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治癬湯
[功能]疏風解表,發汗止癢。
[主治]頑癬(夏季發作,秋冬漸愈)。
[用法]麻黃15克(成人量),清水1小碗,武火煎沸後5分鍾,溫服,每天服2次,連續服至癢止停藥。素有鼻衄及高血壓者忌用。
[療效]近幾年先後用此方治愈42例。
[案例]李某某,男,32歲,1983年7月18日初診。自訴兩大腿內側患頑癬3年,每於夏月盛暑奇癢尤甚,須用癬藥水外搽患處,可緩解片刻。曾服清熱、疏風、解毒劑,少效。至秋冬漸愈,夏季又發。予上方如法服3劑後,癢大減,連服10劑癢止,遂停服。服藥10分鍾後,僅見周身出汗,擦幹汗後,無任何不適。未見任何副作用。隨訪3年,未見複發。
[來源]蔡抗四.中醫雜誌,1992(4)∶5
[按語]麻黃治頑癬,古今文獻未見記載。據蔡抗四介紹,此病每於夏季炎熱汗泄不暢而發,邪氣鬱於皮膚腠理之間,外不得透達,內不得疏泄,邪正交爭而致。麻黃可疏風解表,發汗止癢,通腠理,泄邪惡氣,使邪從汗而解,故獲效顯著。蔡抗四單用麻黃治頑癬的成人劑量一般為15克,武火煎煮,沸後5分鍾即服,每天服2次,未曾僨事。然麻黃畢竟為辛溫之品,國內期刊已有8例引起不良反應的報告,大多為毒性反應,表現為休克、心律紊亂、心律失常加重等。故使用上方必須辨證準確,更要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
手脫皮
夏枯草泡洗方[功能]清肝火,解內熱,補肝血。
[主治]手脫皮。
[用法]取夏枯草100克,水煎2次,泡洗雙手,每天2次,每次30分鍾,連續10~15天。
[療效]治療100餘例,均痊愈。
[案例]杜某,女,42歲。雙手掌脫皮6年餘,每年春、秋季各1次,雖經服維生素E及中藥養血清熱之劑無效。經用上方洗10天後痊愈,至今3年未複發。
[來源]劉天驥.中草藥,1995(6)∶297
[按語]夏枯草有清火明目、散結消腫之功能,臨床多用於肝經的病證,如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大、乳腺增生症、高血壓病等。劉天驥發掘民間單方用其治療手脫皮,並認為此症乃氣血不能濡養肌膚所致。夏枯草既能補肝血,使皮膚得到陰血濡養;又能清肝火,解內熱,使熱清而不再耗陰,陰液足則肌膚得養。故能取得極好療效。手脫皮一症,古今文獻鮮見,《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一書也未記載。據劉天驥介紹,此類患者常雙手脫皮,幹燥,每年春秋各發病1次,其脫皮均為手掌麵,但無瘙癢,故排除鵝掌瘋。臨證需注意鑒別。
腳濕氣
木瓜洗劑
[功能]疏化濕熱。
[主治]腳氣感染。
[用法]取木瓜100克,加水4升,煎去大半,待藥溫降至約37℃時,泡洗患處,每天洗2~3次。每劑可連續用2天。
[療效]治療20例,取效滿意。一般2~7天痊愈。
[案例]王某,女,18歲。兩腳趾紅腫,癢痛,流水,脫皮,不能行走,已20天。外科診為腳氣感染。經用腳氣水、克黴唑癬藥水外塗,見效不佳。用上方1劑,共洗7次,腫退癢消。隨訪未見複發。
[來源]李書潤,等.浙江中醫雜誌,1992(11)∶523
[按語]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功能平肝舒筋,和胃化濕。一般用治濕痹拘攣,腰膝酸痛,吐瀉轉筋等病症。本品治腳氣,古今文獻均有記載,1990年版《中國藥典》已予收載。腳氣又稱腳濕氣,多由濕熱下注所致,木瓜氣味酸澀,可疏濕熱,故用之有效。李書潤等用上方僅治20例,有待進一步驗證應用。
帶狀皰疹
地龍浸出液
[功能]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取較大活地龍10條,用清水洗淨後置杯中,加白糖60克輕輕攪拌,放置24小時後製取黃色地龍浸出液備用。用時以棉簽將製取液塗於皰疹表麵,每天5~6次,5天為1療程。
[療效]本組64例隨機分為地龍浸出液治療組與常規治療對照組各32例,均全部治愈。其中治療組1個療程治愈12例,2個療程治愈16例,3個療程治愈4例;對照組1個療程治愈5例,2個療程治愈14例,3個療程治愈13例。可見療程上兩組有顯著差異,治療組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兩組止痛效果觀察,經治療後疼痛消失時間,治療組平均6天,對照組平均9天,說明治療組止痛效果較對照組明顯有效。對皮損痊愈的治療觀察,治療組皮損恢複時間平均9天,對照組平均13天,治療組促進皮損恢複較對照組快。
[案例]王某,女,46歲,1991年4月8日初診。2天前開始有輕度發熱,左側胸肋部有針刺樣疼痛,繼則出現紅色血疹,並迅速發展為集簇狀皰疹,成帶狀排列。診為帶狀皰疹。用上方外塗患處,每天4~5次,連續治療5天疼痛消失,皰疹逐漸幹縮結痂,皮損漸退而愈。
[來源]陶雲卿.中醫雜誌,1995(7)∶399
[按語]西醫認為帶狀皰疹係水痘病毒沿周圍神經引起水皰,主要病變在皮膚和神經組織。中醫稱本病謂“纏腰火丹”、“蜘蛛瘡”、“蛇串瘡”,係肝脾內蘊濕熱,兼感邪毒所致。地龍味鹹,性寒,歸肝、脾、膀胱經。功能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傳統用治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等病症。現代臨床有治療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病、精神病、下肢潰瘍、骨折、丹毒、沙眼等病症的報道。地龍外治帶狀皰疹,古今文獻均有記載,因其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能,且外治直接給藥能使藥力直達病所,故能取得較好的止痛消腫和促進皮損恢複的功效。
菟絲子膏
[功能]柔潤肌膚,收斂止痛。
[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取菟絲子50~100克,焙幹後研成粉末,加小麻油調成膏狀。用藥前,先用生理鹽水棉球洗淨患處,遂將菟絲子膏塗上,每天早晚各塗藥1次。
[療效]治療98例,全部痊愈。其中塗藥2天治愈者10例,3天治愈者45例,4天治愈者39例,5天治愈者4例。
[案例]吳某某,女,52歲,1989年4月11日診。4天前自感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右腋下肋間部有刺痛感,2天後,右側腋下肋間至腰部出現不規則紅斑及密集成群的小水皰,疼痛較劇。診見右腋下至腰部沿肋間密集分布有米粒至綠豆大的水泡,融合成片,周圍潮紅,部分水泡皰液混濁,少量水泡已破潰,診為帶狀皰疹。遂予塗搽菟絲子膏,1天後疼痛銳減,塗藥2天皮損即大部分幹燥,水泡幹枯,局部潮紅腫脹消失,有結痂形成,治療3天後,皮損消失(稍有色素沉著)而愈。
[來源]牛晃明,等.四川中醫,1993(7)∶38
[按語]菟絲子味甘性溫,歸肝、腎、脾經,功能補腎固精,養肝明目,健脾止瀉。《本草正義》謂其“汁去麵筎,亦柔潤肌膚之功用”,《中國藥典·1990年版》載“外治白癜風”,牛晃明等用治帶狀皰疹,認為本品具有收斂、止痛、抗病毒作用,且療程短,治愈率高。其機製有待進一步研究。
海金沙莖葉方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新鮮海金沙莖葉30~60克,用涼開水洗淨後搗爛,加適量燒酒,調敷患處,用布帶包好,每天1次。
[療效]治療28例,皆獲愈。一般用藥1~2天疼痛即可消失,3~5天後皰疹幹燥結痂脫落,5~6天即可治愈,不留後遺症。
[案例]樓某某,女,32歲。左腰腹部皰疹呈叢狀、條索帶狀分布,伴有刺激性劇痛。經抗生素、激素、聚肌胞針、維生素B1、B12針及局部外塗紅黴素軟膏等治療36小時,未見好轉,且症狀加重,皰疹延展。遂用海金沙莖葉外敷如法。5天後症狀消失,病愈。
[來源]林正鬆.浙江中醫雜誌,1993(11)∶521
[按語]海金沙莖葉味甘,性寒,與其成熟的孢子——海金沙,同樣具有清利濕熱之功,且海金沙全草的清熱作用較其孢子為勝。鮮品搗敷患處,藥效更易發揮。《江西民間草藥驗方》用治纏腰火丹:鮮海金沙葉切碎搗爛,酌加麻油及米泔水,同擂成糊狀,塗搽患處。此法與上方近似,可資互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