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居裏夫人(3 / 3)

居裏夫人在自傳中寫道:“那個時候,每個人肩負的主要責任,是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幫助國家度過它麵臨的嚴重危機。國家沒有給大學職員任何這方麵的指示,但是每個人都自己采取了積極行動。我也試圖找到最有效的方法來做有用的工作,讓我的科學知識為法國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盡管非常厭惡戰爭,但居裏夫人依然很快就做出決定,停下手頭的研究工作,為法國的勝利盡一份力。她能做的事情顯而易見,前線的傷員需要得到及時的治療,而X光設備能幫助醫生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人體中的彈片。居裏夫人馬上就投入到製造移動輕便的X光設備的工作中,以便使傷員得到更好的治療。

居裏夫人搜集了所有的儀器設備,用這些設備建立起了幾個放射站,但這幾個放射站難以滿足巴黎地區所有醫院的需求。後來,在居裏夫人的爭取下,得到了人們捐贈的X光設備和汽車。在這輛汽車上,居裏夫人裝置了放射設備,凡是有需要的醫院,都可以向這輛車發出求救。在法國和比利時軍隊所在地區,居裏夫人建了大約200來個放射治療站。

1914年10月底,居裏夫人和由教授、科學家與工程師組成的誌願者們帶著20輛汽車開赴前線。他們此行除了為傷員做X光檢查外,更主要的是為戰地醫院培訓使用X光設備的操作員。在居裏夫人的車上,她17歲的大女兒伊倫娜成了她的助手,這使居裏夫人深感欣慰。但麵對奄奄一息的傷員,居裏夫人對戰爭極其憎恨。

在醫院裏,居裏夫人與醫護人員並肩工作著。1916年,伊迪絲--卡威爾醫院的護士學校裏又多了一個X射線醫學班。居裏夫人培訓了150名婦女,盡管有些人僅受過有限的教育,但因居裏夫人教授方法得當,她們在工作中表現得極為出色。在這期間,居裏夫人寫下了一本《放射學與戰爭》的小冊子。

那惱人的病痛與疲勞一直糾纏著居裏夫人,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了,但在戰亂中,她依然奔波不止。居裏夫人跑遍了全巴黎的400家醫院,甚至趕到了比利時的醫院裏,去教那裏的人們怎樣使用X光機器。在整個戰爭期間,約有100多萬人接受了居裏夫人的X光機器的檢查,並因此而獲救。

1918年秋,戰爭終於結束了,而最讓居裏夫人感到欣慰與激動的是波蘭獨立了。後來,居裏夫人在自傳中寫道:

“在犧牲了那麼多的生命獲得勝利後,有一件事使我感到莫大的快慰。那就是我的祖國--波蘭恢複了獨立,我從沒有夢想過在我有生之年這一夢想能得以實現。在一個多世紀裏,我的祖國一直都處於土地被瓜分、人民被奴役的狀態中,現在波蘭民族得到複蘇,這表明在長期的壓迫中,在幾乎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她的人民仍然忠於自己的民族精神。這個夢想雖然那麼寶貴,看起來那麼難以實現,但隨著席卷歐洲的那場風暴卻成了現實。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又回到了離開多年的華沙,在自由波蘭的首都看望我的老家。”

簡單的願望

戰爭終於結束了,居裏夫人又回到了自己的研究崗位,鐳研究院可以正式啟用了。但現在,這位被譽為鐳的母親--一向清貧的居裏夫人甚至連1克鐳也沒有。

其實,居裏夫人完全可以在發現鐳時就為自己的提煉技術申請一項專利。這樣,她就會即刻變得非常富有,過上一種舒適的生活,而不必再那麼辛苦地工作。如果她仍願意工作的話,至少她也可以為自己改善一下工作環境。但居裏夫人天性中固有的科學良知使她放棄了這種誘惑。她拒絕以此來謀一己之私利,她堅持將提煉鐳的方法公布於眾,她說:“它是一種元素,它屬於所有的人。”

美國傑出的新聞記者麥隆內夫人對居裏夫人仰慕已久,在她用盡心思得以采訪居裏夫人時,麥隆內夫人為居裏夫人簡樸的裝束、簡陋的實驗室以及謙虛的個性驚訝不已。最後,當她問起居裏夫人當前最大的心願時,居裏夫人的回答是:“希望能得到1克鐳,從而能夠繼續自己的研究工作。”

麥隆內夫人被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的樸素心願所感動,回到美國,她想盡了一切方法,在全國巡回演講,向人們宣揚瑪麗·居裏的故事以及她簡單的願望。

這場募捐活動盛況空前,不到1年的時間,麥隆內夫人已籌集到足夠購買鐳的款項。麥隆內夫人致信居裏夫人,希望她能親自來美國旅行並接受全美國婦女的饋贈。

居裏夫人接受了邀請,雖然她一直不喜歡拋頭露麵,並且身體狀況絲毫不見好轉,但她深知這1克鐳代表了美國婦女厚重的深情。於是,她帶著16歲的伊芙和23歲的伊倫娜來到了美國。居裏夫人一行所到之處,都是搖動的旗幟和熱烈的掌聲。1921年5月,在美國白宮,總統哈定親手把裝有1克鐳的鉛盒的鑰匙交給了居裏夫人。但就在儀式舉行之前,居裏夫人堅決要求更改證書上的文字,把獲贈人由她個人改為了鐳研究院。居裏夫人說,鐳應該屬於研究院,而不是她自己。

病逝

臨近1920年末,居裏夫人經常感到疲倦、頭暈,並時有發燒和耳鳴,她的視力也在慢慢下降。和她一起研究放射性的許多同事也表現出了同樣的症狀,還有一些人竟死於早期癌症。很長一段時間,居裏夫人都不願承認她和丈夫發現的這個元素具有危險性,但最後她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1930年,她的健康狀況明顯惡化。經醫生檢查,最後終於找著了病因:由於居裏夫人長年累月暴露於鐳輻射之下而導致的白血病。

但即使這樣,居裏夫人依然沒有停止她的研究工作。

1934年1月,居裏夫人的事業又一次獲得巨大的成功。在她的指導下,大女兒伊倫娜與女婿弗雷得裏克·約裏奧發現了鐳射線的另一個重大的秘密--使用鐳射線撞擊某些金屬,可以使其變成一種新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質。這樣,人們可以進一步地掌握和利用放射性了。科學家們可以為現代科學、工業、農業及其他許多不同領域提取放射性物質了。一年後,伊倫娜和弗雷得裏克為居裏家族第三次捧回了諾貝爾獎。

居裏夫人一生曾得到過15個金質獎章、19個學位和其他數不清的榮譽頭銜,但她從來都是謙虛的,並不把這些作為炫耀的資本。居裏夫人晚年的時候,有人問她打算什麼時候寫一本自傳,她回答說:“我的生命隻是一個簡單而平凡的小故事。我出生於華沙的一個教師家庭,我和比埃爾結婚並有了兩個孩子,我在法國工作。”

1934年的7月4日,在疾病的困擾中,居裏夫人靜靜地離開了這個她為之奮鬥了一生的世界。

7月6日這天,居裏夫人被安葬在比埃爾·居裏旁邊。沒有演說,沒有儀仗,也沒有一個政治家和官員在場。墓碑上銘刻著:瑪麗·居裏·斯可羅多夫斯卡,1867-1934。

第二年,在眾多的科學著作中又多了一本不朽的巨著--《放射學》,作者:瑪麗·居裏。

1995年,居裏夫婦的遺骨被移至巴黎的先賢祠。跟他們一起長眠於此的還有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政治家瓊·饒勒斯和抵抗運動戰士瓊·穆林,而居裏夫人是埋葬在這裏的第一位女性。

居裏夫人逝世了,也許她的生命過程正像她傾其一生所研究的放射性物質--鐳一樣燃燒自己而向人類貢獻出巨大的能量。

居裏夫人的發現,將世界推向了另一個時代--原子時代。後來又經過許多科學家辛勤的工作,發現了當原子核分裂或聚集的時候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彈就是根據原子分裂的“鏈式核反應”製造出來的。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裏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核物理學家費米和他領導下的物理小組於1942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它標誌著核能時代的到來。核電站可以說是核反應堆在生產建設中最為廣泛的應用了,它利用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將它轉化為電能。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在前蘇聯建成。

現在,全世界共有核電站400多座。1991年,我國秦山核電站建成發電。1994年,廣東的大亞灣核電站也成功地並網發電。

從放射物的發現到核能的發展、應用,人類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也不應忘記1945年投在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給日本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在此,我們應該想起比埃爾·居裏在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演說中的一句提醒:“如果鐳落到了壞人手中,它就會成為非常危險的東西……我相信,人類從新發現中獲得的美好的東西將多於它帶來的危害。”

大事年表

1867年11月7日,瑪妮亞·斯可羅多夫斯卡出生於波蘭華沙。

1873年進入學校讀書。

1878年母親去世。

1883年中學畢業榮獲一枚金質獎章。

1891年前往巴黎求學。

1893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

1894年和法國物理學家比埃爾·居裏相識。獲得數學學士學位。

1895年和比埃爾結婚。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

1897年發表論文《火鋼磁性的研究》。

1898年發現元素釙和鐳。

1902年提煉出0.1克的鐳。

1903年獲博士學位。與丈夫比埃爾及貝克勒耳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比埃爾遇車禍逝世,接任丈夫的工作。

1910年提煉出純淨的金屬鐳。

191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1912年建造鐳研究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X光設備為傷員治療。

1934年7月4日,居裏夫人死於鐳輻射而導致的白血病,終年67歲。

1995年居裏夫婦的遺骨被移至巴黎的先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