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梵蒂岡建國(5) 新時代的教會(1 / 1)

接下來,在希特勒的陰謀籌劃下,德、意、英、法四個國家重新劃定了中歐的邊境線,納粹德國不費一槍一彈兼並了奧地利和捷克蘇台德地區。墨索裏尼成為其堅定的幫凶,而懼怕戰爭的英、法兩國則采取了消極的綏靖政策。

如果放在幾百年前,這些舉動自然都缺少不了羅馬教廷的參與,但是此刻蜷縮在梵蒂岡城牆內的天主教信仰中樞,已經是個人微言輕的角色。麵對那麼多篤信天主教的信徒失去家園或不情願的改變國籍,教皇也是無能為力。庇護十一世將《慕尼黑協定》形容為“民主製度向黑暗勢力有條件的投降!”但是這樣鏗鏘有力的話語已影響不到政治巨頭們的決策了。

1939年,被墨索裏尼和希特勒玩弄的精疲力竭的庇護十一世,在悲憤中離世。十年來,他親眼見證了兩位法西斯狂人一步步強大,一點點將歐洲拉入戰爭的深淵,而他自己已無力去改變什麼,梵蒂岡也將勢必背上助紂為虐的惡名。教皇閉上眼睛後沒幾天,便是《拉特蘭條約》簽署十周年紀念日。

半年後,德國坦克飛速碾過波蘭邊界,世界大戰再度爆發。

二戰行將結束之際,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設計出一套嶄新的世界體係。在這個體係裏,歐洲從德國中部到亞德裏亞海濱,亞洲從三八線到台灣海峽,一道無形的鐵幕構築起新的意識形態對抗,即基督教信仰對唯物論。

100之間,時代和環境,都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梵蒂岡教廷意識到,無論是從政治還是普通民眾的角度,基督教信仰已不是那麼重要,但仍然不可缺少。因此,以羅馬教廷為代表的天主教會,處境尷尬,不得不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時代。

1962年10月11日,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舉行,世界各地設有天主教分支機構的教會組織,均派代表從四麵八方來到羅馬。這次會議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放下姿態,學會低調。在幾百年前,那些足以致人於死地的教條和規則,統統被拋棄了。天主教的繁複禮儀得到簡化,可使用所在地的語言進行彌撒等聖禮,也沒有人再刻意強調“教皇永無謬誤”這樣的腔調……。

這次大公會議後,梵蒂岡教廷開始嚐試與其它教派修好。路德宗,這個當年被天主教會痛恨的咬牙切齒的宗派,與梵蒂岡達成了和解。而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教會適當的反思了曆史中的敵視姿態,承認他們的信仰,主動伸出示好和解的手。教皇保羅六世還與君士坦丁堡牧首阿德那哥拉一世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撤銷雙方在1054年的絕罰令。

在1975年舉行的和解10周年慶典上,保羅六世在西斯廷禮拜堂裏,於眾目睽睽之下跪在君士坦丁堡牧首代表麵,親吻了對方的腳。這一幕令人大呼意外,教皇卻心安理得的解釋道:“當年耶穌不也是為使徒洗腳嗎?”貌似屈尊的行為,內心的潛台詞依然是顯示尊嚴,但是不管怎麼說,梵蒂岡教廷的思維已經靈活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