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王偉中還是TJ外經局的一名英語翻譯。
外經局的辦公樓是一幢英國庭院式小樓,是一座民國名人的故居,坐落在市中心的一條幽靜的馬路上。20世紀初,這裏曾經是英租界,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掩映著幾十座風格各異的小洋樓。
TJ租界,是鴉片戰爭以後,英國、法國、德國等國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和協議在TJ相繼設立的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租借地。英國是最早在TJ設立租界的國家,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在TJ設立租界。曆史給TJ留下了近千幢漂亮的小洋樓,坐落在曾經的租界地裏,它們的主人為了最大限度的還原在自己國家的生活,把它們建成了英式、法式、俄式、意式、德式……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造型美觀,裝飾考究。現代的人們送給TJ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用無聲的語言向那些每天從它們跟前走過的人們,訴說著那段屈辱的曆史。
早晨,王偉中照例早早來到單位,先到傳達室取當天的報紙,信件,傳達室的王大爺正在分報紙,抬頭看見王偉中進來:“聽說你出國了?”
王偉中回答:“王大爺,我回來半個多月了,去非洲一年多。”
王大爺把報紙交給王偉中:“我說你怎麼這麼黑,跟黑人差不多了。怎麼不派你去歐洲。聽說你們處的小李去英國了。”
王偉中接過報紙,對王大爺說:“那種好事還輪不到我,能去非洲就不錯了。”
王偉中離開傳達室,走進辦公樓,沿著大理石鋪就的台階來到二樓辦公室,擦桌子,擦地板,幹的有條不紊,做完衛生,提著4個暖瓶到後院水房打開水。
回到辦公室,做到自己的辦公桌前,開始處理桌子上堆著的資料。
他大學畢業剛到外經局的時候,著實讓他興奮了好一陣子。外經局是外事單位,在國外有許多工程項目,有大把的出國機會,對一個學外語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單位了。他能夠進入到這樣的單位工作,得益於他在學校的優異表現和優秀的學習成績。
他沒有關係,隻能靠勤奮的工作去爭取出國機會。他認真的翻譯每一封傳真,資料,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時工作,還主動承包了辦公室的衛生,同事們上班來的時候,桌子上已經擺好了當天的報紙,暖瓶裏是剛打來的開水。他的努力,換來了幾次短期出國,給領導當翻譯,去國外考察,可是,他期待的長期出國的機會一直沒有落在他的頭上。他慢慢了解到,在這個單位,人與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每一個進入這個單位的人,都是奔出國來的,後台一個比一個硬,出國的競爭異常激烈,像他這樣沒有關係,沒有背景的人,連參與競爭的資格都沒有。剛參加工作兩年的中專畢業生小劉,被派到北非的一個工程了,司機老葉已經在歐洲的一個大使館工作三年了。一個辦公室的前輩點播他,要和領導搞好關係。他狠狠心,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了兩條進口555香煙,一瓶茅台酒,畢恭畢敬的送到處長家,誠懇的希望處長給他出國鍛煉的機會。處長熱情的接待了他,告訴他好好努力,機會總會有的。
他耐心的等待,又等了一年,周圍的人出國都回來了,還有的同事辭職自主創業了,他還是沒有動靜。後來,他才明白,領導出國就像出差,家裏用的都是進口貨,銀行存款都是美金,他送的這點禮,在領導眼裏就是九牛一毛。
他不想再耗下去了,想自己創業,想賺錢,可是沒有本錢。
終於,領導找他談話了,準備派他到非洲工作。這是一個援助非洲國家烏幹達的項目,工作地點遠離首都,在烏幹達的一個偏僻山區。他知道,工作條件艱苦,沒人願意去。那裏衛生條件極差,瘧疾是普遍的疾病。可是如果這次他不去,以後恐怕也不會再有機會了,他沒有挑選的餘地,向領導千恩萬謝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在非洲,他每天省吃儉用,從生活費裏省下錢來,積攢了3000美金。他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還能有這樣的機會,他要把錢存下來,也許將來用的到。從非洲回來,人變得又黑又瘦,沒給家裏人帶禮物,包括他的妻子陳豔和女兒甜甜,他送給家人的唯一的紀念品,是幾個非洲小木頭人。
辦公室的同事陸續上班來了。
王偉中和他們打過招呼,埋頭幹自己的事。
辦公室有五個人,有兩個人出國了。靠窗的桌子坐著的老潘在和對麵坐著的陳工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