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淋病
為淋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接觸性泌尿生殖道傳染病。主要特征:排尿刺痛,尿急、尿頻,尿道流膿,龜頭紅腫或白帶增多、瘙癢等。臨床分為原發性淋病,局部合並症性淋病和播散性淋病三種。原發性淋病無合並症,包括急性與慢性淋病。急性淋病以急性尿道炎症為常見,多在不潔性交後2~3天出現,可見尿道口紅腫及膏脂樣膿性分泌物及上述症狀。慢性淋病則在急性淋病症狀減輕或消失後,見有少量稀薄漿液性分泌物。據調查,因症狀不明顯,約有60%女性淋病被漏診。局部合並症淋病則伴有尿道炎、輸卵管炎、前列腺炎及精囊炎等。播散性淋病表現為淋病菌侵入血液播散至各器官,出現發熱、膿皰、關節炎、心內膜炎等。本病屬中醫“膏淋”、“勞淋”範疇。
【臨床治驗】
方藥一木通10g,瞿麥、車前子、海金沙、赤小豆、豬苓各15g,茯苓20g,赤芍12g,公英30g。
諸藥水煎服,每日1劑。
臨床治療淋病48例,均於5~10天治愈。對急性淋病表現尿頻、尿急、尿痛者療效尤著。
(陝西中醫函授1991;6∶22)
方藥二黃柏、茯苓、公英各10g,銀花20g,車前子15g。
熱毒熾盛加紅藤12g,公英10g;氣虛加黃芪15g,白術10g;腎虛尿崩加芡實、金櫻子各10g。水煎服,每天1劑。
所治淋病12例,其中10例痊愈,2例好轉。
(湖南中醫雜誌1991;4∶146)
方藥三黃柏、苦參各50g。
取藥加水1500ml浸泡10~20分鍾,煎煮45分鍾,分3次服,日1劑,7~10天為1療程。
此方治療淋病93例,結果69例治愈,24例無效。
(中華皮膚科雜誌1991;5∶34)
方藥四龍膽草、地龍、紫花地丁、山豆根、杏仁各15g,萆、澤瀉各20g,石菖蒲、桔梗各10g,桃仁、蒼術各12g,甘草6g。
上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每天1劑。同時配合外洗液:苦參50g,蛇床子、地膚子、山豆根各30g,黃連20g、蘇葉15g。
上方用治男性淋病56例,治愈率85.7%,顯效率10.7%,總有效率96.4%。
(中醫雜誌1990;8∶40)
方藥五萆、茯苓各25g,烏藥、益智仁、石菖蒲、甘草梢各15g,連翹20g,丹參30g,銀花100g。
取藥水煎分2次服,日1劑。
經治62例淋病,治愈率為90.3%。治愈時間最短7天,最長15天。
(吉林中醫藥1990;2∶16)
方藥六土茯苓50g,萆、魚腥草、黃柏、黃芪各20g,益智仁、烏藥、苦參、元胡、滑石各10g,蜈蚣(去頭足)2條。
血尿加白茅根、小薊各20g;尿痛加蓄、瞿麥各15g,大黃5g;熱重加銀花50g,公英30g;膿多萆量加倍;伴前列腺炎加冬葵子10g;伴睾丸炎加橘核10g,荔枝核15g。水煎服,每日1劑。另用土茯苓、銀花各50g,白鮮皮、威靈仙、甘草各15g,苦參20g。煎水洗患部。亦可用0.25%氯黴素眼藥水外滴尿道口及陰道口。
中西醫結合治療196例急性淋病,治愈181例,好轉15例。
(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7∶442)
方藥七銀花、板藍根、車前子各20g,土茯苓25g,黃柏、木通、菖蒲、澤瀉、甘草各15g。
將藥水煎服,日1劑。
經治慢性淋病72例,治愈(症狀消失、連續3次塗片查淋菌陰性)54例,總有效率93.1%。
(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1;4∶24)
【按語】
淋病由濕熱淫毒侵犯下焦膀胱所致。初發傷及肝脾,導致氣化不利,濕熱蘊結;久病累及腎陰腎陽,以致淫毒之邪內結不散。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為主,輔以活血祛瘀,滋陰助陽,以逐惡穢之邪。急性淋病起病較急,症見尿頻、尿急、尿痛等,主要因淫毒侵及下焦,應重在清熱瀉火,利尿除濕通淋。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治療不當引起,尿道口分泌物由膿性黏稠轉為清稀色白如蛋清樣,尿頻、尿痛減輕或消失。其治法應在解毒、利濕化濁基礎上側重補腎健脾,益氣養陰,從而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及增強抗病能力。
(二)梅毒
本病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全身性傳染病。一般分為先天性(即胎傳性)和後天性(即獲得性)梅毒。後天性梅毒臨床分三期:一期主要表現為外生殖器、口唇等處皮膚硬下疳、蠶豆大小硬節、潰瘍、無痛癢;二期可侵犯皮膚、黏膜及淋巴係統,可見各種各樣全身播散的皮膚梅毒疹,如玫瑰色斑疹、丘疹、膿皰和肛周、外生殖扁平濕疣等,局部淋巴結腫大及多器官受損;三期皮膚大麵積的樹膠樣腫塊、潰瘍,並伴有骨關節畸形、心腦、神經係統的損害。中醫稱之為“楊梅瘡”、“廣瘡”。
【臨床治驗】
方藥一①金銀花、土茯苓各45g,公英30g,生黃芪,苡仁、赤小豆各20g,龍膽草、馬齒莧、蒼耳子、皂角刺各10g,車前子15g,大楓子仁3g。②龍膽草、柴胡、甘草各10g,山梔子、木通、黃柏各10g,茯苓30g,公英、苡仁各20g,車前草、澤瀉各15g。適於一期梅毒。治以清利肝膽濕熱為主。③生地30g,紫草、赤芍、魚腥草各10g,元參、公英、土茯苓、蛇舌草各20g,丹皮12g,甘草5g。適於二期梅毒,以涼血活血解毒為主。水煎服,日1劑。
運用①方共治42例早期梅毒,結果38例治愈,有效、無效各2例。晚期梅毒17例,治愈13例,有效與無效各2例。
(陝西中醫1991;6∶252)
方藥二土茯苓180g,金銀花60g,甘草30g。
將藥水煎服,日1劑。
經治梅毒94例,其中對晚期梅毒治愈率為50%左右,有效率為90%,血清陰轉率達90%。
(臨床經驗方)
方藥三土茯苓60~240g,蒼耳子、白鮮皮各15g,甘草10g。
取藥水煎服。
有報道,此方治療梅毒400例,血清陰轉率為89%。
(《實用皮膚病性病驗方精選》)
方藥四煆鍾乳石60g,琥珀18g,朱砂12g,土茯苓100g,冰片3g。
上藥研粉分為4包,每次1包,以土茯苓25g煎水送服,日2次。
經治223例梅毒,結果155例獲愈,50例有效,總有效率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