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五官科(四)(1 / 3)

放射性皮炎

首烏藤外敷方

[功能]養血祛風。

[主治]放射性皮炎。

[用法]鮮首烏藤適量,搗爛成糊狀,炎症局部清洗幹淨(禁用肥皂洗滌),將藥糊外敷,每晚1次,療程3~7天。避免日光及冷熱刺激,防止外傷及感染,適當增加營養,服用維生素類藥物。

[療效]治療10例,其中幹性脫屑者2例,在用藥療程中皮膚幹疼、瘙癢消失,在繼續放療情況下,不再繼發皮損。濕性脫屑者8例,有效7例(用藥療程內疼痛減輕,滲出減少,繼續放療情況下,糜爛麵愈合),無效1例(用藥後瘙癢、疼痛仍在,滲出增多,糜爛麵擴大)。治療過程中未見藥物過敏等情況。

[案例]夏某某,男,52歲。因患鼻咽癌於1994年7月接受深部X機放射治療,12天後出現放射性皮炎,外用皮質激素霜劑治療效果不佳。查見局部皮膚脫落,紅斑顯著,有糜爛滲液,瘙癢和灼痛感明顯。當晚用鮮首烏藤搗爛後貼敷於患處,敷藥後不久,便覺局部有舒適涼爽感,瘙癢即止,次日晨起瘙癢疼痛基本消失,局部滲出明顯好轉,連續使用4個晚上後,諸症消失而痊愈。

[來源]段綠化.浙江中醫雜誌,1995(2)∶65

[按語]首烏藤又名夜交藤,功能養血安神,祛風通絡。常用於失眠多夢,亦可治血虛身痛、風濕痹痛,外治皮膚瘙癢等病症。現代實驗研究發現,其莖部新鮮乳汁塗抹於小鼠耳的腹麵,可使其耳腹麵及背麵均增厚,在組織學上的變化與用磷脂類所得之結果相似。段綠化所治療的10例均為癌症患者,都在使用深部X機和60Co放射治療後出現的放射性皮炎,且經其他多種方法處理後無效者,提示鮮首烏藤外敷治療放射性皮炎的療效是確切的。癌症患者經放射治療後,每多出現血虛證候,表現為幹性脫屑者證屬風燥,表現為濕性脫屑者當屬風濕,一味首烏藤具有養血祛風之功效,用治放射性皮炎非常適宜。段綠化的經驗,值得擴大驗證應用和進一步研究。

蟲咬皮炎

毛牽牛葉方

[功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主治]蟲咬皮炎。

[用法]取毛牽牛之鮮葉,用手揉爛,擠汁,輕輕塗搽於患處。

[療效]治療100餘例,均有效。塗藥後紅、腫、熱、痛、癢等症狀相繼自行消失,不留後遺症。

[案例]蘆某,女,28歲,幹部。1984年8月15日在室外被蟲叮咬右足外踝處,奇癢難忍,有灼痛感,局部紅腫如雞蛋大小且堅硬,當時腫脹至看不出外踝。隨即用毛牽牛葉外搽,4~5分鍾後癢止,第2天腫脹消退如指尖大小。再次塗藥後,腫消痛止,症狀消失。

[來源]張民安.陝西中醫,1987(6)∶267

[按語]毛牽牛為旋花科牽牛屬植物,別名圓葉牽牛、紫花牽牛,多生長於路旁、田間、牆腳下或灌木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夏季蟲咬皮炎每易發生之時,適逢毛牽牛莖葉茂盛,隨時可采集應用。毛牽牛的種子即牽牛子,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峻下逐水藥,上方用其葉,葉的性味功能未見文獻記載。從上述療效推測,可能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功效。

黃褐斑

山楂化斑方

[功能]行氣散瘀。

[主治]黃褐斑。

[用法]生山楂300克,研為細末備用。患者先用溫水洗麵,毛巾揩幹,取藥粉5克,雞蛋清適量,調成糊狀,薄薄覆蓋於麵部,保留1小時,早晚各1次。敷上藥糊後,可配合手法按摩以助藥力吸收,60次為1療程。

[療效]治療12例,痊愈(麵部色素沉著消退,膚色如常人)6例;有效(患部膚質改變,色素沉著變淡)4例;無效(治療前後變化不明顯)2例。

[案例]王某,女,23歲,未婚。1990年春顴頰部發現片狀淡褐色色素沉著,即去多家醫院治療半年未見好轉,色素日漸加深,範圍擴大到前額和鼻梁。經用山楂粉外敷治療2個療程,上述部位色素沉著消失。

[來源]王亮平,等.湖北中醫雜誌,1994(5)∶47

[按語]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之功能,臨床常用於肉食積滯,胃脘脹滿,瀉痢腹痛,產後瘀阻,疝氣脹痛等病症。黃褐斑多由肝鬱氣滯血瘀所致,山楂行氣散瘀,擴張血管,故治之有效。瘢痕疙瘩。

芙蓉葉方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瘢痕疙瘩。

[用法]端午日采芙蓉葉,不拘多少,陰幹後研細末備用。用時以茶清調成糊狀塗患處,每天數次,次日須洗淨原藥痂再塗,少數患處塗藥後3~24小時局部有淡黃色粘液滲出,用幹棉球搽去即可,不妨礙用藥。

[療效]治療36例共164個瘢痕疙瘩,經3~60天治療,痊愈(瘢痕疙瘩完全平複,柔軟無硬結,自覺症狀消失)83個,顯效(瘢痕疙瘩大部分平複、變軟,但尚有少許硬結,自覺症狀消失)41個,有效(瘢痕疙瘩部分變平變軟,自覺症狀消失或減輕)38個,無效(瘢痕疙瘩無變化,自覺症狀減輕或無變化)2個。

[案例]王某,男,19歲,1988年7月21日初診。2年前胸部粉刺反複發作半年,並出現黃豆大小的結節6個,無明顯自覺症狀,未經治療,半年後結節逐漸增大,輕度瘙癢。檢查:胸部見有6個小包塊,其中1個似核桃大,其餘的約蠶豆大小,色淡紅及暗紅,稍有觸痛,診斷為瘢痕疙瘩。經用芙蓉葉粉如法治療25天,包塊完全消退,自覺症狀消失,隨訪1年未複發。

[來源]劉遠壩.陝西中醫,1990(9)∶419

[按語]皮膚的瘢痕樣病變中,增殖性瘢痕與瘢痕疙瘩兩者在診斷上易於混淆,前者為在燒傷或切口上的瘢痕的增殖,不會超過原切口或創麵的範圍;後者屬皮膚腫瘤,可向周圍增殖。芙蓉葉功能清熱解毒消腫,其所治療的瘢痕疙瘩,應以有熱毒之邪蘊伏者為宜,真性的瘢痕疙瘩,也不妨一試。

三七化瘀膏

[功能]活血化瘀,消腫定痛。

[主治]瘢痕疙瘩。

[用法]三七粉,用食醋調成膏狀,外敷患處,每天2~3次,至愈為度。

[療效]治療16例,病程短者半年,長者8年,療程最短6天,最長29天,療效比較理想。

[案例]高某,男,26歲。因左肩部瘢痕增生,伴癢痛6年,經手術切除及瘢痕內注射藥物治療無效,於1991年5月20日來我院就診。查體:左肩部有一個4厘米×2.1厘米大小的瘢痕疙瘩,局部隆起呈瘤樣增生,表麵光滑,色紅潤而發亮,質硬如軟骨,有壓痛,形如蜈蚣。應用三七粉40克,食醋適量,調成膏狀外敷患處,1天2~3次。共治療20天,瘢痕變軟變平,痛癢消失。

[來源]王象騰,等.中醫雜誌,1994(4)∶200

[按語]西醫治療瘢痕疙瘩有切除、放射治療、激素、音頻治療等,雖有一定效果,但每易複發。上方為作者祖傳驗方,方法簡便,可供推廣應用。

酒齇鼻

博落回酊

[功能]散瘀,消腫,解毒。

[主治]酒齇鼻。

[用法]博落回莖(農曆9月采者佳,洗淨切碎曬幹)50克,放入9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5~7天備用。每次用棉簽蘸藥液塗抹患處1分鍾,每天2~3次。15天為1療程。

[療效]治療30例,經3個療程的治療,結果:痊愈(皮損全部消退)15例;顯效(皮損消退60%以上)10例;好轉(皮損消退不足60%)3例;無效2例。

[案例]汪某,男,45歲。患酒齇鼻10餘年,全鼻有粟粒樣丘疹,紅絲如織,油膩光亮,有時微癢,毛細血管明顯擴張,毛囊孔擴大。診斷:Ⅲ度酒齇鼻。經用上方2個療程而愈。

[來源]羅裕民.浙江中醫雜誌,1986(7)∶306

[按語]博落回為罌粟科博落回屬植物博落回的帶根全草,是一味中醫臨床很少應用的有毒中草藥。味苦、辛,性溫,有大毒。功能祛風解毒,散瘀消腫,殺蟲。酒齇鼻多為熱毒蘊結於鼻部,致局部氣血瘀滯而成。博落回解毒散瘀之功,借酒精滲透發散之力,故治之有效。惟本品含有多種生物堿,毒性頗大,國內期刊已見有內服引起中毒10餘例,並有致死2例的報道。故使用上方時務必將藥品嚴格保管好,防止誤服中毒。

斑禿

側柏葉生發酊

[功能]活血,去脂,生發。

[主治]斑禿(脫發)。

[用法]將鮮側柏葉32克,放入7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7天,用棉球蘸藥液少許,局部搽拭,每天3次,堅持使用。一般2~3個月可獲療效。

[療效]治療10例,均愈,至今未禿。一般15~30天可見稀疏而細小之頭發生長,逐漸變稠密而轉烏,3個月可發長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