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3)

近幾年,武漢的城市規劃進入高速階段,漢口市區內許多老房子被拆除,有的地方甚至是一條街一條街的拆,這其中就包括有近兩百年曆史的花樓街。看到一棟棟老房子被拆除,一條條老街道在消失,我感到這個城市的許多記憶正在被抹去,這些老房子裏曾經發生的故事也正在被人們遺忘。為了這些老房子,以及曾經在這些老房子裏生活過的人們,我決定寫一部小說,來保存這段記憶。於是,我創作了這部小說——《江漢關》

《江漢關》共分四部,從清朝後期開始,寫到辛亥革命,再寫到抗日戰爭和武漢解放,最後寫到現在,其時間跨度近一百五十年,現已完成第一部。由於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第一部的後半部分恰好是描寫辛亥革命,所以我決定先發表《江漢關》的第一部。

小說《江漢關》主要是描寫鹿氏家族在漢口的生活,通過鹿氏家族在晚清時期、民國時期,和解放後的生活,反映出漢口市區的開創、發展、與變遷,同時也反映了武漢三鎮在時代浪潮衝擊下的變革。小說中,鹿氏家族從晚清到現在,前後五代人生活在漢口,他們與漢口同呼吸,與武漢共命運,武漢的每一次心跳都波及到他們的家族,每一次變革都會滲透到他們家族的生活中,給他們家族留下深深的烙印,他們用他們的生命,見證了漢口的發展,武漢的變革。同時,他們也參與到這個發展與變革的行列中,共同推動了武漢曆史前進的車輪。

《江漢關》的第一部,是從漢口開埠寫到辛亥革命成功。其中詳細地描寫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漢正街的繁華,和租界的設立與發展。在第一部中,從美國商船“明安”號走私軍火案起,漢口城牆的興建與拆除,武昌火藥局爆炸,1870年武漢大水和1891年漢口大火,亞洲最漂亮的火車站大智門站的竣工等等,一幅幅武漢近代曆史的畫麵真實地再現在我們眼前。特別是從第四十六章開始,筆者用濃重的筆調描寫了辛亥革命,在第四十六章至第五十章,重點描寫了武昌起義當晚的戰況;第五十一章至第五十六章,重點描寫了陽夏之戰(漢口漢陽保衛戰),真實地再現了辛亥革命的艱辛,以及辛亥革命誌士浴血奮戰的場景。通過對這些曆史事件的深入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一百多年前武漢三鎮的社會麵貌和百姓生活。

在第一部中,筆者同時還描寫了許多武漢的宗教文化與名勝古跡,如黃鶴樓、長春觀、蓮溪寺、聖若瑟教堂等。另外還有許多吸引讀者的看點。如漢口的來由,陶大勇與“霍華德”號大副打鬥的場麵,紅幫女俠洪玉製服美國傳教士麥克的精彩過程,鹿寧坤和俄國女士伊蓮娜的戀情,以及武昌起義第一槍是怎樣打響的。在第一部中,還詳細地描述俄國茶商與英國茶商的茶葉之戰,以及山西茶商販茶至俄國貿易城恰克圖的艱辛。還有大量對漢正街各種商行的描寫,以及各種小吃的描寫。可以說,小說《江漢關》的第一部是武漢近代史的濃縮寫照,是武漢一百多年前工商業發展狀況和市井文化的再現。第一部完稿時,小說中的人物已經達到兩百多個。

《江漢關》是我這幾年一直想寫的一部小說,因為江漢關這個地標性建築,濃縮了漢口的曆史,也濃縮了武漢的近代史,更濃縮了近代中國的國際貿易史。曆來人們都把黃鶴樓作為武漢的象征,但是,黃鶴樓建成年代久遠,雖然曆史上多次重建,但它畢竟反映的是遠古時代武昌城的輝煌。而在現代,江漢關則是武漢跨入現代文明的一個標誌。武漢自古以來都是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城市,到了近代,隨著漢口租界的設立,漢口商圈的崛起,漢口,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曆史的空間更是書寫了特殊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