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2 / 3)

回顧武漢近代曆史,有許多難已忘懷的故事,如太平軍多次占領武漢,黃鶴樓的重建與焚毀等等。隨著張之洞的到來,又有更多的故事展現在我們眼前,洋務運動的實踐,武昌起義的槍聲。這些故事中,大的故事已記進曆史,而小的故事則在街頭巷尾、在老房子中、在住在這些老房子裏的一個個家族中口口流傳。如今,許多老房子已被拆除,許多老人已離開人世,這些口口流傳的故事,街頭文化,巷裏往事也一個一個被封存在曆史的塵埃中。如果我們不收集整理,那些曾經停留在武漢時空中的一幅幅鮮活的畫麵將永遠被人們遺忘。曆史是一座金字塔,每一時期留下的腳印都是她的一塊塊基石。我們不能鏤空曆史,為了那些曾經的英容笑貌,我們應該把那些腳印都收集起來,把那些記憶都保存下來,讓我們的後代看到武漢曆史的三維畫麵。以及從各種角度各個層麵折射出來的文化。

武漢的發展史與中國的政治、經濟變革密切相關,因此,作為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從1861年開始,英法等國在漢口相繼建立租界,漢口與世界各地的貿易急劇上升,漢口立刻成為全國貿易的中心,洋行貨棧如雨後春筍,漢口市區初見繁榮,大漢口商業圈的雛形開始形成。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在武漢大力開展洋務運動,興辦礦廠、改革教育、推行新政,使中國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使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開始走向現代化,與世界經濟接軌。1911年武昌起義後,武漢市立刻從全國的經濟中心轉變成政治中心。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在漢口建立了國民政府,更是把武漢市,特別是漢口推到政治舞台的最高點,漢口作為一個特別市,一下從一座最年輕的城市變成了閃耀在華夏大地上的一顆最耀眼的明星。武漢,的確是一座可歌可泣的曆史名城,如果不把她的故事寫進小說,實在是一件憾事,因此,這也成為我寫這部小說的原因之一。

每當我提筆創作這部小說,腦海裏總會回響起這樣一句話:也許是上天的安排。回顧我的人生,我發覺其中有太多的沒想到,我發現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居然與這個城市的曆史密切相關,仿佛冥冥中注定我要肩負起記錄這個城市曆史的使命;又仿佛上天是一個高超的棋手,在渾然不覺中,完成了精妙的布局。上天布的這個局,就是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出生在武昌的楊園,離粵漢鐵路的終點站徐家棚站不遠。楊園以前很美,它最早的時候是修建粵漢鐵路的洋工程師們居住的地方,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名為《記憶中的武北幼兒園》,這篇文章就是描述那裏的景色。小時侯,我不知道自己是武昌伢,還是漢口伢,因為幾乎每個星期天父母都要帶我和哥哥去漢口,到住在海壽裏的大伯家玩。後來才知道,海壽裏是父親的出生地,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在那裏度過。不僅如此,我爺爺兄弟三人,以及我的曾祖父,都在海壽裏生活過。當然,那時我還不知道海壽裏在晚清時期、民國時期屬於法租界。

記得六歲那年,母親調到勝利街的漢口生活供應段機關上班。由於我父親本身就在漢口工作,後來又因幹部下放勞動,去了外地,所以那段時間我們家暫居在漢口。那段時間我經常在漢口生活供應段機關大樓裏玩(後來我頂母親的職參加工作,接受崗前培訓的那段時間,也是在這棟大樓裏),居然沒想到這棟大樓,竟然是解放前的京漢鐵路南局的辦公樓。至於斜對麵的江漢飯店,也是我常常路過的地方,卻沒想到這個飯店是解放前大名鼎鼎德明飯店,曆史上有許多中外名人,如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蔣介石、李宗仁、程潛、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等都在這裏住過。京漢鐵路南局辦公大樓和德明飯店所在的位置,也是以前的法租界。德明飯店是一座法式建築,其華麗的外表和高雅的內部結構,我在小說中已有描述。至於那座古老的大智門火車站,它離我們暫居的車站路漢口招待所,也隻有幾十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