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寶用治本病獲佳效,亦可用於神經性皮炎及慢性濕疹。
(遼寧中醫雜誌1982∶3)
方藥四斑蝥、紅娘各3個,巴豆12g,大黃30g,甘草5g,麝香1g。
諸藥研極細末,以陳醋調為糊狀,塗於患部,日2次。
楊永生共治21例,結果12例治愈,一般3~5天可愈,3例好轉,6例無效。
(中原醫刊1983∶5)
方藥五白鮮皮、當歸、蒼術、生地各15g,赤芍、丹參、黃芩、蟬衣、荊芥各12g,防風、紫草各9g,金銀花18g。
濕熱去當歸加連翹、土茯苓;氣滯血熱加川芎、香附;血燥去蒼術、荊芥、防風加白芍、首烏、黃芪。水煎,日服1劑。
代興歧治療13例,痊愈11例,療程最快3周,最慢5周,有2例小麵積複發。
(鐵道醫學1983∶11)
方藥六土大黃、蛇床子、土槿皮各30g,水楊酸5g,苯甲酸12g,乙醇1000ml。
前三味用乙醇浸泡10天,藥液加水楊酸,苯甲酸混勻溶解。取藥液輕輕外塗患處,日2次。黏膜及外陰部禁用。
高玉斌經治184例,療程最快28天,一般用藥50天,治愈172例,顯效12例。塗藥後灼痛,2周後可消失,不影響用藥。
(中原醫刊1984∶4)
方藥七川白芷。
製成衝劑,每克含生藥5.6g。體重50kg以下服20g,50~60kg服25g,60~80kg服30g。配合外搽白芷酊。服藥後2小時照黑光。
王保戰觀察50例牛皮癬,24例完全獲愈,15例基本治愈,7例顯效,有效與無效各2例。
(遼寧中醫雜誌1982;(8)∶43)
方藥八草珊瑚片或針劑。
本品又名腫節風,1次服6片,日3次。針劑每支2ml,每次肌注2~4ml,日1~2次,60天為1療程。
焦敬榮共治58例,獲愈38例,好轉14例,無效6例。
方藥九野芹菜。
將本品莖和葉揉搓成團,反複擦患處,用擠出的藥汁浸入癬麵,每次擦2~3分鍾,或搗汁外塗患部,早晚各1次。
李忠良治療5例,均於10天內獲愈,隨訪1~3年未見複發。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7;7(9)∶54)
方藥十①生大黃3~15g,熟大黃6~12g。水煎,早晚2次分服,30天為1療程。②生大黃、熟大黃各30g,用30%乙醇100ml浸泡1周,外搽患部,日1~2次。
紀鈞等用內服外治法治療45例,其中28例獲愈,12例好轉,5例無效。本組8例服藥後出現腹瀉,食欲不振,調整用量後症狀均消失。
(陝西中醫1990;11(11)∶514)
方藥十一山豆根、山慈姑、紫草、馬齒莧、莪術、紅花、淫羊藿各100g,蜈蚣20條,丹參200g,首烏120g,苦丁香5g,製南星30g,苡仁、黃精各150g。
諸藥製成合劑,每次12.5ml,日2次。外塗消癬靈軟膏。
吉照春共治160例,結果130例治愈,8例顯效,8例進步,14例無效。
(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2;10∶587)
方藥十二洋金花總堿注射液。
每千克體重給洋金花總堿0.2mg,乙酰丙嗪20mg(成人量)加生理鹽水40ml靜脈緩注。用藥前先取乙酰普馬嗪10mg,氯丙嗪25mg(成人量),以20ml生理鹽水靜脈緩推。
周建華用本品觀察100例,治愈40例,基本治愈16例,顯效17例,好轉12例,無效15例。一般經1~2次治療即愈,用藥時間45~90天。另一組資料介紹,所治242例,其中139例獲愈,24例基本治愈,31例顯效,16例好轉,32例無效。治愈時間,最快30天,大多為2~3個月。使用本品後病人處於麻醉狀態,一般治療7~15天瘙癢可減輕或消失,15~30天皮癬由紅變淡,鱗屑變薄,皮痂脫落。
(中醫雜誌1985;2∶32)
(吉林中醫藥1986;6∶14)
方藥十三狼毒90g,苦參60g,三七粉30g,麝香1g(研細)。
將前二味粉碎過篩後與三七粉混勻,用套研法加入麝香研勻,裝膠囊,每粒0.3g。成人開始5天,每次1粒,日1次。再5天,每服1粒,日2次,以後每服1粒,日3次。
郭玉波治療250例,痊愈190例,顯效27例,進步28例,無效5例。
(河北中醫1986;4∶36)
方藥十四石菖蒲、黃柏、黃芩、大黃、白礬、艾葉、射幹、薄荷、知母、百部各30g,狼毒20g。
上藥加水2000ml,煎沸5分鍾,熏洗濕敷,揉搓患處,每次半小時,日2次。1劑連用2天。配合液氮冷凍。
林春澤經治60例,治愈42例,顯效9例,好轉4例。
(遼寧中醫雜誌1989;12∶11)
方藥十五蜈蚣10條,硫黃、斑蝥、紅娘子、大楓子、水銀、蜂房各6g,珍珠1g。
諸藥研末,每日1g,置銅製煙鬥內點燃抽吸並咽下。配合服用防風解毒湯。上藥可用50天為1療程。
崔效如治療頑固性銀屑病12例,均愈。
(山西中醫1987;5∶22)
方藥十六華蟾素注射液。
每次肌注4ml,日2次。
麻致中觀察98例,結果19例獲愈,基本治愈26例,顯效14例,進步17例,無效22例。
(中華皮膚科雜誌1989;4∶236)
【按語】
本病主要由血熱、風邪、淫毒及血瘀阻滯肌膚,以致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治療原則多采用祛風潤燥,清熱除濕,涼血解毒及活血化瘀等法。白芷辛溫芳香,既祛風散寒除濕解毒,又有通竅之功。腫節風辛苦而平,長於祛風除濕,活血祛瘀及消炎解毒。大黃苦寒,功專瀉濕熱解毒,並能活血化瘀。洋金花辛溫,有毒,能祛風利濕,亦用於麻醉止痛。野芹菜為民間驗方,臨床用之確有良效,其機製不詳。蟾酥為辛溫有毒之品,功在攻毒消腫、開竅止痛。
(三)斑禿
為一種頭皮部非炎症的局限性斑狀脫發的慢性皮膚病。病因不清,可能與精神、神經、內分泌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本病特點為頭發突然成片脫落,脫發區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光滑的鮮紅斑片。一般發生於頭部,亦可累及眉毛、腋毛和陰毛,無自覺症狀。臨床上頭發全部脫落為全禿。頭發、眉毛、腋毛、陰毛全部脫落為普禿。中醫將其歸為“油風”、“鬼舐頭”範疇。
【臨床治驗】
方藥一生川烏粉20g。
以醋調勻擦患處。配服神名美真丹(羌活、白芍、天麻、菟絲子等)。
連春元觀察5例斑禿均愈。
(四川中醫1985;3∶18)
方藥二藜蘆、蛇床子、黃柏、百部、五倍子各4.5g,斑蝥3g。
將藥浸入95%乙醇中,1周後取藥液塗擦患處,日1~2次。
裘永良介紹,用上藥外搽,多數人出現紅斑、水泡,遇此情況可暫停藥,待皮膚愈合後再用。據觀察,出水泡者療效較好,當結痂脫落後,局部有癢感,並逐漸長出毳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