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皮膚科病症(一)(1 / 3)

(一)白癜風

係由皮膚色素脫失所致的皮膚病。其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神經病變,自身免疫有關。有研究認為患者表皮內色素細胞缺乏酪氨酸酶。本病特點:皮膚出現白色斑片,呈乳白色、瓷白色、邊緣清楚、四周色暗、大小不等,形態不一、數目不定、局限或泛發。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但以手背、前臂和頭頸較多見,常呈對稱性分布,可多個,亦可單發,無自覺症狀。本病較難治。中醫稱為“白駁風”、“白癜風”。

【臨床治驗】

方藥一白蒺藜750g,紫草、降香、重樓、白藥子、白薇、蒼術、紅花、丹參、生首烏各50g,海螵蛸、甘草各35g,龍膽草20g。

上藥製成片劑,每次8片,日2次。配合外用白芷酊或補骨脂酊。

王素勤觀察310例,其中局限性231例,治愈126例,顯效46例,好轉33例,無效26例;泛發型79例,治愈37例,顯效17例,好轉12例,無效13例。

(中成藥1991;10∶19)

方藥二補骨脂25g。

上藥研細粉,加95%乙醇200ml浸泡1周。蘸藥液外搽,日3次。

1例外搽4個月後,白斑中心見有點點正常皮膚生長,並逐漸向四周擴大,慢慢地可見白斑上有正常皮膚覆蓋,連續用藥6個月,麵部、下頦等處白斑消失,完全恢複正常。

(上海中醫藥雜誌1964∶4)

方藥三硫黃20g。

研極細末,摻入半斤豆腐內攪勻,每晚睡前用白開水1次頓服。

1例連續治療2周後痊愈。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4∶3)

方藥四馬齒莧,硼砂。

將馬齒莧洗淨,切碎搗爛,用紗布包裹擠出藥汁,每100ml藥液內加硼砂2g。用棉簽蘸藥汁塗患處,早晚各1次。配合日光浴,開始每天10分鍾,漸增至1~2小時,6個月為1療程。

宋建華共治27例,1~2療程治愈9例,顯效6例,有效10例,無效2例。

(中國農村醫學1983∶4)

方藥五骨碎補、白鮮皮各100g,補骨脂200g,菟絲子150g,白蒺藜50g,斑蝥10g。

上藥用乙醇浸泡7天。取濾液加紅黴素1g溶解後,再加二甲基亞碸430ml,混勻。取藥液外塗患處,日1~3次。

霍秀蘭治療200例,有效174例,療程最短3個月,最長1年。少數患者用藥後皮膚出現紅腫、水泡,伴灼痛,停藥可自愈。發泡者效佳。

方藥六補骨脂1000g,菟絲子300g。

上藥研為粗粉,加75%乙醇4000ml浸泡7天。取藥液外搽白斑處,早晚各1次。配合日光浴,開始曬5分鍾,漸增至20分鍾,或用紫外線照射。個別有水泡者暫停藥,自行吸收後再用藥。

治療39例白癜風,17例治愈,14例好轉,8例無效。

(湖南醫藥雜誌1977∶4)

方藥七白蒺藜2000g。

上藥水煎2次,濃縮成浸膏,按1∶4加入糖粉,攪拌成軟材,用顆粒機或人工製成顆粒,幹燥(60~80°C),過12~16目篩,包裝,每袋30g,每次服半袋,日2次。

經治27例,結果4例獲愈,7例顯效,11例無效,5例無效。

(河北醫藥1981∶2)

方藥八赤芍6g,川芎5g,桃仁(研碎)、紅花、鮮薑(切片)各9g,老蔥(切段)3根,紅棗7個,麝香(絹包)0.15g。

前7味加黃酒350~400ml,煎取70~80ml,棄渣,再加麝香(絹包)煎4~5沸。每晚睡前服,1劑藥連服2晚,停藥1晚,連服10劑。

共治128例,其中110例治愈,18例好轉。

(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82∶1)

方藥九穿山甲1片。

用生穿山甲邊緣刮白斑處,由輕至重刮60次,以局部發紅,不出血為度,日2次。

闞金銘治療1例,7天後白斑完全消失。

(四川中醫1991;(1)∶37)

方藥十鮮烏梅50g。

上藥加乙醇浸泡1~2周,濾液加適量二甲基亞碸,每日塗患處3~4次,每次3~5分鍾。

金洪慈經治245例,結果治愈率為25.7%,顯效與好轉各為34.7%與28.2%。此藥對麵部、頸部及四肢暴露部位效果較好。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9)∶19)

方藥十一馬齒莧20g,紅糖10g,醋170ml。

上藥煮沸,過濾留取藥液。外塗患部,日1~2次。配合日光浴。

所治125例,治愈與有效各為57例,無效11例,療程為3~6個月。

(廣西中醫藥1978;4)

【按語】

白癜風主要病因病機為氣虛血少,風邪留於腠理,閉阻皮膚血絡而成。多采用滋補肝腎、益氣養血、化濕祛風、活血化瘀等治法,尤以滋補肝腎、活血祛風為主。常用藥有補骨脂,其功擅補益肝腎,為治本病之要藥,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補骨脂素,有使皮膚黑色素新生的作用,並能擴張血管,改善局部組織營養。硫黃味酸,性熱,可溫煦四肢百脈,使氣血通暢。白蒺藜辛苦而微溫,入肝經,功專疏肝,散風消斑。馬齒莧酸而寒,入大腸、肝經,長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近用治白癜風,取其清熱涼血之力。旱蓮草、桑椹子、何首烏、枸杞子滋腎養肝填精血。黃芪、白芍益氣養血。當歸、川芎、赤芍、紅花、白芷補血活血、祛風通絡。白附子、甘草祛風解毒等。

(二)銀屑病

俗稱牛皮癬,因其皮損呈肥厚斑塊,似牛皮故得名。又因其皮損處有銀白色鱗屑,則稱為銀屑病。病因尚未闡明。本病是以紅斑、鱗屑為特征的慢性皮膚病。好發於青壯年。主要特征:病程長,反複發作,久治不愈,全身任何部位均可發生對稱性皮疹,以頭皮、背、骶部及肘關節伸麵及四肢外側居多。皮損部位呈紅色或棕紅色斑塊、表麵覆蓋很厚的銀白色磷屑,抓去脫屑可見到淡紅色半透明薄膜,刮去此層薄膜見有露水珠樣出血點。臨床分為異常型、關節型、膿皰型及紅皮症型。中醫謂之“鬆皮癬”、“銀錢瘋”等。

【臨床治驗】

方藥一①烏梢蛇、生地、川芎、桃仁、蛇床子、白鮮皮、連翹、荊芥穗、防風、浮萍、刺蒺藜各10g,地膚子、紅花各6g,丹參15g。

久病氣虛加黃芪10g;瘙癢加花椒3g。水煎服,日1劑,連服數劑,見效後改用下方。②刺蝟皮、烏蛇皮、土槿皮、黃牛皮各等量。研粉,每次服10g,日3次,連服3天。

上方用治160例牛皮癬,154例治愈,平均療程為16天,6例好轉。

(浙江中醫雜誌1983∶11)

方藥二茺蔚子、紫草、炒荊芥各3份,茯苓、生地、金銀花、板藍根各6份,丹皮、白鮮皮各4份,白術5份。氣血虛局部幹裂痛加當歸、黃芪;瘙癢加防風、蟬蛻。

本方水煎,分3~5次服,每日1劑。

治療8例牛皮癬,全部獲愈。療程最短1個半月,最長2個半月,未見複發。

(天津醫藥1977∶2)

方藥三檳榔9g,全蠍、斑蝥各3g,蟬蛻2g,五味子、冰片各2.5g,白酒150ml。

諸藥以白酒浸泡1周。取藥酒塗患處,早晚各1次,忌食腥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