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蒙學讀物(1 / 3)

蒙學讀物就是我國古代兒童誦讀的啟蒙讀物。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早在周秦時期就已出現一些蒙學讀物,到了宋代以後,蒙學讀物出現了空前繁盛的局麵。在曆代蒙學讀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三字經

在中國古代的蒙學讀物中,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字經》了。《三字經》雖然篇幅短小,但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天文地理、社會曆史、諸子百家、家庭倫理,無所不包。特別是它僅用三百多字就概括了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變遷,非常精彩,難怪古人雲:“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三字經》全書以三字為一句,文字淺明,句子短,容易懂。每兩句押韻,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鞏固記憶。全書共三百多句,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個中心。第一部分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第二部分從“為人學,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第三部分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四時、四方、五行、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麵麵,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了;第四部分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第五部分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麵貌盡在其中;第六部分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應勤奮刻苦、孜孜不倦,隻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關於《三字經》的作者,曆史上大致有三種說法:有人據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記載,認為《三字經》作者是宋末的區適子;有人根據清代邵晉涵的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詩下自注:“《三字經》,南海黎貞撰”,認為《三字經》作者為明代黎貞;第三種說法流傳比較廣泛,認為《三字經》為南宋學者王應麟所著。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賀興思的《〈三字經〉注解備要敘》中有這樣的話:“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蒙者,鹹恭若球刀。”這句話明確道出《三字經》的作者是王應麟。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曆史,曆經多次擴充和修改,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自古以來,人們對《三字經》的評價非常高。有人說它是“袖裏通鑒綱目”,意思是說極小型的中國通史。有人說它“天開地辟,星鬥日月,山川河海,小物草木,鳥獸昆蟲,古帝昔都,賢奸正邪,無不備載”。也有人認為它“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曆代帝王之統緒,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以及古聖昔賢,由困而亨,由賤而貴,縷晰詳明,了如指掌”。在今天,《三字經》依然有著巨大的生命力,在各種蒙學讀物中獨領風騷,並且被譯成英、法等文字,讓世人見證了它的魅力。

知識鏈接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其次才是傳授知識,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再學習史書,即“經子通,讀諸史”。

百家姓

姓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是世界上“尋根意識”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就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著作,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

《百家姓》原來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包括444個單姓和60個複姓。單姓比較常見,比如姓李的曆史人物有李世民、李白、李商隱、李時珍等,姓王的曆史人物有王維、王昌齡、王夫之等。複姓相對來說不太常見,人們熟悉的複姓有東方、歐陽、上官、諸葛、皇甫等。比如,西漢辭賦家東方朔的姓氏就是“東方”,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姓“諸葛”,唐代文人皇甫湜、皇甫鬆父子姓“皇甫”。

《百家姓》為什麼以“趙錢孫李”開頭呢?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一書中排列前幾名的姓氏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因為國君的姓氏理應為首;其次是錢,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因此,他推斷《百家姓》是吳越國時當地人所著。吳越在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後,還存在了一段時間,可見這本書是在北宋初年問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十分上口,易學好記。比如,《百家姓》的前幾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這種短小、押韻的語言十分便於記憶,少年兒童隻要朗讀幾遍,就可以牢記於心;而且,《百家姓》頗具實用性,熟悉它對於了解人類姓氏的起源、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有很大的幫助。

如今,《百家姓》已被認為是中國人認識自我和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獻基礎。2009年,《百家姓》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最早的姓氏書。

弟子規

在古代,“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學生,“規”是由“夫”和“見”字組成的,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弟子規》就是一部關於人們生活規範的書,它是依據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其主旨是為了教導弟子為人處世的規範。一直以來,《弟子規》被奉為儒家的基礎,古代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的人都應該從《弟子規》開始。

《弟子規》的作者是李毓秀(1662-1722),字子潛,號采三,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是清初學者、教育家,曾師從著名學者黨成遊曆近20年,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李毓秀致力於講學,來聽他講課的人特別多,人們十分欽佩他的才學,尊稱他為李夫子。他根據傳統蒙學的要求,並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賈有仁修訂,《訓蒙文》改名《弟子規》,並流傳後世。

《弟子規》分為五個部分,分別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和規範。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寫成。《弟子規》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對兒童的言語及行動提出要求,教會他們怎樣待人處世。所以,它在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弟子規》的內容淺顯易懂,符合封建倫理,而且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我國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知識鏈接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係氏族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比如,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薑水之旁,以薑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姓和氏的出現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名賢集

《名賢集》是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蒙學教材之一,其作者已不可考,但從文中的主要內容來看,很可能是南宋以後的儒家學者根據曆代名人聖賢的名言、警句以及流傳於民間的典故、諺語等提煉編輯而成的,據後世推測,《名賢集》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多人或幾代人共同完成的。

《名賢集》的內容大部分取材於民間,因而較多地反映了社會與民眾的人生經驗和心理願望,其中有許多關於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治學修德等方麵的格言箴語,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啟人心智之句,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強調的是加強道德修養,弘揚助人為樂的精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讓人凡事應從長計議;“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總結的是人際交往和辨事識人的經驗;“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勸人言語之間要相互尊重;“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花有重開日,人無常少年”,讓人們要奮發圖強、珍惜時光;“得榮思辱,處安思危”“泰山不卻微塵,積小壘成高大”,提示了世間事物的深刻哲理;“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屬如同陌路人”,則道盡了封建時代的世態炎涼,這些發人深省的名言警句給古人和今人都帶來了很多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