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內科病症(八)(2 / 3)

上藥水煎,分2次服。日1劑。

此方用治單純性肥胖症50例,其中絕大多數為女性,服藥4~12周36例,13~23周14例,結果症狀,體征明顯好轉,體重平均下降3.72kg者48例,無效2例。

(中醫雜誌1980∶10)

方藥二白芥子。

取藥粒貼於耳穴上,按壓2~3分鍾後以膠布固定,7天換藥1次,5次為1療程。休息30天再進行下個療程。主穴取饑點、口、肺、脾,配穴取內分泌、直腸下段、腎。

楊金榮共治540例,其中體重下降3kg以上者80例,減輕1~2.5kg者292例,無效167例。

(陝西中醫1983;(3)∶23)

【按語】

肥胖症,中醫多責之為氣血陰陽耗損。因脾腎兩虛,痰濕,久之瘀阻經脈而致肥胖。現代醫學認為本症主要是內分泌、代謝障礙,尤其是三大物質的代謝異常,多有遺傳傾向。

方藥一仙靈脾補腎溫陽、益氣、通利小便為君;黃芪、白術補氣健脾、利水,製首烏滋腎填精,川芎行氣活血為臣;佐以澤瀉、茵陳、防己、川軍祛濕、消水腫、利水道,丹參、山楂、大黃活血散瘀,水牛角則涼血清熱。此方諸藥伍用,其功效為溫中補脾、利水活血。

據研究,生山楂、水牛角與茵陳合用可降脂;茵陳配大黃能增強利膽作用,促進脂肪代謝;黃芪配防己能調節水電解質代謝,使體重減輕,血脂下降,糖耐量恢複正常。由此,肥胖症的物質代謝,能量代謝與水鹽代謝紊亂狀態重新趨於平衡。

(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本症簡稱甲亢,是由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致的內分泌疾病。臨床特征為甲狀腺腫大,食欲亢進、體重減輕、怕熱、易激動、心動過速、突眼、手抖等。現認為本病與全身免疫和精神刺激有關,其病理改變為基礎代謝增加及自主神經失常。本病女性居多,多見於青壯年,各年齡均可發病。甲亢屬中醫的“癭病”。

【臨床治驗】

方藥一海藻、白果仁、獨活、當歸、海浮石、三棱、莪術、牡蠣、昆布各15g,黃藥子、夏枯草球各10g,法半夏、白芥子各11g,黃芪30g,川芎、三七各5g,甘草3g。

心悸加青龍齒、琥珀、遠誌;突眼加磁石、地骨皮、枸杞、白蒺藜;不寐加棗仁、合歡花、淩霄花。水煎,日1劑。

李映權觀察6例,結果5例治愈,1例顯效。

(湖南醫藥雜誌1980∶1)

方藥二薑石粉。

每次2g泡茶飲。

劉少翔治療4例,均獲較好效果。

(遼寧中醫雜誌1989;13(1)∶17)

方藥三昆明山海棠。

將該品製成糖漿及片劑。

有報道,經治27例,有效率92%。用藥前患者食欲亢進、手抖、多汗、心率100~140次/分,基礎代謝率在+21%~+92%之間,膽固醇降低,甲狀腺攝碘率明顯增高,T3抑製試驗,其抑製率<50%。經治療以上症狀均明顯改善。

(雲南醫藥1977;2∶23)

方藥四牡蠣、海藻、昆布、白蒺藜、杭白芍、生地、玄參、杞子、茺蔚子各等份。

上藥研末製丸,每丸重10g。每日2~3丸。

臨床共治50例,基本治愈(心煩易怒、多汗等症狀消失)8例,顯效(上述症狀減輕)18例,好轉(上述症狀漸好)22例,無效2例。

【按語】

本病多與情誌內傷有關,主要病理改變為氣滯痰凝,血行瘀滯、脈絡瘀阻,亦有因痰氣鬱結化火而致陰虛火旺者,如肝火旺盛和心肝陰虛等。此病初起多實、久之致虛(陰虛、氣虛等),故癭病多為虛實夾雜。臨證以理氣化痰、消癭散結、活血軟堅、滋陰降火為治則。

方藥一海藻、昆布、黃藥子、白果、半夏、白芥子消癭化痰散結,三棱、莪術、川芎活血軟堅,加黃芪、當歸、三七理氣養血;夏枯草、牡蠣平肝陽之亢進,加獨活以熄虛風;甘草引陽入陰;諸藥伍用體現了理氣活血祛瘀,化痰消癭散結之治法。

方藥四症見心煩易怒,為肝鬱氣滯;甲狀腺腫大,為痰火蘊結;汗出,為鬱熱陰虛,虛火上炎。以生牡蠣滋陰潛陽,化痰軟堅為君;臣以海藻,昆布清熱化痰、軟堅散結;茺蔚子活血、清肝熱,佐以玄參、生地、白芍、杞子滋陰、清熱、蒺藜疏肝、清瀉肝熱,各藥配伍以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八、神經係統疾病

(一)神經衰弱

是指長期腦力疲勞、心情不暢、病後體弱等而引起的興奮與抑製功能失調的精神障礙。多見於青少年。一般起病緩慢,病前往往存在持久的情緒緊張或精神壓力。臨床症狀複雜多樣,常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易疲勞、易興奮、易激惹、焦慮猜疑、心悸、多汗、失眠、多夢、乏力、腹脹,甚至出現遺精,陽痿、月經失調等。輔助檢查無器質性病變。中醫將此症描述為“虛勞”、“鬱症”、“不寐”等。

【臨床治驗】

方藥一陰地蕨24g,柏子仁9g,大棗7枚。

上藥水煎,早晚分2次服,日1劑。服藥期間停用一切西藥。

陳劍聲用上方共治神經衰弱85例,經服藥7~90劑,治愈79例,顯效4例,無效2例。

(浙江中醫藥雜誌1983∶4)

方藥二清半夏12g,小黃米60g。

胸膈胃脘滿悶、舌紅苔黃膩加鮮蘿卜120g。水煎以米熟為度,濃汁200ml,睡前服,日1劑。重者每日3劑,分早、中、晚服。

張鐵敏觀察20例嚴重失眠患者,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2例。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5)

方藥三仙靈脾25g,陳皮、半夏、桔梗、當歸、白術、茯苓、鬱金各10g,黃芪、黨參、枸杞、酸棗仁各15g,熟地20g,細辛3g,甘草6g,大棗5枚。

有熱象者加梔子、黃芩各10g;寒象者加肉桂6g,幹薑8g。水煎分2次服,日1劑。7天為1療程,間隔5天。

觀察神經衰弱34例,多數病人經1個療程用藥即見好轉。連服3個療程治愈27例,好轉5例,無效2例。

(湖南醫藥雜誌1981∶1)

方藥四苦參30g,酸棗仁20g。

將上藥加水100ml,煎至15~20ml,睡前20分鍾服,10~15天為1療程。

楊培泉治療20例(精神分裂症5例,神經衰弱7例,更年期綜合征3例,癔病3例,憂鬱症2例皆伴有失眠症),臨床治愈6例,顯效7例,好轉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