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皮膚科病症(三)(1 / 3)

(十二)癬

為一種傳染性皮膚病,由淺部黴菌侵襲人體皮膚、手足、指(趾)甲等部位所致的感染性炎症。常見有頭癬、手足癬、體癬、甲癬及花斑癬等。

【臨床治驗】

方藥一硫黃30g,雄黃、輕粉、紅粉、花椒各20g,信石10g,水銀20g。

將前六味研末過篩,再加入水銀擂散,與適量凡士林調勻,患部洗淨,擦幹後塗藥膏。搽藥發生皮膚潰爛者,用鹽水洗去。

楊子江治療鬆花癬112例,連用藥4~6天,均愈。

(四川中醫1983∶1)

方藥二硫黃30g,明礬、陳大蒜各10g,爐甘石、氧化鋅各6g。

前三味研末,再與其他藥以適量醋調勻,並煮沸10分鍾。取藥膏塗患處,日2次。

宋和鉻治療皮癬30例,均於3~5天治愈。

(新中醫1983∶4)

方藥三蒼耳子60g,明礬、苦參、蛇床子各30g,露蜂房15g。

將藥水煎,每次浸洗患足30分鍾,3天為1療程,隔4天再用藥。

丁華忠用治足癬12例,1、2、3療程分別治愈6例、4例與2例。

(山東中醫雜誌1982∶5)

方藥四枯礬、硫黃各20g,烏洛托品粉10g,冰片、磺胺噻唑各5g。

將藥研末,濕爛足癬直接撒藥粉,水泡型足癬,以甘油調糊塗之,日2次。

張連凱收治足癬30例,用藥3~5天均愈。

(山東醫藥1982∶4)

方藥五苦楝子。

將藥洗淨,炒枯、去仁,研細粉,與甘油等量調勻,塗於患處,日1次。用藥前患處以明礬水洗淨。

經治療頭癬300餘例,一般用藥1次即顯著好轉,4次以上即愈。

(武漢醫學院學報1959∶1)

方藥六地骨皮30g,甘草15g。

取藥水煎,外洗,每天1劑。

此方治療手癬15例,最多用藥5天而愈。

(河南中醫學院學報1979∶2)

方藥七側柏葉250g,蘄艾60g。

取藥加水3000ml煮數沸。患手用桐油塗抹,再用桐油燃紙烤之,稍後用藥液熏洗。

此方用治手癬,輕者1次可愈,重者3~5次即愈。

(新中醫1981∶7)

方藥八黃精。

將藥搗碎,以乙醇浸泡1~2天,蒸餾去乙醇,加入3倍量水,使之沉澱,收集濾液,蒸去殘餘乙醇,濃縮成稀糊狀,外塗患部,日2次。

經連續用藥20~30天,共治19個足癬皮損處,根治18個。

(中華醫學雜誌1958∶5)

方藥九蒼耳子(搗碎)60g,明礬、苦參、蛇床子、黃柏各30g,露蜂房15g。

將藥水煎,浸洗患足半小時,日1次,3天為1療程,隔4天再用藥。

共治12例足癬,用藥1~3療程,均治愈。

(山東中醫雜誌1982∶5)

方藥十木瓜、甘草各30g。

取藥水煎,溫洗腳5~10分鍾,每日1劑。

所治足癬47例,一般用藥1~2周即愈。

(山東中醫雜誌1984∶2)

方藥十一鴉膽子。

先用溫鹽水浸泡患處20~30分鍾,用小刀刮淨趾(指)甲萎軟部分。取去殼鴉膽仁放於灰指甲上,外包塑料薄膜用力擠出鴉膽油,塗敷患甲,用膠布固定。連用2~3個月。

方選書收治6例甲癬,5例治愈。

(四川中醫1984;(3)∶32)

方藥十二山西陳醋。

患處洗淨、擦幹,取醋塗之,早晚各1次。

郭力觀察股癬79例,治愈與顯效76例。

(中醫雜誌1983;(1)∶47)

【按語】

癬多為蟲毒外侵,濕熱鬱結於肌膚所致。治療原則:殺蟲止癢,清熱除濕。藥用信石、雄黃、輕粉、紅粉,均為大毒之品,功專殺蟲,解毒燥濕。硫黃可殺毒殺蟲。苦參、黃柏、蛇床子、蒼耳子、苦楝子清熱解毒燥濕,現代研究諸藥均有抑製皮膚真菌的作用。地骨皮涼血清熱,黃精滋陰、補脾益氣,藥理實驗證實兩藥能抗菌抗病毒。

(十三)疣

發生於皮膚淺表的贅生物稱為疣。臨床上根據皮損形態分為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蹠疣及絲狀疣五種。尋常疣好發於手背、足背、足趾與甲緣,數目幾個至數十個不等,無自覺症狀。其形態初發時呈丘疹狀,漸大至圓或多角形,疣體粗糙不平,擠壓有疼痛、碰撞或摩擦後易出血。形狀如花蕊,觸之堅硬。中醫稱為“瘊子”。扁平疣多見於顏麵、手背,皮膚出現扁平狀丘疹。多見於青年。中醫謂之“扁瘊”。傳染性軟疣多發生於軀幹四肢,以兒童和青年多見。病原體為痘類病毒。主要特點為初起為半球形丘疹,至綠豆或黃豆大,表麵呈蠟樣光澤,質地軟、灰白色,可擠出白色乳酪樣物質,即軟疣小體。本病相當於中醫的“鼠乳”。蹠疣常發生於足跟、足底,可數個聚集融合成角質斑塊。初起可見小而亮的丘疹,以後增大,表麵角化,粗糙不平、硬、伴有壓痛。中醫稱其為“足瘊”。以上尋常疣、扁平疣及蹠疣均由人類乳頭瘤病毒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