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居裏夫人(1 / 3)

在所有令人矚目的大科學家中,居裏夫人--這位偉大的女性取得了在男性領域內的成功。她開創了放射學並傾其畢生精力從事這一學科的研究,為物理學、化學等諸多學科的發展開拓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她因此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愛因斯坦說:“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中,居裏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居裏夫人的一生,正如她發現的鐳一樣燃燒自己而向人類貢獻出巨大的能量。居裏夫人是不朽的、是偉大的!

教師家庭

在遼闊的歐洲大地上,有一個災難深重的國家--波蘭。這是一個被外國列強不斷征服、不斷奴役的民族。自18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沙俄、普魯士、奧地利三國把波蘭這片土地瓜分為三部分,他們各得一份,從此,波蘭人民開始了漫長的被奴役的曆史。

備受欺辱的波蘭人民一次又一次組織力量,試圖推翻沙皇俄國的統治,然而,每次起義都被鎮壓。起義者受到了殘酷的懲罰,或被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或是馬上當街處死。

正當波蘭人民處於沙俄的統治時,1867年11月7日,偉大的科學家居裏夫人誕生在首都華沙,父母為她起名瑪妮亞·斯可羅多夫斯卡,昵稱瑪妮亞。

這是一個和睦的教師家庭,瑪妮亞的父親是一所大學預科學校的理科教授,精通多國語言。瑪妮亞的母親是一所普通學校的校長,具有廣博的知識。

瑪妮亞對知識有著強烈的興趣和驚人的記憶力。5歲時,她已讀遍了她身邊所有的書:童話、寓言、曆史、詩集。待她稍大一些後,她已埋頭於父親所教的物理教材中了。

除了閱讀書籍,瑪妮亞對父親書房裏的管子、瓶子以及各種精致閃光的玻璃器皿也極感興趣。年幼的她還沒能被獲準進入這個擺滿了瓶瓶罐罐的房間,卻總喜歡踮起腳尖透過擦得發亮的玻璃窗往裏看。父親告訴她那叫做“物理儀器”,小瑪妮亞並不能完全聽懂,但就是這些東西成了她從事偉大事業的工具。

19世紀60年代,在華沙,所謂的國王其實就是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俄國人頒布了嚴格的法規來控製波蘭,並且派出了大批的警察和官吏,他們散布在各個角落,密切地監視著波蘭人民。他們還派出了一大批俄文教師,規定所有的學校都不得再教授波蘭文,學校隻能教俄語,隻能用俄語課本。沙皇的險惡用心顯而易見,他們要讓波蘭人從小就忘掉自己的傳統和文化。

1873年,6歲的瑪妮亞被送到了學校。與別的學校一樣,這所學校也安插有所謂的俄國督學,負責監視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阻止教師們私下教授孩子們波蘭文。他們常常突然出現在教室,向孩子們提問俄語或俄國曆史。每一次應付俄國督學突如其來的提問,記憶力最好的瑪妮亞總是教師最放心的人選。雖然這樣的提問令人屈辱,但也隻能讓瑪妮亞闖過此關,以免使別的孩子受罰。

在瑪妮亞8歲時,一場可怕的傷寒奪走了瑪妮亞的大姐索希亞年僅13歲的生命。小瑪妮亞再也見不到她親愛的大姐了,死亡第一次在她幼小的心靈裏投下了可怕的陰影。真是禍不單行,3年後的1878年5月9日,母親斯可羅多夫斯卡也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家庭的不幸和屈辱的殖民生活,使瑪妮亞的心智早早地成熟了。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期望能以好成績來改變殘酷的現實。她常常沉浸在一本書裏,周圍的一切喧嘩似乎都影響不了她。

1883年6月,瑪妮亞中學畢業,由於出色的成績,學校給她頒發了金質獎章。但在沙俄的統治下,波蘭的女孩不允許接受高等教育,如果瑪妮亞要繼續學習,隻能到國外去留學,但靠父親微薄的薪水是無法支付出國所需的費用的,瑪妮亞隻好停學了。

巴黎大學

1884年,瑪妮亞謀得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教書之餘瑪妮亞和二姐布羅妮亞參加了在“流動大學”的學習。這是由一些愛國青年定期組織的秘密聚會,他們在這兒可以聽到波蘭教師的講課,自由地互相交流自己對某一學科問題的看法。盡管這樣的聚會相當危險,然而,愛國的青年們無一退縮。

神聖的科學殿堂的大門向瑪妮亞慢慢地開啟了,她如饑似渴地學習著,還一邊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去教育平民婦女。瑪妮亞為一個紡織廠的女工們授課,並且搜集了很多波蘭文書籍,供女工們閱讀,但在如此緊張的氣氛中,畢竟得來的知識有限,瑪妮亞姐妹決定到巴黎去讀書。但家裏的境況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最後,隻能先讓二姐布羅妮亞先上完五年的醫科學業,最後再由布羅妮亞讚助把自己接到巴黎。

1885年冬天,18歲的瑪妮亞去了距華沙100千米以外一個叫什切青的農莊,擔任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

瑪妮亞與她的雇主一家相處得很融洽,她的兩個學生--與她同歲的布朗卡和10歲的安齊亞也成了她的好朋友。她每天為這兩個女孩教授7個小時的課程。後來,瑪妮亞又多了一項新的工作,她把一些沒有上學的孩子召集在一塊,每天下午給布朗卡和安齊亞輔導完功課後,又開始為這一群小學生授課。瑪妮亞教他們識字,讓他們了解祖國的文化和曆史,看著他們一天比一天有進步,瑪妮亞心裏感到特別安慰。

就這樣,瑪妮亞在鄉下度過了三個春秋。在這期間,瑪妮亞一刻都沒有忘記縈繞在心中的理想,她埋頭於各種書籍,為她進入大學做著必要的準備。在所有的科目中,瑪妮亞尤其迷戀數學和物理這兩門學科。她吸收她所能接受的所有知識,一旦遇到疑難問題,她就通過書信的方式向父親請教。

1889年9月,瑪妮亞又回到了華沙繼續從事家庭教師的職業和參加“流動大學”的學習。

這期間,瑪妮亞平生第一次進入了實驗室。這個實驗室設在一個以“工農博物館”的名字做掩護的秘密學校裏。瑪妮亞常常鑽在實驗室裏,嚐試進行物理和化學課本上所講的各種簡單的科學實驗。這種嚐試為她後來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91年9月,瑪妮亞用積攢了6年的盧布換來了一張去法國巴黎的四等車廂的車票,登上了開往巴黎的火車。

在巴黎,到處彌漫著自由的空氣。這裏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說著他們的母語,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新的思想與觀念時刻有發表的權利,此時,瑪妮亞也成了其中的一員。

這年11月,瑪妮亞進入了巴黎大學理學院,她用法語拚寫的名字是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瑪麗終於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神聖殿堂--巴黎大學的一名大學生了,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但瑪麗卻遇到了困難,她從來很自信的法語,在課堂上竟然一點也聽不懂,尤其是教授們用流利快速的術語講授物理講座時。但麵對困難,堅強的瑪麗沒有退縮,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教室、圖書館、實驗室是她最常去的地方。她專心致誌,寒冷的冬夜,她都堅持學習到很晚。正如她後來所寫的:“好像有一個全新的世界向我打開了,一個科學的世界,我終於可以隨意地去認識它。”

瑪麗過著一種極為簡樸而充實的生活。為抵禦嚴寒,她不得不把她所有的衣服都壓在被子上,有時她甚至在上麵加上椅子。由於缺乏營養及睡眠,她曾經好幾次暈倒在地。

就這樣,經過4年艱苦的學習,1893年7月,瑪麗順利通過了物理學學士學位的考試,並取得了第一名的驕人成績。瑪麗因此榮獲了波蘭為有誌出國的學生提供的一年600盧布的獎學金,這樣她才得以繼續留在巴黎大學攻讀數學。1894年7月,27歲的瑪麗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

與比埃爾·居裏的相識

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並癡迷科學的女大學生瑪麗把戀愛和結婚從她的生活計劃中抹掉了。她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極端嚴肅的秘密“宇宙”--對受壓迫的祖國和家庭的依戀,由熱愛科學的情感支配。她希望在取得學位之後返回波蘭執教,為祖國和家庭盡一份力。

1894年,瑪麗接受了法國全國工業促進協會的邀請,研究各種鋼鐵的磁性。因工作上的需要,瑪麗結識了一個在理化學校工作的很有才能的學者--比埃爾·居裏。

35歲的比埃爾·居裏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物理學家。早在1880年,他與哥哥雅克在共同研究結晶體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壓電現象。後來,由於實驗研究的需要,發明了壓電石英驗電計。它可用來測量很少的電荷及很微弱的電流。這一儀器在比埃爾和瑪麗共同從事放射性研究的實驗時,派上了很大的用場。

比埃爾對物質的磁性問題深有研究,他發現磁性物體在一定的溫度下會失去磁性,這一溫度現在就被稱為居裏點。比如,鐵的居裏點為800℃,鎳的居裏點為350℃。

科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對夫妻就這樣相識了,這一次的相識不僅改變了瑪麗和居裏個人的命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寫了科學的曆史。

對科學的共同愛好和為人類貢獻一切的偉大理想使瑪麗與比埃爾走到了一起。

1895年7月26日,瑪麗和比埃爾舉行了一個極其簡單而又莊嚴的婚禮。

比埃爾自小就對大自然有著與眾不同的熱愛與眷戀,這一點與瑪麗是一致的。因此,他們買了兩輛自行車,騎車去巴黎幽靜的郊外,度過了蜜月。

婚後的生活繁忙了許多,愛情與工作已緊緊地把瑪麗與比埃爾聯係在一起。比埃爾獲得了博士學位,被巴黎理化學校聘請為教授,瑪麗也獲準在該學校實驗室工作。他們的結合很幸福,兩人常常相互學習、相互鼓勵。

這期間,比埃爾繼續著他對水晶的結構及其形成的研究。而他的妻子--居裏夫人也著手研究鋼的磁性,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教師資格考試,具備了當教師的資格。

1897年9月,居裏夫婦的第一個孩子--伊倫娜出生了。就在這一年,居裏夫人發表了她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火鋼磁性的研究》,並開始了考取博士學位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