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並購整合操作實務11(2 / 3)

三、應高度關注的整合內容

從並購後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的關係來看,收購企業通過並購要實現1+1=1,但是等號後麵的是一個更加強大、更加有效率的1,而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應該是整合在一起的有機體。因此,在並購過程中,必須注意相關內容的整合。

1戰略整合

前文講過,企業戰略是企業製訂的總體發展規劃。並購交易完成後,如果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的發展戰略相差很大,發展方向迥異,甚至南轅北轍,何談實現戰略協同效應。並購後,收購企業需要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和目標企業的發展戰略,將目標企業的戰略納入整個企業戰略規劃中,重新規劃目標企業在本企業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原來目標企業戰略進行調整或者重新製訂戰略目標及戰略規劃,使收購企業與目標企業戰略形成相互配合緊密關聯的戰略體係,發揮收購企業和目標的戰略協同效應,促進整個企業更快發展。

2業務活動整合

在戰略整合基礎上,收購企業還要積極整合自己和目標企業的業務活動。同樣的業務活動,如果收購企業的效益好於目標企業,就以收購企業為主,把目標企業的業務活動整合到收購企業中。

相反,同樣的業務活動,如果目標企業的效益好於收購企業,那麼可以考慮目標企業為主,把收購企業的這部分業務活動整合到目標企業中。通過這種調整,使並購後企業的各業務部門分別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業務,使企業的業務運作體係更加合理,更好地發揮企業的規模效益和協同優勢。

此外,對於收購企業和目標企業一些長期以來效益不佳的業務,收購企業應該對其做分類處理,如果確實無法實現經營狀況的改善,應及時停止或剝離這部分業務活動,避免使沉澱成本繼續增加。

3管理活動整合

企業的管理活動維係著企業的正常運轉,並購後對企業管理活動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可以用一方的管理製度代替另一方的管理製度,也可以雙方管理製度共存或者雙方的管理製度互相吸收和融合。

如果目標企業的管理製度很好,並購後,可以不改變目標企業的管理製度,甚至可以將這種管理製度擴展到並購後的整個企業,對收購企業的管理活動也進行改造。

如果目標企業的管理活動和收購企業的要求不相符,收購企業可以將自己的相關管理製度引入目標企業,通過管理製度嫁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產生更好的效益。

4組織結構整合

組織結構整合對企業並購的最終成功有很大影響,其目標是在企業並購後形成有序統一的組織機構和規模製度體係,重建企業組織指揮體係,以盡快實現企業的穩定經營。組織整合要堅持統一指揮,適當集權,讓專業的人和部門做專業的事情,不能各自為政,亂立山頭。

組織結構的整合要做好企業內部的職務設計,在保證效率和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前提下,合理設計企業內部所需職位和數量,以及應該匹配的人員的責任和素質,因事設崗,不能因人設崗。

組織結構的整合要做好部門設計,堅持權責統一、職責明確,合理規劃企業的部門,根據其職責,賦予相應的人事、財務、信息處理權限。對於收購企業的財務、法規和研發等專業技術部門,可以合並,降低成本,通過銷售部門的整合,雙方的營銷渠道可以共享,節約銷售成本。

5人事整合

企業並購帶給員工的衝擊是明顯的,不但目標企業的員工會受到衝擊,收購企業的員工也會受到衝擊,當然目標企業的員工要比收購企業的員工受的衝擊大。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並購會使目標企業員工產生不安全感,對未來感到不確定,而且因為自己的企業被收購,員工士氣會受到很大打擊。

並購後,隨著業務活動調整,組織機構改變,同一個崗位上多餘的員工一定要分流。因此,必須對企業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

首先,收購企業要選定目標企業的管理團隊,明確尊重人才,穩定員工的心。其次,要加強同目標企業員工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具體情況。然後區別不同類型的人才,評估其過去的工作成績和工作潛力以及表現,根據評估結果提拔、續聘或解除勞動合同。

同時,收購企業要對目標企業的員工給予激勵,讓員工相信,隻要留下來認真工作,會有比過去更好的待遇和發展前景。

6文化整合

企業並購不僅是經濟活動,也是文化行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無形製度,對企業影響至深,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協調功能、激勵和約束功能。企業在並購活動中絕對不能忽視文化整合問題。

1998年,戴姆勒-奔馳公司總裁於爾根?施倫佩和克萊斯勒首席執行官羅伯特?伊同在倫敦宣布兩家汽車生產商合並,組建了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生產商、世界第五大汽車公司。但是德國企業和美國企業的文化衝突很大,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協調,美國人堅持廉價和實用,德國人堅持質量第一,結果影響了企業的生產效率。2007年,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以74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克萊斯勒公司出售給美國瑟伯勒斯資本管理公司,兩家公司正式分手。

四、企業成功整合的三大關鍵點

1要有完備的整合計劃

很多並購的失敗都敗在了整合上,整合的失敗很多又因為在並購交易之前並沒有詳盡的整合計劃,以至於並購整合全無章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並購整合一定要有前瞻性。

德魯克在《管理的前瞻》中對企業並購做過如下的描述,很有借鑒意義,“收購企業隻有徹底考慮了它能夠為目標企業做出什麼貢獻,而不是目標企業為收購企業做出什麼貢獻時,並購才會成功。收購企業的貢獻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管理、技術或者銷售能力,而不僅僅是資金。企業要想通過並購來成功地開展多種經營,需要有一個團結的核心,共同的語言,從而將它們結合為一個整體,即收購企業與目標企業之間應該有共同的文化,或者至少在文化上有一定的聯係。並購必須是雙方合意的,收購企業要尊重目標企業的產品、市場和消費者,即采取友好或者善意並購的方式。收購企業必須能夠向目標企業提供高層管理人員,幫助被並購企業改善管理,因此,收購企業在管理上一般要優先於目標企業;在並購的第一年,要讓雙方企業中的大批管理人員破格得到提升,使得雙方企業的管理人員相信,並購為他們提供了個人的發展機會。”

聯想創始人柳傳誌認為,搞活企業需要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並購整合也需要先搭建一個整合的領導班子,構建整合的組織結構和關鍵人員的安置,構建企業的治理結構,確定企業3~5年的發展戰略,理順與上下遊之間的關係,實現並購後企業的良性發展。並購整合宜先鬆後緊,一開始隻要把握好關鍵職位,大方向把握好即可,注意多接觸目標企業的員工,多了解和掌握目標企業情況。隨著整合的深入,越到後麵,越要嚴格,越要注意細節。

整合是需要投入資源的,投入不一定有產出,但不投入是絕對沒有產出的。收購企業要有對目標企業投入資源進行輔導和培養的計劃,怎樣向目標企業投入資源?直接出錢、轉讓技術、共享營銷渠道還是投入人力?投入多少?什麼時候投入?一次性投入還是分階段投入?預期達到什麼樣的階段效果和總體效果?對於這些問題,收購企業應當在整合計劃中予以關注。

2要注意留住人才

電影《天下無賊》裏有句台詞說,“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企業的價值在於其持續經營和成長性,通過持續經營和不斷成長,為投資者帶來源源不斷的投資回報。如果收購企業買到了目標企業,但是目標企業的員工都跑了,收購企業對著空蕩蕩的建築物和靜悄悄的機器設備,還有什麼意義?收購企業一定要留住目標企業關鍵崗位的關鍵人才,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變化會讓人產生不安和焦慮,如果我是目標企業的員工,我為之工作和奉獻了多年的企業突然被並購了,也會想,是不是我們的企業不好?這種失落感肯定是有的,特別是被一家過去不如自己的企業並購,失落感會更加強烈。失落之後還會感到不安,會考慮,我還能在這裏繼續工作嗎?我會被辭退嗎?我需要辭職嗎?我的未來會怎麼樣?如果員工都在焦慮和不安,那麼如何正常進行生產和經營?

在薪水差別大的時候,人們會趨向於薪水較高的企業,但是在薪水差不多的時候,人們會趨向更有歸屬感的地方。企業要想留住人才,要從兩方麵下手:待遇和希望。待遇除了薪水,還要注意工作條件。所謂希望,就是要給員工一種心理預期,在這樣的企業工作下去,會有很好的前途,會得到很好的提升和發展,讓員工覺得在做的工作是“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員工的待遇和職位都會不斷提高和上升。

《經濟學人》雜誌總結過中國企業的“毛式管理法”,就是給員工不斷畫大餅,然後給大餅添點兒肉,變成肉餅,用大餅指引員工不斷前進,這也是給員工希望,隻是很多大餅都是虛的,變不了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