的口腹。而銀姑卻心靈手巧,想方設法使溫泉寺成為“旅客之家”,讓進山出山的人們旅途愉快。她懂得鑽雲撥霧、翻山越嶺的人們長途跋涉的艱辛、盡情給他們以慰藉。花最能喜人,她就在瓶花的拾綴上做了不少丁夫。她把不同季節來到的野花,含苞的、盛開的,帶羽葉的、帶絨毛的,大果紅鮮鮮的、小果如繁星的,配搭得當,百態千姿,有的亭亭玉立,有的覆蓋如傘,有的像盤雲懸空,有的像波濤激蕩……誰看了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嗬,銀姑,這個年輕姑娘有著一顆多麼美麗的心嗬!

“看,我采的是露水花哩!”銀姑笑著說。

在油燈下,果真還可以看出花瓣上的一顆顆晶瑩閃光的東西,大殿陰涼,那是終日不幹的露珠。顯然,銀姑是每天淸早都要在溫泉寺周圍的山上踩著露水,把野花采回來,用冷卻的溫泉水浸養在花瓶裏的。就這樣,野花在每張床頭上散發著幽香,使歇宿在溫泉寺的旅客們沉沉地進人甜蜜的夢鄉。夢中,小夥子們的嘴角上還掛著一抹幸福而感激的微笑,也許他們夢見了年輕活潑、美麗熱情的銀姑哩!

有時深山夜靜,月光輝映,山林幽碧。溫泉寺不用點燈,采礦隊的小夥子們和采藥隊的姑娘們自願結合,紛紛跑到寺前的龍爪古鬆下,對月彈唱。他們悠揚的蕭聲、笛聲、胡琴聲壓過了泉流的淙淙,她們的婉轉的歌喉逗起了山鳥聲聲夜鳴。

當月落星斜,小夥子們和姑娘們盡情歡樂彈唱之後,夾著隨身帶來的樂器回到古寺裏歇息的時候,卻看見金嫂和銀姑雙雙沉沉地睡在回廊上。

他們觸景生情,常常對姑嫂倆和溫泉寺懷著一種感激的心情談論一番。

“看,月亮照明了窗戶,我說這地方該起名叫‘月亮穀’……”一個姑娘掠了掠散亂的鬂發,笑著說。

可是一陣山風吹進窗戶裏來,給人清涼如水的感覺。一個小夥子在床上快活地翻了一個身說:“不,應該叫做‘清風穀’,這一股風吹進來,多涼爽呀!”

另一個姑娘摸著給溫泉洗得光滑的臂膀,實心實意地說:“我看,清風明月雖然美,說實在,還是叫做‘溫泉穀’好!……”

再一個小夥子拍手高聲叫了起來:“我看最好叫做‘金銀穀’!”

這個名稱,當然是以金嫂銀姑的名字起的,大夥同聲讚同。不是嗎?溫泉暖身,米酒暖心,銀姑笑靨,瓶花迎人,這給進出大巴山的山區建設者多少慰藉嗬!人們來到這溫泉寺,吃上一碗濃甜的米酒。見一麵銀姑明麗的笑容,自然就會加強爬山的腳力。

每到秋末冬初的季節,在大雪封山之前,出大巴山的人們如南歸的雁群,絡繹不絕。這時,溫泉寺的湯池熱氣騰騰,除了入浴取暖之外,溫泉寺裏還生著大盆大盆熱烘烘的炭火,讓過往的旅客烤火曖身。米酒煮得更加稠、更加甜,軟滑發燙的團子裏還包有糖心,既飽暖肚子,又香透人心。

金嫂和銀姑都樂於助人。凡遇到衣衫單薄的旅客,金嫂總要借給一件龍須草編的蓑衣,讓客人在霜雪中翻山越嶺抵禦風寒;而銀姑呢,她年輕、靈巧、熱情,凡遇到初次出山的旅客,因為這些人道路陌生,雪深路滑,到處有溝壑陷坑,她常常帶頭領路,在深雪中引人走出深穀,送上高山。為了預防不測,銀姑還用枯樹枝沿著山路插了兩行路標,讓人們不會掉進雪坑,不會滑落溝壑,平安登山下嶺。

當銀姑和旅客在風雪的山頭上分手的時候,她總要從幹糧袋裏拿出鹵好的香噴噴的一條野兔腿或二塊野豬肉塞給對方,讓旅客在風雪中爬山越嶺不饑餓,添力氣。

銀姑常常帶著滿身大雪回來,金嫂親切地給小姑掃掉身上的雪花,給她烤幹衣服。米酒、團子是隨時準備著給過往行人暖肚熱腸、解渴充饑的,銀姑冷得渾身發抖也不肯喝米酒吃團子,隻喝一碗薑湯解寒。這姑嫂倆就是這樣甘苦與共、優喜與同,一年四季為進出大巴山的建設者堅持做好服務工作。

為了感謝金嫂和銀姑熱情的接待和細致的照顧,采礦隊贈給她姑嫂倆一些礦石,植物采集隊送給她倆一些稀有的野生植物。而藥物調查隊給她倆留下一些珍貴的藥草作為紀念。因此,在溫泉寺的廊簷下,陳列著七彩斑斕的一塊塊礦石和五彩繽紛的一盆盆植物和藥草,走在古寺回廊上,就像舉步在一座花壇、一條彩虹邊似的,叫人覺得如入仙都,輕盈飄逸。

一個腰插地質錘、戴近視眼鏡的年輕人,在古寺回廊邊情不自禁地搖頭晃腦地大聲讚歎道:“愛美之心,人人有之!”

進山出山的人們都喜歡金嫂和銀姑。他們喜歡金嫂像塊金子在默默地閃光,喜歡銀姑的聰明伶俐、熱情美麗。人們隻要進次山,由於感激姑嫂倆的熱情接待,都能喊出姑的名字,而且是喊得那麼親熱,那麼動情。

銀姑這顆年輕美麗的心,有時也很動情。特別是她發現進山的小夥予們當中,有的眼光是那麼熱切而大膽地盯視著她,她從這種眼光裏,立即意會到對方那種狂熱的感情。這時,她脈脈含羞,低頭躲過……

這高山深穀裏溫暖的泉水從深深的地層下冒出,從岩隙石縫間噴流。溫泉的珠泡一顆顆、一串串,晶瑩閃光,升出水麵。而人間的溫泉卻從金嫂和銀姑的心中流出,金嫂沉默,銀姑活潑,她們的心中同樣蘊藏著純潔的感情,像溫泉一樣流向人間,溫曖著千千萬萬進山出山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