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秦學說(1 / 3)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相互爭鳴的學術局麵,在我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麵。先秦學說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儒家

在今天,如果提及儒家,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中國曆史上,沒有任何學術思想的影響力能夠與儒家思想相媲美。儒家思想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並稱之為儒教。“儒” 字本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不過,今天的人們已普遍接受《說文解字》中的解釋,認為“儒”即“學者”之意。

自儒家思想創立以來,不同時代對儒家思想的解讀有很大不同,因此要對儒家思想下一個全麵的定義是很難的。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儒家注重個人修養,《禮記·大學》裏有“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的經典名句,後人把它總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即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這是幾千年來儒家傳統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在政治上,儒家主張“仁政”“王道”以及“禮製”。孔子的“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的“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等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儒家思想是中國專製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而且對東亞各國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待人寬容,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為此,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複禮”等主張。孔子一生從事教育活動,被稱為“萬世師表”。他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孔子弟子眾多,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之譽,最有名的弟子有顏回、子貢、子路等。在政治方麵,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這種思想體現了民本思想和人道精神。

儒家學派另一個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認為人在本性上是同一的;在政治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學派另一位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在政治方麵,他主張“仁義”和“王道”,提出了“以德服人”“水則載舟”等主張。在哲學方麵,荀子認為“天行有常”,主張“製天命而用之”。在人性方麵,荀子提出了著名的“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作比較。

知識鏈接

為了紀念孔子的豐功偉績以及孔子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在孔子去世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78年,魯國國君下令把孔子故居建為“歲時奉祀”的廟宇。此後,曆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今天已發展成擁有一百餘座殿堂的建築群。

道家

道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末期,但用“道”一詞來概括道家學派是由漢初開始的。最初,道家在先秦學說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後,道教從此不再是中國的主流思想。直到魏晉時期,道教才又恢複了生命力。此後,道家思想逐漸滲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麵。

道家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在哲學思想上,道家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麵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在人性方麵,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等思想。此外,道家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養生思想,如,“清靜無為”“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等,對中醫學和養生學產生了重要影響。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 老子、莊子和黃老學派。

道教的創始人是老子,所以道教奉老子為教主,老子的《道德經》也被奉為道教的經典。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也稱老聃。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任何事物都是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老子的主張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所以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的說法一直廣為流傳。

老子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關於他有許多有趣的傳說,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的身孕,從腋下將他生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博學多才,據說孔子遊曆時曾向他請教。老子晚年乘一頭青牛西去,在函穀關寫成了《道德經》。所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詞,老子又被稱為“青牛翁”。

莊子,名周,字子休,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有關莊子的生平事跡曆史資料不多,生卒年月更是難以確定。最早記載莊子事跡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上麵說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後世據此推斷,莊子的生卒年代是周烈王七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369年-前286年。莊子曾經做過漆園的小吏,生活很窮苦。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據《史記》記載:“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是莊子並未接受,“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

莊子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所以,後世將莊子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把他們的哲學稱為“老莊哲學”。莊子的思想與老子的思想一樣,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否定現實,具有唯心主義和宿命論的色彩。

莊子繼承了老子“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但做了更大的發揮。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無始無終,實有而無形,自然而永恒。世界是人的主體觀念的產物。他主張從事物的不同角度認識事物,但又否定是非標準和客觀真理,他的認識論是從相對主義走向虛無主義。

知識鏈接

《莊子·齊物論》中有這樣的話:“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這句話是說,有一天莊子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莊子,於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如今,“莊周夢蝶”已成為一個著名的典故。

墨家

墨家與儒家在春秋與戰國嬗遞之際並稱超越諸子百家的“顯學”。墨家理論的進步性和影響力遠在道、法諸家之上,某些方麵甚至超過儒學。然而,到了秦漢之際,墨家已急趨衰微,墨子的影響日漸減小,墨家學派幾經肢解,並最終淡出曆史舞台。直到清代中葉,在近代思潮的啟迪下,一部分學者從被遺忘的角落搜尋、發掘出墨學的殘跡,加以整理和研究,絕跡了兩千餘年的墨學才漸漸複蘇。

墨子(約前468-前376)是墨家的創始人,名翟,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關於墨子的裏籍、生平,現存史料很少,可考據的隻有《史記·孟荀列傳》的寥寥24個字:“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學者通過研究認為,墨子可能是山東滕州人,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

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創造和追隨墨家思想的人被稱為墨者。墨者多出身下層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他們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對社會有著深厚的、難為平常人所理解的愛。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做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的領袖被稱為巨子,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一旦違紀,就要執行“墨者之法”。例如,《呂氏春秋·去私篇》有這樣的記載,巨子腹的兒子殺了人,雖然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巨子腹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讓其子服法。

與其他先秦學說相比,墨家的可貴之處在於墨學不是書齋之學,而是在百家爭鳴中,在自己的艱苦實踐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墨學的顯著特點是寓存立於一體。墨學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用“貴義”“兼相愛,交相利”來規範人們的為人準則。在政治方麵,墨學反對貴族專政和封建割據,用“一同天下之義”來統一思想,墨家強調的“一統”思想為中國曆代統治者所重視。在軍事方麵,墨家極力反對侵略戰爭或兼並戰爭,主張用防禦戰爭反對侵略戰爭,實現“武裝和平”。在經濟方麵,墨學理論涉及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認為發展生產的目的在於“利民”,這是非常進步的思想。在科學技術方麵,墨學在諸子百家中可謂獨樹一幟,內容涉及天文、幾何、物理、化學、數學、測量等多項技術領域,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

總體來說,墨學質樸而浩瀚,其內容既包括社會科學,也包括自然科學。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墨學在科學技術方麵的成就在諸家中可謂獨樹一幟。在幾何學中,初步提出了點、線、麵的定義,力學中的“力者刑之所動也”的原理,即是牛頓力學基礎之一,比牛頓早兩千多年,這不能不讓人驚歎。在邏輯學中,提出了認識論上的“本、原、用”三表法,墨家主張立論要有根據和查實。此外,還提出了思維的理由及同異兩大原則等,奠定了辯學的基礎。

如今,墨家思想中的合理內核已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甚至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驕傲,是一份亟待開發的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知識鏈接

從古到今,我們一直把學問分為顯學和隱學。“顯學”一詞始見於《韓非子》,它不僅指盛行於世而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更是指文化內涵豐富、學術價值較高的學問。比較著名的顯學有儒學、墨學、紅學、敦煌學等。

法家

在先秦諸子中,針對社會問題,儒家提倡“仁愛”,墨家主張“兼愛”,而道家提倡“無為”的思想。三家激烈爭論,但他們思想的共同點是主張回到過去。這些思想都過於理想化,不切合實際。此時,有一個主張麵對現實的學派橫空出世,這就是法家。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認為維護貴族特權的禮製是落後的、不公平的。法家強調“以法治國”,即國家用一套由中央統一製定的法律製度來治理國家,以清晰明確、有典章可循的法律來取代模糊的血緣倫理。在經濟上,法家倡導廢除世族封地,由中央統一管理土地和賦稅。在政治上,法家主張中央在地方推行郡縣製,郡縣長官由中央統一選拔調撥,由君主直接任命。在文化上,主張統一文字,這樣便於中央與地方的交流,強化了中央的統治。這些都是法家的進步思想,但法家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