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藝術設計活動的產生(2 / 2)

再次,從審美意識的產生與審美形式的形成看,設計也是產生於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人類早期的創造物——工具,雖然是以生產勞動為目的的,但它一旦形成,必然包含著創造者的意識活動。反之,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又通過製造和使用工具,使人類逐漸從自然中解放出來,並開始成為自然的支配者,而隨著生產實踐的深入,作為主體的人類除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麵都得到發展和提高外,其蘊涵的內在潛能也得以發揮。他們從自己的勞動成果——打製的工具或捕獲的獵物身上,既看到了對象的使用價值,又觀照到自身意誌的實現,認識到自身的智慧、力量和技藝,即人的本質力量,從而引發滿足、自豪和喜悅之情,人的審美意識也就積澱形成。當然,這種審美意識開始隻是依附於勞動成果(工具、武器、獵物、房屋)的使用價值之上的一種附帶的精神價值,但它一經產生,就必然作為客觀屬性的一方來滿足人類對它的需求,反過來,它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著人類的審美意識和感官功能。例如原始人在反複實踐的基礎上,逐步掌握了打製各種石器工具的規律,並自覺地利用規律來服務於自己的目的,實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形式美感也由此形成,而這種形式美感的形成是有個積澱過程的。“北京人的石器似尚無定形,丁村人則略有規範,如尖狀、球狀、橄欖形……到山頂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勻、規整,而且還有磨製光滑、砧孔、刻紋的骨器和許多所謂的‘裝飾品’”。從李澤厚先生的表述中可以確定,人類的美感是在工具的加工製造活動中產生,並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人類對色彩審美性質的認識同樣來自生產實踐,從火的發現和使用中,感受到紅色的快感,這種顏色對人的視網膜產生強烈刺激,使人情緒昂揚、激奮,於是人們稱之為“暖色”;人類又在蔥綠的山林,清澈的河流中,感受到綠色的美,這種顏色帶給人以愜意、舒適、寧靜之美感,後來人們稱之為“冷色”。

總之,人類最初的造物行為或藝術設計,無論其屬於物質創造,還是精神產品;無論從實用的角度,還是從審美的立場,它隻能是人類生產實踐的產物。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隻是後來才站到審美的觀點上來看待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