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並購整合操作實務11(1 / 3)

第十一章並購完成後的交接過渡管理

你將在本章學到:

並購整合比並購交易重要

並購容易整合難

關鍵詞:並購整合資源整合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的說法。並購也是一樣,完成交易,收購企業把目標企業收入囊中容易,並購後把自己和目標企業整合好不容易。多少並購交易看上去風光無限好,卻很快“見”黃昏,結合得快,分手得也快。這一分,雙方都元氣大傷,不但賠錢,而且傷交情,實在是得不償失。

一、並購容易整合難

1“相愛容易相處難”

並購就是企業間從互有好感,到卿卿我我,然後談婚論嫁,最後走進圍城,但是並購的失敗率似乎比離婚率還高。

很多關於並購的負麵信息表明,並購的成功率並不高。雖然這種做乘法的發展方式很誘人,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得了乘法。畢竟圍城內外,心情有別,冷暖自知。

下麵將給出一些關於並購的令人沮喪的數據: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20世紀60年代美國企業並購的研究表明,有3/4的並購企業的收益少於並購前兩個獨立企業的收益之和;

英國《國際商務》雜誌1988年進行的調查表明,英國企業並購的失敗率在48%~56%之間;

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的調查指出,過去35年,參加並購活動公司的股票價格平均下降了4%;

美國《財富》雜誌2002年的調查也發現,有3/4的並購活動所產生的並購收益不足以彌補其並購成本。

由於我國開展並購活動的時間相對較短,實踐經驗、理論研究、配套條件和宏觀環境都不成熟,從而導致我國企業的並購成功率更低,有統計數據表明,成功的比例不超過20%。

●●第 十 一 章

並購完成後的交接過渡管理

2整合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

成功的並購都相似,失敗的並購各有各的理由。統計表明,並購失敗最大的原因是並購交易完成後整合不當。整合不當包括沒有整合計劃、並購後的衝突解決不當、並購後管理能力不足,等等。

(1)並購方案缺乏並購整合計劃

美國一家谘詢公司研究發現,隻有20%的公司在並購交易進行前,考慮過如何整合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的具體方案。很多並購交易中,收購企業都是在完成對目標企業的收購後,才開始考慮如何整合。

收購企業必須提前考慮收購後目標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必須充分準備企業間的整合工作,除了財力外,收購企業要為目標企業準備可能的管理隊伍,以更好地實現整合。

彼得?德魯克認為,並購方在大約1年之內,必須有能力為它所收購的公司配備最高管理人員。認為可以買“管理”是一個謬誤。買家必須為可能失去目標企業的高層人員做準備。這些高層人員習慣於當老板,不想做“部門經理”。如果他們不情願,他們不必非留下不可;假如他們是沒有所有利害關係的專業管理人員,就很容易找到其他工作。招聘新的高層經理是一種賭博,很少能取得成功。

(2)並購後的衝突解決不當

企業間有很多不同,比如管理戰略不同、業務內容不同、管理風格不同、組織結構不同、人力資源不同、企業文化不同。並購之後,企業合二為一,不同企業間會產生衝突,如果衝突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並購後仍然可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自為戰,並購就失去了意義,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經營管理停滯,人力資源流失,最終並購失敗。

在跨國並購中,企業文化衝突明顯。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跨國並購浪潮中,日本索尼公司和鬆下電器公司為了發揮其技術優勢進入娛樂行業,對好萊塢實施大規模資產購入,分別收購了哥倫比亞、三星公司和MCA公司,由於日本企業文化是營造一致意見,美國好萊塢所推崇的是強烈自我意識、激烈競爭和商業化環境,兩者差別很大,並購一度陷入僵局。

(3)並購後管理能力不足

並購之後,企業的規模擴大,組織層次增加,人員協調難度提高,各環節的溝通增多,企業內部變得複雜,企業的經營目標也會比以前提高,這就給企業管理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壓力。如果企業管理層的管理能力不足,不足以領導一個大企業,並購整合必然失敗。這並不難理解,一個鄉鎮幹部突然被提拔成了省級領導,難免壓不住台麵。

(4)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

企業並購後最大的影響是企業可以支配的資源增加了,企業的身體變大了,但是企業體質未必會和體型一樣等比例增強。如果並購後的企業不能有效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培育核心競爭力,取得某一或者某幾方麵的優勢,比如成本優勢、研發優勢、營銷優勢等,隻是一味求大,那不過是一座沙做的塔,倒下是遲早的事。

(5)簡單複製自己

並購完成後,收購企業入主目標企業,看著自己買到企業,很多收購企業的做法是把自己企業的做法強行複製到目標企業,實現組織機構一致,以為這就是整合。企業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並購後的企業可以強強互補,也可以強弱互補或者弱弱互補。整合可以以一個企業為主,不為主的企業等著被整合的企業適應自己,為主的企業也改變自己的某些方麵來適應被整合企業,最終通過雙方的互補,實現效益最大化。如果隻是簡單複製一個企業的做法到另一個企業,看似實現了一致,私底下可能會怨聲載道,這很可能會使並購歸於失敗。

二、整合是一門藝術

1並購整合是藝術

並購整合是一門藝術,是不能複製的。並購整合成功的案例很多,這些案例的成功之處可以為其他人所借鑒,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地複製。

並購完成後,企業有了更多資源,這給了企業管理者更大的施展機會,把這些資源合理組合好,發揮最大效益,可以實現最佳整合,如果不能組合好這些資源,這些資源不能自動創造價值。就像同樣是麵對一塊石頭,米開朗琪羅能從中雕刻出大衛,普通建築工人能夠切割出建築材料。石像就藏在石頭裏,有藝術修養的人能把她請出來。

並購整合沒有萬全之策可以傳授,堅持、忍讓、溝通、公平、照顧利益相關者的關切,或許事情會好辦一些。

2並購整合的若幹模式

根據實踐經驗,大致可以把企業並購後的整合方式概括為如下幾種模式(見圖11-1)。

圖11-1並購企業整合模式

(1)同化模式

中國曆史上,中原數次被少數民族占領,但是數百年後,華夏民族不但沒有喪失本原,反而使少數民族被同化,原因就在於華夏文明的生命力太旺盛。這也是一種同化模式。

如果收購企業在組織、管理及文化上都優於目標企業,目標企業願意對並購整合采取合作的態度,可以采用同化的模式整合目標企業。這種整合模式企業間的衝突不明顯,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順利實現整合,減少運行和磨合期成本,提高並購成功率,此外,優秀企業的組織、文化、技術和製度被擴散到目標企業,企業會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實踐中也有目標企業反客為主,反過來用自己的組織、管理、文化整合了收購企業的。

(2)強入模式

雖然收購企業在製度、組織、機製和文化上均明顯強於目標企業,但是目標企業拒絕合作,采取敵對態度,收購企業強製實行整合,把自己的組織模式、管理模式、運行模式和企業文化強行植入目標企業,就是強入模式。

這種整合模式企業間的衝突激烈,整合風險大,成本高,時間也長,整合過程中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都會遭受一定的損失。一旦整合成功,經過磨合,並購後的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會慢慢實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會慢慢形成。

(3)共生模式

共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並購雙方在製度、組織、機製和文化上各有特色和優勢,目標企業有較高的獨立性要求,收購企業隻能以有限幹預的方式來培養目標企業的能力,目標企業被允許開發和利用自己的能力,並購雙方在製度、文化和能力上相互依托和互補,相互吸收組織文化價值中的優秀部分,提升自己的能力。

共生模式的整合過程比較平穩,經營波動不大,雙方的獨立性被保留,可以實現優勢互補,通過合作使雙方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善意並購和協作式並購可以采用共生模式進行整合。海爾電器並購青島紅星電器,在整合時就采用了共生的模式,彌補了自己的不足,幫助自己確立了領先的地位。

(4)新設模式

如果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在組織、機製及文化上都有一定的缺陷,雙方可以采取新設的模式推進整合。麵對並購後的新情況,雙方在消化改造基礎上,結合自己的不足,增添一些新的要素,實現共同提高,形成新的企業核心競爭力。這種模式企業間的衝突很小,但是整合的成本可能會比較大。由於這種整合帶有探索精神,因此失敗的風險較高。但是一旦整合成功,必將極大推動企業發展。

企業並購整合係統而又複雜,可以定義一個起點,但是很難定義一個終點。就像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成長,很難說什麼時候是真的成熟了。並購整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整合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成功的整合將極大地提升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