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轉一念海闊天空
烏鴉心態
有一隻烏鴉打算飛往東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
它們都停在一棵樹上休息,鴿子看烏鴉飛得很辛苦,便關心地問:“你要飛到哪裏去?”
烏鴉憤憤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個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聲不好聽,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
鴿子好心地告訴烏鴉:“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無論飛到哪裏都不會受到歡迎的。”
很多時候,我們寄希望於通過改變環境來改變命運。
這就是寓言中所揭示的典型的烏鴉心態。
改變環境背後的假設是:我自己是沒問題的,是我所處的環境有問題,所以隻需改變環境,問題就可以解決。但是,當我們自身就存在問題時,僅僅改變環境是無用的。因為那樣,我們走到哪裏,就會將問題帶到哪裏。
改變他人的耳朵,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這是不同的人生態度。
鴿子勸告烏鴉的,也是教練常啟發被教練者的,隻是教練多半會采取發問的方式:
讓居民們討厭,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有什麼問題呢?
是否換一個地方,就不會遇到這樣的居民了呢?
上帝讓你遇到這樣的居民,是想讓你學到些什麼呢?
正所謂:“智者修心不修境,愚者修境不修心。”
從烏鴉心態到鴿子心態,就是從修境到修心的轉變。
透過窗戶看世界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世界。
—電影《天堂電影院》
有這樣一位太太,多年來她不斷抱怨對麵的太太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幹淨,看,她晾在外麵院子裏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不知道,她怎麼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原來不是對麵的太太衣服沒洗幹淨。這位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她家窗戶上的灰漬擦抹掉,然後對她說:“看,這不就幹淨了嗎?”
哦,原來,是自己家的窗戶髒了。
到底是外麵的世界髒了還是自己的窗戶髒了,這是很重要的區分。
“窗戶”,其實象征著我們看世界的心智模式。
美國作家彼得?聖吉在其著作《第五項修煉》中這樣描述道:“‘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甚至圖像、印象。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
魯迅先生也曾這樣評《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為什麼同一部《紅樓夢》,每個人看到的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智模式。不同的心智模式會帶來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視角又會帶來不同的看法。
決定我們一生幸福與否的關鍵,就在於你如何看自己、看他人、看這個世界。換句話說,你的心智模式是怎樣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的。
很大程度上,心智模式決定你生活的世界!
有很多時候我們慣於依據自己的“窗戶”選擇性地看世界,然後收集證據去證明自己所看到的是對的。
而教練常常會挑戰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看法。在教練的挑戰下,也許你會發現:那些主宰我們生活的、原以為毫無疑問的看法,其實未必那麼可靠。
你以為自己看到了世界,其實很可能你隻是看到了你自己的窗戶。
空船
《莊子》中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在一個煙霧彌漫的早晨,有一人劃著船逆流而上。突然間,他看見一隻小船順流而下,直衝向他。眼看小船就要撞上他,他高聲大叫:“小心!小心!”但是船還是直撞過來,他的船幾乎就要沉了。於是他暴跳如雷,開始向對方怒吼、謾罵。然而,當他仔細一瞧時,卻發現這原來是條空船,因此氣也就消了。從此以後,他很少再發脾氣,因為他把每個人都看成了空船。
這是一條助人開悟的空船。
其關鍵之處就在一個“空”字。因為船是“空”的,所以那人找不到撞船事故的其他責任方,才反省到一切與人無尤,都是自己的責任。
空船“空”掉了他推卸責任的機會。
想象一下,如果船不空,船上有人,那人肯定就會覺得是對方的錯,是對方的責任,而自己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