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皮膚科病症(三)(3 / 3)

苗其俊觀察百餘例,一般用藥1周後自行脫落,無瘢痕及出血。

(中醫雜誌1983∶8)

方藥十四鴉膽子40g。

將藥連殼打碎,加水80ml煎煮5~10分鍾,取藥液約40ml,即為100%鴉膽子煎液,用時將浮油攪勻塗搽疣體,日2次。

徐誠治療11例傳染性軟疣,均獲痊愈。塗藥後軟疣紅暈加深,無痛感,3日後疣體萎縮,逐個脫落,無瘢痕。

(新中醫1982;(12)∶40)

方藥十五鮮半夏。

先用溫水浸泡疣體10~20分鍾,用刀片刮去表麵角化層。取7~9月間采挖的鮮半夏洗淨去皮,摩擦疣體1~2分鍾,日3~4次。

翟成龍共治尋常疣215例,治愈率96.7%,無複發。

(山東中醫雜誌1991;10(4)∶54)

方藥十六鮮狼毒。

先洗淨擦幹疣體,將狼毒折斷取汁塗擦疣體,日1次。本品大毒、禁內服。

梁國慶經治50餘例尋常疣,均愈。一般用藥2~4次疣體可自行脫落。

(四川中醫1987;(12)∶45)

方藥十七紫硇砂30g。

將藥研極細粉,取1.5g敷於疣體上,用膠布固定,7天為1療程。敷藥後禁接觸水。忌食燥熱、辛辣物。

經治尋常疣89例,全部治愈。

(新中醫1988;(3)∶55)

【按語】

本病發生或因於風熱毒邪搏於肌膚,或因於肝旺血燥。主要以調和氣血,活血解毒,平肝潛鎮,輕堅消疣為治則。斑蝥逐瘀散結,外用取其以毒攻毒。鴉膽子清熱燥濕,解毒殺蟲,外用於贅疣。狼毒逐水祛痰,破積殺蟲。半夏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癰腫。烏梅味酸,有軟堅散結殺蟲之功。三七、紅花、鼠婦活血化瘀消疣。生石灰外用軟堅散疣。雞內金功擅運脾消食、化堅消石,故可除疣。艾葉、天冬消疣機製尚待探討。硇砂功在破瘀散結,軟堅消疣。

(十四)瘢痕增生

為機體對多種損傷的超常結締組織反應。主要特征:因手術、外傷、燒燙傷或癤腫感染痊愈後,創口出現突起皮麵的形態不一,淡紅或紫紅色的增生性硬實瘢痕。中醫謂之“鋸痕瘡”、“肉龜瘡”。

【臨床治驗】

方藥一山楂粉。

用本品調黃酒外敷。

用治12例手術瘢痕、瘡癤瘢痕均獲良效。僅2例因年齡過高,瘢痕形成時間過長,效果欠佳。另治1例痤瘡愈合瘢痕,用藥半月後消失,患處皮膚光潤如常。

(四川中醫1987;(5)∶47)

方藥二蜈蚣1條(研末),五倍子粉78g,黑醋250ml,蜂蜜18g。

上藥置砂鍋內,炭火煎熬成黑色稠膏。以茶水洗淨皮損處,用藥膏塗於患部,日1次。

此方用治25例瘢痕增生,均獲顯效。療程為10天~3個月。

(遼寧中醫雜誌1989;1∶30)

方藥三芙蓉葉。

於端午日采芙蓉葉,不拘量,陰幹,研細末,以茶水調糊塗於患部,日數次。少數塗藥3~24小時局部滲出淡黃色黏液,可用棉球擦淨,不影響用藥。

劉遠坎治療36例,共164個瘢痕疙瘩,用藥3~60天治愈83個,顯效41個,有效38個,無效2個。

(陝西中醫1990;11(9)∶419)

方藥四鴉膽子。

將藥去殼皮,用乳缽搗成泥,加適量凡士林攪勻,製成20%~30%軟膏。取藥膏塗於消毒過的皮損處,勿觸及正常皮膚,以消毒紗布覆蓋,首次48小時後換藥,以後每隔2~4天換藥1次。

本方治療瘢痕疙瘩效果滿意,2例均愈。

(上海中醫藥雜誌1958;6∶20)

方藥五①白芷、甲珠、麥冬、元胡、桃仁各12g,雷丸、檳榔片、荊芥各10g,紅花6g。水煎服,日1劑。②甘遂、芫花、白芷各等份。研為細粉,用適量米醋調成糊,外敷患部。

史鴻濤治療440例瘢痕增生,治愈率達70.45%,顯效率21.82%,總有效率92.27%。

(臨床經驗方)

【按語】

本病主要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為金刃所傷、或水火燒燙傷,以致餘毒未盡,氣血凝滯不散而成。可運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治法。山楂味酸軟堅、活血散瘀。鴉膽子清熱解毒,外用有腐蝕作用,研究證實本品水劑可使瘤組織發生退行性變與壞死,並能抑製成纖維細胞的生長。芙蓉葉除瘢機製不清。蜈蚣通絡解毒,散結消腫。五倍子酸收斂瘡,散結消瘢痕。黑醋味酸軟堅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