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①方觀察40例,結果明顯優於複方丹參注射液組,總有效率84%。②方治療急性閉塞性腦血管病15例,其中10例治愈,4例顯效,1例有效。
(中醫結合雜誌1990;(6))
(中醫雜誌1980;(8)∶21)
方藥二十五燈盞花。
取本品注射液12~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靜滴,日1次。療程10天,停藥7天再行下1療程,連用3個療程判定療效。
顧選文等治療腦血栓形成132例,其中54例痊愈,58例顯效,14例進步,6例無效。此藥無不良反應。
(雲南中醫雜誌1983;4(6)∶15)
方藥二十六丹參注射液。本品12~20ml加25%葡萄糖40ml靜注,或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靜滴。
張海聲報道,靜脈注射法觀察缺血性腦血管病60例,有25例基本治愈,18例顯效,15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96.6%。另用靜滴法治療60例,其中20例基本治愈,10例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總有效率79.9%。
(陝西中醫1991;12(4)∶153)
方藥二十七議薟草500g。
將藥噴入蜂蜜、米酒或陳酒各30ml,蒸透涼幹,如此9次,粉碎。另取蜂蜜600g熬至滴水成珠時,與上藥粉混勻,製丸,桐子大。每次10g,以米湯或稀飯送服。早晚各服1次。
王達一收治28例腦血管病後遺症,隨訪半年以上,有8例顯效,16例有效,4例無效。
(江蘇中醫1988;(12)∶21)
【按語】
中風又稱“卒中”,因其發病急驟,演變迅速,與自然界善行易變之風相似而故名。多由惱怒憂鬱,恣酒縱欲,飲食失常所致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僅見僻不遂等。根據病情輕重緩急與症狀改變有中經絡和中髒腑之分。中經絡為中經和中絡的統稱。中經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言語蹇澀等為特征,無昏仆,較中絡為重;中絡則以口眼斜,肢體麻木(多偏於一側手足)為主,病變較輕。二者皆由病邪竄擾經絡所致。中髒腑是中髒和中腑的統稱。中髒多猝暴昏仆,伴半身不遂,且神誌障礙重,常昏憒無知,九竅閉塞。中腑則出現口眼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蹇澀而神誌不清。二者均表現為神誌障礙。
中風之發生,其病因病機複雜,主要為本虛標實、上盛下虛之證。近年研究表明,中風(無論出血性,或是缺血性)的根本病變是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血瘀。動物實驗證實,對於出血性中風,活血祛瘀之劑可有效地減輕血腫的形成,加速血腫的溶化吸收,控製和減輕腦水腫,並預防腦疝的形成。對缺血性中風,活血化瘀藥將有助於改善腦部微循環以及組織與器官的血液供應,使其症狀、體征得以緩解或消除。因此,活血化瘀是中風的基本治則。臨床上應靈活辨證施藥,尤其出血性中風,配伍組方時以活血與止血之劑並用為宜。
對腦出血急性期的治療,目前主要采用促進血腫吸收的療法,一改過去隻用止血劑禁用抗凝藥的作法。方藥十采用水蛭治療急性腦出血,其血腫吸收速度優於目前的常規治療,一般出血量在50ml以下的急性腦出血,使用水蛭是安全有效的。張錫純認為本品“破瘀血而不傷新血,專入血分而不損氣分”,對此評價甚高。現代研究證實水蛭不僅能改善微循環,改善腦部缺氧,並能加速纖維蛋白溶解,促進血腫吸收,是一味活血化瘀,破血散結的良藥。但水蛭畢竟為化瘀峻品,故“凡症屬體氣虧虛,而脈又軟弱無力者,雖有瘀滯癖,不宜輕易使用,或伍以補益氣血之品始妥”。
方藥十一對腦血栓形成及其後遺症,症見昏迷及語言不利,半身不遂者,治療上宜“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以祛瘀為主,兼以祛風通絡之法。方中水蛭活血化瘀通絡為君,合赤芍、紅花、當歸、山楂以增強活血化瘀,佐以地龍、僵蠶、全蠍、路路通等祛風通絡,配當歸、白芍、議薟草、麥冬以滋陰潛陽。諸藥合用,使瘀血得化、風熄絡通、陰液得複、陽得潛降。
方藥十八,作者加用全蠍、蜈蚣治療中風等病症,療效頗著,尤其製成散劑內服較煎劑為佳。全蠍又名全蟲,其味辛,性平,有小毒,歸肝經,乃治風要藥,可熄風止痙、通絡止痛,還有開氣血之凝滯,解毒散結之功。蜈蚣又名百腳,味辛,性微溫,有小毒,入肝經。本品善於祛風攻毒,其“走竄之力最速,內而髒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開寶本草》雲:“治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語澀,手足抽”。《本草綱目》則記述其“治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鬁,便毒、痔漏……蛇傷”。可見,二藥以熄風定痙,消逐瘀,搜剔絡道,消腫止痛而聞名。臨證以此類藥治中風半身不遂、風濕痹痛、結核、紅斑狼瘡、脈管炎、癌腫等病症,用之得當,以療頑疾沉屙,確有奇效。
方藥二十二以礦物藥治療中風少有報道。上方所用水銀、白砒皆為大毒、劇毒之品,服用不慎易導致嚴重中毒,但並非絕對禁用,隻要用量適當,不但服用無恙,且有相當療效。常用於多種疾患,如癌腫、哮喘、類風濕、結核、銀屑病等,效如桴鼓。
七、內分泌與代謝疾病
(一)糖尿病
該病是由於體內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導致糖、脂肪及蛋白質等代謝紊亂的一種慢性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主要症狀以多飲、多食、多尿、消瘦、高血糖、糖尿為特征。常並發心血管、腎、神經、眼等病變以及感染,酮症酸中毒和高滲性昏迷等。臨床分原發性與繼發性兩大類,大多為原發性,有遺傳傾向。原發性分Ⅰ型(胰島素依賴型)和Ⅱ型(非胰島素依賴型)。本病屬中醫的“消渴”範疇。
【臨床治驗】
方藥一葛根、生地、苦瓜幹、糯米各10g,天花粉12g,粉丹皮、雞內金(研末吞)各6g,青冬9g,五味子5g,生三七粉4g(吞服),甘草3g。
上方隨證加減。水煎分2次服,日1劑。
黎鏡治療8例皆獲良效。
(中醫雜誌1982∶7)
方藥二石斛、天花粉、菟絲子各300g,生山藥、鹿角膠、麥冬、五味子、生地、山萸肉、女貞子各150g,丹皮、薏米各100g,豬胰4具。
上藥共研細末(豬胰去淨血絲焙幹),裝入膠囊。每次1粒,日3次。
崔慶泰用治15例,治愈4例,顯效7例,無效4例。
(佳木斯科技1981∶1)
方藥三生石膏50g,知母、甘草各15g,白參、大米各10g。多飲加石斛15g,尿多加覆盆子、桑螵蛸各15g,舌質暗紅加丹參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