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前390-前317)是宋國人,“合同異”派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要活動在魏國,曾任魏相15年,並促成魏、齊二王會於徐州,互尊為王,開六國稱王局麵。
惠施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深得魏惠王賞識。他和莊子關於魚樂能不能被人知道的濠上之辯,是很著名的辯論。惠施死後,莊子認為再也沒有可以辯論的知音了。
惠施的學說散見於《莊子》《荀子》《呂氏春秋》等書中。其中,《莊子·秋水》中記載了惠施著名的十個論題,被稱為“惠施十事”。 這十個論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因素,曆來為後世所爭論。
公孫龍(約前325-前250),趙國人,字子秉。他曾在平原君趙勝家當門客,反對諸侯間兼並戰爭。他還先後遊說趙惠文王、燕昭王“偃兵”。
公孫龍的哲學思想不像惠施那樣強調“實”是相對的、變化的,而強調“名”是絕對的、不變的。“白馬非馬”是公孫龍的成名命題,典型地反映了他在邏輯問題上的態度。其《白馬論》說:“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公孫龍先指出色不是形,“白”不是“馬”。然後,又進一步提出“白馬”是“馬”加“白”,即“馬”加了一個不是馬的東西。那麼,既然馬已加上了一個不是馬的東西,就不再是“馬”了。所以他進一步強調:“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
“白馬非馬”展現了公孫龍的詭辯之才,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開創性,也符合辯證法講的個別與一般相區別的原理,更有糾正當時名實混亂的作用。但是,他沿著同樣的原理隨後提出的“雞三足”“火不熱”等辯說確有走火入魔之嫌,已墜入“詭辯”的深淵中。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個論題割裂了個別和一般的聯係,陷入了絕對主義的泥潭。
知識鏈接
名家的地位與對後世的影響均不及儒、墨、道、法諸家重要,但它在戰國中期卻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學派,標誌著中國古代邏輯學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惠施的十大論題和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一直是後世爭論的焦點。
陰陽家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提倡陰陽、五行說的學派,所以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把陰陽家列為六大學派之首,《漢書·藝文誌》也將它列為“九流十家”之一。由此可見,陰陽家在諸子百家中的影響之大。但是,漢武帝罷百家後,陰陽家的部分思想融入了儒家思想體係,部分內容也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存在了。
陰陽家的思想是一個科學和巫術混雜在一起的矛盾體係。他們從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有關陰陽消長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資料,這些資料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但是,他們在說明世界的統一性時,又往往把自然和社會混同起來,用自然的天象變化來隱喻人事的旦夕禍福,宣傳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思想,這種思想明顯具有巫術性質。值得肯定的是,陰陽家積累的有關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等知識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陰陽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騶衍。騶衍(約前305-前240),齊國人,最初學習儒術,後改攻陰陽五行學說。他的“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適應當時的大一統趨勢。騶衍認為,從天地剖判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人類社會的曆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的,曆史上每個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了一種必然性。“大九州”說試圖將宇宙各部分連貫為一個整體,認為“赤縣神州”中國內有九州;而九個中國這樣的州組成“大九州”,外有小海環繞;九個“大九州”外有大海環繞,再往外就是天地的邊際。盡管騶衍隻是根據自己的想象提出的這一觀點,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個觀點已經具有十分進步的意義了。
知識鏈接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了一種新的學派,即陰陽家。後世普遍認為,騶衍是陰陽家的創始人,他創立的“五德終始”之說,對後世影響深遠。
雜家
雜家是產生於戰國末期的一個綜合性學派,它在諸子百家中是很鮮明的一派,以博采各家學說見長。雜家雖然隻是集合眾說,兼收並蓄,然而通過采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自成一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期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雜家的代表人物是秦相呂不韋。
呂不韋(約前290-前235),衛國人,曾在韓國經商,積累了萬貫家財。在趙國都城邯鄲遇見了在此做人質的秦國公子子楚,認為“奇貨可居”。他數次入秦遊說華陽夫人,促使秦孝文王立子楚為太子。子楚繼位後,即秦莊襄王,呂不韋被任命為相國。他任秦相期間,招攬門客約三千餘人,並親自參與其間,曆時近十年,編成了《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彙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約成書於公元前239年,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26卷,160篇。《呂氏春秋》吸取了儒家的德治、仁政學說,強調人君“以愛利民為心”;吸取道家貴生、清淨無為的思想,主張統治者節欲、養生;吸取了法家“因時變法”、重視耕戰和賞罰必信的思想;吸取了陰陽家的“五德終始”學說,主張以德治為主,兼用法治等。此外,《呂氏春秋》還收錄許多天文、醫學、農學等知識,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農家非常重視農業技術,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漢書·藝文誌》將農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並著錄了其代表人物和著作,如《神農》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等。農家沒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來,他們的思想散見在諸子的著述中,如《管子·地員》《管子·輕重》《呂氏春秋·上農》等。
《管子·地員》主要講的是農業技術,農家將土地分為各等,並區別其不同特點,指出哪種地適合種植什麼。《呂氏春秋·上農》主要體現了農家的政治理想。農家認為,古代聖王引導人民的方法是“先務於農”,使民務農不僅是為了獲得土地上的收獲,更重要的是“貴其誌”,使民淳樸,“樸則易用”,既而才能“邊境安”“主位尊”。農家主張天子應該親率諸侯耕田,其實是勸統治者帶頭做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事。可見,這種思想歸根結底是為統治者考慮的。
農家的代表人物是許行。許行,楚國人,其生卒年代現已不可考,他依托遠古神農氏“教民農耕”之言,主張“種粟而後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傳說許行有學生數十人,師徒皆穿粗麻短衣,在江漢間以打草織席為生。許行晚年到滕國遊說,針對當時儒家鄙視農業生產,提出自己的主張,認為賢者應與民同耕而食,並且同時治理國家。農家這種思想寄托著農民階層的平均主義政治理想,實際是一種不太符合實際的平均主義思想。
小說家
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在春秋戰國時期,“小說”一詞是指淺薄瑣屑的議論。據《漢書·藝文誌》記載:“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所以,《漢書·藝文誌》把小說家列為“九流”之外“十家之末”,小說家一直被視為不入流者。然而,小說家反映的古代平民思想卻是其他九流學派不能代替的。
小說家的代表是虞初。虞初(約前140-前87),西漢人。漢武帝時,虞初任方士侍郎,騎馬著黃衣,所以號“黃車使者”。虞初著有《周說》一書,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共計943篇,原書已失傳。據東漢人應劭所說:“其說以周書為本”,就是說虞初是根據《周書》寫成小說《周說》。因此後世推斷,《周說》應該是一部通俗的周史演義。由於《周說》的失傳,虞初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地位沒有得到確立,但後世對他評價較高,張衡《西京賦》曰:“小說九百,本自虞初。”可見虞初在小說史上的地位。
除此之外,小說家的著作還有《伊尹說》二十七篇、《鬻子說》十九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均已失傳。今據存目觀之,小說家著作體例似外史、別傳、筆記之類。有些古書中也許還保存著“小說家”著作的隻言片語,比如,很多人認為,《呂氏春秋》中的《本味》就是《伊尹說》的遺文,但是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已經難以考證了。
知識鏈接
“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西漢學者劉歆著有《七略》一書,其中《諸子略》將先秦和漢初諸子學派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並分別指出其學術淵源及主要特點。十家中,小說家屬於藝文,除去不算,稱為九流。所以有“九流十家”之說。
醫家
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到公元3世紀中葉,是中國曆史上的大變革時期。社會製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就是這一時期湧現的一個思想流派,醫家的代表有扁鵲、華佗等。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姓秦,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傳說扁鵲得到戰國神醫長桑君的真傳,醫術精湛,無人能及,被人們譽為“神醫”,所以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學成之後便周遊列國,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為民解除痛苦,因此在民間享有盛譽。據《漢書·藝文誌》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傳。
扁鵲最大的貢獻就是創造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扁鵲精通內、外、婦、兒、五官等科,並能夠熟悉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扁鵲在虢國時,發現被認為已死的太子並未真死,而是患了一種“屍厥”症。他對太子施以針灸和熱熨治療,兩天後,太子就恢複了健康。這便是成語“起死回生”的出處。扁鵲在蔡國時,利用望診法斷定蔡桓公重病在身,應立即醫治。但蔡桓公固執己見,就是不聽從扁鵲的勸告,最終喪了命。後人從這件事中總結了一個成語,就是“諱疾忌醫”。
扁鵲不僅醫術高超,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他治好虢太子的病後,大家都稱讚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說:“患者並沒有死,我隻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複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由於扁鵲聲譽漸高,遭到了秦國太醫李醯的嫉妒,他設計殺害了扁鵲。據說扁鵲遇害後,虢太子感恩,收其骨骸而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