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酒齇鼻
本病為發生於鼻部、兩頰、前額部的慢性皮膚病。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可能的解釋是因皮脂溢出、顏麵血管舒縮神經失調、毛細血管長期擴張、或局部的毛囊蟲感染所致。主要特征為鼻色紫紅如酒齇,多見於壯年女性。可見彌漫性皮膚潮紅,伴有丘疹或膿皰,毛細血管擴張,甚則鼻頭增大變厚,狀如贅瘤。臨床分為紅斑期、丘疹期、鼻贅期。
【臨床治驗】
方藥一密陀僧60g,玄參、硫黃各30g,輕粉24g,白蜜適量。
上藥研為細末,以白蜜調成糊狀,外搽患部,每次5分鍾,早晚各1次。
吳良章治療本病69例,治愈32例,顯效21例,進步10例。
(中華皮膚科雜誌1963;3∶149)
方藥二輕粉、硫黃各15g,生大黃、百部各50g。
上藥研細粉,用95%乙醇浸泡6~10天,每日振搖2次。取藥液塗搽皮損處3~5分鍾,早晚各1次,每療程為30天。
張清旺共治37例,經1~2療程用藥,34例獲愈,2例進步,1例無效。
(陝西中醫1992;2∶80)
方藥三斑蝥、地膚子、硫黃、白鮮皮、大楓子各50g,蜈蚣20條,蟾酥10g,冰片、蛇床子各15g,百部、雄黃各25g,鬆香20g,煙膏30g,土槿皮150g。
將斑蝥、蟾酥、蜈蚣、雄黃裝入布袋封口,其他藥加醋2500ml浸泡10天,再取布袋藥浸3~5天,然後取出布袋倒出藥物搗碎,重新裝入袋內,以95%乙醇浸泡2~3周,棄藥渣,合並兩液。外塗患處,每隔2周用藥1次。
朱澤霖共治1195例,治愈488例,基本治愈654例,無效53例。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11∶29)
方藥四硫黃、大黃粉各15g。
將藥加蒸餾水100ml攪勻,密封1周。取藥液早晚各搽1次。
治療7例,均於1周內治愈。另有報道以此方用治20例,治愈10例,顯效7例,好轉2例,無效1例,一般用藥2~3個療程。此方用於麵部痤瘡療效亦佳。
(湖北中醫雜誌1985∶5)
(吉林中醫藥1983∶4)
方藥五百部50g。
將藥浸於95%乙醇100ml中,5~7天。每日外搽患處2~3次。30天為1療程。
所治30例,有5例治愈,7例顯效,1例好轉。
(中醫雜誌1987∶4)
方藥六生石膏、生石灰各等份。
將上品研細粉,再用乳缽研勻。取適量藥粉加白酒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日1次,連用2~3次。破潰者禁用。
此方經治12例,均獲愈。
(廣西中醫藥1983∶3)
方藥七①荸薺。將切開的斷麵貼於患部塗搽,皮膚變紅,有涼爽感。搽後勿立即洗臉。②當歸、赤芍、生地、黃芩各10g,川芎、紅花各5g。氣虛加黃芪10g;便秘加大黃10g。水煎服,日1劑,衝五靈脂10g送服。連服20~30劑,禁食甜膩品、禁欲、禁酒。
以①方治療紅斑期及丘疹期患者12例,均於15天內獲愈。運用①、②方治療成贅期患者6例,經用藥30天後,5例局部紅斑、粟粒疹、結節均消除,其贅生物亦有一定收縮,無效1例。
(中國農村醫學1981∶2)
方藥八密陀僧。
將藥研為細末,以人乳調勻,搽患部。
1例酒齇鼻,用藥10天後而愈。
(浙江中醫雜誌1987∶11)
方藥九薄落回50g。
上藥浸於95%乙醇500ml內,7日後去渣。用藥液外塗患部,日3次。
觀察1例,連續塗藥18天,結節變軟、丘疹消失、紅斑已退。
(福建中醫藥1987∶1)
方藥十生麻黃根、生麻黃節各80g。
將藥切碎洗淨放鋁壺內,加白酒1500ml,蓋嚴,武火煎半小時,涼後過濾。早晚各服25ml,10天為1療程。
張和平治療18例,其中15例獲愈,3例好轉。一般治療5~8天,患部出現黃白色分泌物,隨之結痂,脫落,變紅。20~30天後皮膚漸恢複正常。
(湖北中醫雜誌1991;13(3)∶14)
方藥十一生大黃粉。
將藥研粉,早晚各服6g,另每晚用開水,蜂蜜(4∶1)調大黃粉外敷。
於國英用治1例,服藥1個半月治愈。
(浙江中醫雜誌1989;(3)∶111)
【按語】
本病多因素體陽熱過盛,肺胃熾熱上熏頭麵而成。臨證分為肺熱、血瘀等型。瀉肺胃之熱,涼血活血散結法可治之。藥如密陀僧、硫黃、輕粉、百部、薄落回、大黃等均有解毒殺蟲之功。
(五)腋臭
由腋窩部大汗腺所分泌的有特殊臭味的汗液,為一種常見的臭汗症。常見於青中年女性,輕重不一,年老時可減輕。遺傳和細菌分解汗液可能是致病原因。本病輕者僅在運動出汗時雙腋散發出臭味,重者即使不活動、不出汗亦可有刺鼻臭味。少數人不僅有腋臭,在乳暈、外陰、肛門等部位也可聞到異臭味,可伴有色汗,以黃色多見。腋臭夏季更甚。中醫稱之“狐臭”。
【臨床治驗】
方藥一藿香、佩蘭、木香、香薷、炒蒼術、零陵香、白芷、檀香、草蔻各適量。
諸藥水煎,早晚各服1次,日1劑。
劉沛然用治30餘例臭汗症,經服藥3~9劑,全部獲愈。
(遼寧中醫雜誌1982∶3)
方藥二壁蟲2~3個。
將蟲泥包燒至泥微焦,取出加少許冰片,研細粉。搓搽腋窩,每晚1次。
王化餘觀察腋臭13例,一般3~7天見效。
(廣西中醫藥1981∶5)
方藥三牡蠣10g,枯礬20g,烏洛托品70g。
諸藥研極細粉,蘸少許水成糊狀搽患處,挾緊兩腋10~20分鍾。開始3~6天1次,好轉後適當延長。
王燦雲介紹此方一般用藥當日或次日,臭氣即消失,堅持用藥,可保持無臭味,均有效。
(雲南醫藥1980∶4)
方藥四密陀僧1份,生蒜頭3份。
將上藥研細粉,與去皮大蒜搗如泥,每次取5g貼於腋下,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7天為1療程。
據觀察,用藥2~4周見效。治愈7例,好轉3例,無效1例。
(浙江中醫雜誌1966∶4)
方藥五輕粉、滑石各5g。
用乳缽將輕粉研細,過180~200目篩,再與滑石粉混勻,開始每晚塗搽腋窩1次,數日後隔日1次,1個月後數日1次。
臨床用治百餘例,均收良效,無不良反應。
(中成藥研究1982∶7)
方藥六核桃青龍衣。
將6~7月間未成熟的核桃青龍衣摘下,搗爛如泥,用3~4層紗布濾取汁。先用溫水清洗患足10~15分鍾,搽幹,趁熱塗藥汁兩遍,日1次。
彭明高用本品治療腳臭汗症25例,經4~16天用藥,均獲愈。
(陝西中醫函授1991;(5)∶34)
方藥七20%明礬液。
采用局部注射,封閉療法。
劉貴江治療116例腋臭,80例顯效,34例好轉,2例無效。
(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4(4)∶230)
方藥八山薑或生薑。
用本品摩擦皮膚至輕度充血,再以3%~4%碘酒外塗,日1~2次。
據介紹,此方用藥10次左右可治愈。
(衛生革命(廣西玉林)1975∶4)
方藥九冰片3g。
將藥溶於50%乙醇20ml中,洗淨腋部後外搽藥液,10天為1療程。
本方除臭功效頗佳,一般1~2個療程獲效。
(湖南醫藥雜誌1977∶3)
【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