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芬用於腫瘤化療所致嘔吐4例,效果較好,有效率92%。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十三山豆根、半枝蓮、蛇舌草、麥冬、石上柏等。研末蜜丸,每次5丸,日4次,15天為1療程。
本組觀察鼻咽癌放療後毒副反應226例,總有效率為87%。
(新中醫1985;8∶28)
方藥十四鮮海芋(去皮)120~150g。將藥切片,布包,吊離鍋底加水6~8碗,文火蒸2小時,蒸至1碗。每日服1次。
治療19例鼻咽癌咽喉部放射反應,18例獲明顯療效。
(醫學研究通訊1977;(6)∶22)
方藥十五何首烏、熟地、貓爪草各30g,白芍、白附、石菖蒲、旱蓮草各15g,川芎、女貞子、丹皮、柴胡、僵蠶各12g,蜈蚣4條,隨證加減。水煎服,每天1劑。
臨床用治1例腦幹型放射性腦病(鼻咽癌放射後遺症),以補腎填精,養血活血,開竅通絡法治療半年,右眼外層障礙消失,吞咽正常,右舌肌萎縮未見改善,聲音嘶啞減輕。
(新中醫1990∶3)
方藥十六活蝸牛3條。以食鹽溶化成水,同時用滋陰益氣補血中藥煎湯衝服。
觀察1例鼻咽癌放化療嚴重反應的患者,服藥10餘天後,諸症皆消。
(腫瘤研究學術資料1989)
方藥十七半夏、竹茹、茯苓、蘇梗各9g,陳皮、枳殼、木香各4.5g,赭石3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
此方用治惡心嘔吐有效。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八白術、茯苓、石榴皮各9g,木香、陳皮各4.5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
用於腹瀉,有一定效果。
(《抗癌中藥方選》)
方藥十九生芪、黨參、茯苓、熟地各15g,白芍、白術、銀花、紫河車各9g,毛藤、敗醬草各30g,大棗5個。水煎服,日1劑。
本方對放療後所致陽虛者有效。
(臨床經驗方)
方藥二十白術、六曲、山楂各9g,雞內金6g,木香、陳皮各4.5g,砂仁3g,穀芽12g。水煎,每日服1劑。
經觀察,上方可用於食欲不振,有效。
(臨床經驗方)
方藥二十一杏仁、知母、苡仁各9g,南沙參、北沙參、製枇杷葉、製紫菀、麥冬各12g,桑白皮15g,肺形草、石豆蘭、蘆根各3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
治療放射性肺炎獲效。
(《抗癌中藥方選》)
方藥二十二生芪、太子參、雞血藤各15~30g,石韋30g,白術、半夏、當歸、山藥各10g,陳皮6~10g,枸杞子、女貞子、黃精、何首烏各15g,知母6g,大棗5個,三七粉3g(衝)。血小板降低加商陸15g,五味子10g。水煎服,每天1劑。如效果不顯,另用人參、三七、紫河車、阿膠、鹿茸研末服。
臨床用於多例因化療後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均獲效。
(《老中醫秘驗單方選》)
【按語】
放化療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有抑製和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但同時對機體內正常細胞造成毒害,尤其是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製較嚴重。
癌症晚期,患者大多體質虛弱,又由於放化療毒邪內侵機體,耗傷氣血津液,損傷人體正氣,以致脾腎俱傷,因腎藏精生髓功能減退,脾主運化水穀精微功能受損、氣血生化無源,不能滋養腎氣、導致氣血陰陽俱虛。患者多出現惡心嘔吐、厭食、胃不適、口幹心煩、出汗等熱邪傷陰,脾腎失和征象,隨之見有頭昏心悸、耳鳴、虛煩失眠、困倦乏力、口幹舌燥等氣陰俱虛之證。
按照祖國醫學理論,放化療反應多屬火的範疇,火為熱邪、陽邪,最易耗氣傷陰,毒邪深入,則易損及精血。故接受放療的患者,臨床常見熱毒蘊結、陰液耗損及脾腎兩虛證,多用清熱解毒養陰治法,可選用梔子、野菊花、黃芩、夏枯草、地丁、花粉、丹皮等藥。化療則可使氣、血、津、液虧損,並累及脾腎,治宜健運脾胃,補氣養血滋腎。常用黨參、黃芪、當歸、白術、山藥、枸杞子、女貞子、白芍、五味子、紫河車、陳皮、枳實、內金、砂仁、苡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