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秦學說(2 / 3)

關於法家的創始人,曆史上一直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儒家學派的大師荀子是法家的創始人。荀子主張尊王道、舉賢能、兼稱霸力、法後王,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強調人的能動性。這些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的思想成分。也有人認為,法家的創始人是齊國人管仲。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子等人。商鞅、慎到、申不害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的思想,這三種思想各具特色:法是指健全法製,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術是指的駕馭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其中,商鞅變法是非常值得一提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變法。商鞅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工、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製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逐步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著有《商君書》傳世,被奉為先秦法治理論的宣言。

慎到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原為道家,後來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齊宣王時,他長期在齊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作出了貢獻。慎到著有《慎子》,大部分篇章都已散佚,流傳下來的隻有七篇。申不害是戰國時期韓國人,亦稱申子。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明顯受到道家影響,他遵循老子的大統一哲學。申不害以“術”著稱,他的術分為兩類:一類是控製術,即規定職責、考校監督。另一類是陰謀術,即耍手腕、弄權術。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的弟子韓非子,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著作《韓非子》中。戰國末年,群雄割據的政治局麵已向大一統的君主集權發展。韓非子順應了這一曆史潮流,總結了先秦諸子的思想成果,提出了一整套適應時勢的政治理論,促進了曆史的劃時代轉變。韓非子的思想涉及到政法、哲學、社會、軍事、教育、文藝等各個領域,但就其主體而論,則是他的政治思想。韓非子的政治思想就其性質來說,是一種純粹的君主獨裁論,也就是古人稱道的“帝王之學”,這種“帝王之學”的要點就是法、術、勢兼治的專製論。

知識鏈接

法家思想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反對禮製。二、強調法律的作用。三、提出“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四、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曆史觀。五、提倡“法”“術”“勢”相結合的治國方略。

兵家

兵家是指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漢書·藝文誌》把兵家分為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兵技巧四類,即著名的兵家四派。兵家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等各種客觀因素作為決定勝負的條件,並把它們看成是相互關聯的統一整體;同時,又把戰爭主觀指導,即主體的決策、指揮、組織、運籌等軍事理論素質作為一項基本因素,並由此而引出爭取戰爭勝利的一係列戰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時期的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期的孫臏、吳起等。

孫武是春秋末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人,字長卿。孫武自幼研習兵法,青年時代就已有很深的造詣。公元前506年,他隨同吳王率師西進攻楚,五戰皆勝,攻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從此,孫武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使吳國很快發展成為強國。孫武主張改革政治,強調戰爭是關係軍民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應認真地對待和研究。根據戰爭的規律,他製定了比較係統的戰略戰術原則,如合理用兵、靈活主動、出奇製勝等,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最傑出的兵書,閃耀著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光輝,在世界軍事史上享有很高聲譽。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全書共分13篇,約6000字,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對當時的戰爭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命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從語言風格上來說,其文字蒼古雄勁,類似《道德經》的風格。每篇都由若幹條與主題相關的格言語錄組成,結構比較鬆散,每條格言語錄都有較強的獨立性。可以說,《孫子兵法》是一種介於格言語錄和說理散文之間的文體。

《孫子兵法》關於戰略的論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內容最豐富的,它所揭示的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原則至今被奉為經典。許多名言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諸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先計後戰”“遠交近攻”“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以眾擊寡”“兵貴勝、不貴久”“兵貴神速”“兵貴其和,和則一心”“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等。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運用的一些基本原則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孫臏原名孫伯靈,齊國人,孫武的後世子孫,生活在戰國中期。他曾與魏國人龐涓一起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後,因嫉妒孫臏的才華,便秘密約孫臏至魏,借故施以臏刑,“孫臏”之名因此而得。後來,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秘密回到齊國。經田忌推薦給齊威王,被任命為軍師,打了許多勝仗,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圍魏救趙”。

孫臏的戰爭觀點是主張以兵禁爭奪,“舉兵繩之” “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即以戰爭解決問題的思想。他在肯定戰爭不可避免的同時,又主張對戰爭持慎重態度。他和孫武一樣,深知戰爭的利害關係,他強調“有義”,即在政治上站得住腳,才有進行戰爭的正當理由。

《孫臏兵法》是孫臏流傳千古的軍事著作,與《孫子兵法》齊名。但是,這部著作約在東漢末年就已失傳。考古學者於1972年在山東臨沂發現了《孫臏兵法》的出土殘簡,這才使這部偉大的兵書重見天日。殘簡約有11000字,對於後世研究孫臏的兵家思想提供了寶貴資料。

知識鏈接

中國曆代都有一些著名的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把《孫子》《尉繚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六韜》《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這七本兵書定為武學教材和武舉考試必考科目。這七本書合稱為《武經七書》,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法集合。

縱橫家

縱橫家出現於戰國至秦漢之際,多為策辯之士,所以,有很多人認為縱橫家是中國最早、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縱橫家的產生與當時的割據紛爭、王權不能統一有很大的關係。戰國時,弱國聯合起來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當時專以縱橫分合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被稱為“縱橫家”。縱橫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鬼穀子、張儀、蘇秦等。

一般認為,縱橫家的創始人是鬼穀子,衛國人,其真實姓名已不可考,後世普遍認為他姓王名詡。鬼穀子擅長修身養性,經常進入夢雲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鬼穀,所以得名。鬼穀子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精通縱橫術、兵法、武術以及一些奇門法術,被後世譽為曠世奇才。鬼穀子曾任楚國宰相,後歸隱衛國授徒。鬼穀子招收徒弟從不挑剔,但是,他的學問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據說隻要學會一門便可以縱橫天下。鬼穀子的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穀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講養精蓄銳之道。

相傳鬼穀子有兩個有名的弟子,一個是張儀,一個是蘇秦。張儀是連橫派的主要代表,蘇秦是合縱派的主要代表。張儀,魏國大梁人,魏國貴族後裔。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入秦,憑借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次年被任命為相國。他是秦國置相後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張儀曾遊說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個縣獻給秦國。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張儀又率軍攻取魏國的陝縣(今河南陝縣)。這樣,黃河天險為秦所占有,秦國的勢力更加強大。同年,張儀輔佐秦惠文君稱王。秦惠王卒後,其子秦武王即位。張儀因對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於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卒於魏。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人。他出身農家,懷有大誌。據說,他師從鬼穀子學成之後,出遊數載,一無所長。於是,他深刻反思後,認為自己是因為讀書不精所以才不能夠學以致用。於是,他閉門不出,每天勤奮苦讀,每逢困乏之時,便用錐自刺其股。這便是成語“懸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來。

蘇秦重新出遊後,正值燕昭王廣納天下之士,蘇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他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為燕爭取機會攻齊。齊湣王末年,蘇秦被任為齊相。秦昭王約齊湣王並稱東西帝,蘇秦勸說齊湣王取消帝號,和趙國李兌一起約五國攻秦,齊湣王采納了他的合縱之術。五國合縱攻秦後,迫使秦國廢除帝號,並歸還了侵占韓國、魏國的部分土地。後來,蘇秦在齊國遇刺重傷,死前向齊王出計,在他死後以謀亂之罪將他車裂,齊王依計而行,抓住了那個刺客。《漢書·藝文誌》著錄有《蘇子》31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策》存有蘇秦遊說辭及書信16篇,可供後世參考。

知識鏈接

戰國中期以後,秦國的勢力最強大,合縱就是指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聯合抗秦,連橫就是指這些國家中的某幾國跟從秦國進攻其他國家。古代以南北為縱,東西為橫。六國地連南北,所以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秦地偏西,六國居東,所以六國服從秦國稱為“連橫”。

名家

名家是先秦時期以思維的形式、規律和名實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學派,戰國時稱“刑名家”或“辯者”,西漢時始稱“名家”。所以,作為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與現代漢語中“名家”的意義完全不同。這個“名”不是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稱、概念。

名家的萌芽產生於春秋末期,它的產生是有一定的曆史淵源的。自儒家、墨家以後,各家幾乎都提出了“正名”的要求,他們關於名實問題的看法,都帶有政治和社會論理的色彩。名實問題的爭論,逐漸發展到關於認識論和邏輯學的探討,從而形成了名辯思潮。於是,名家就產生了。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並不是因為有共同的政治思想和哲學觀點,而在於他們都以“名”作為研究對象。名家根據觀點不同,又分為若幹派別,其中主要有“合同異”派和“離堅白”派。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都可以“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所謂“離堅白”,就是認為一塊石頭用眼隻能感覺到它的“白”而不能感覺到它的“堅”,用手隻能感覺它的“堅”而不能感覺它的“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

名家的代表人物有鄧析、惠施、公孫龍等。鄧析被認為是名家的先驅者,他是鄭國大夫、“名辯之學”的創始人。鄧析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是他反對舊的奴隸主貴族和以子產為代表的繼承周禮的新貴族,私下編了一部適應新興地主階級要求的成文法,即“竹刑”。二是他私家傳授法律,聚眾講學,還幫助民眾打官司。在鄧析思想的影響下,鄭國出現了一股新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