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蒙學讀物(2 / 3)

但是,《名賢集》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人們思想的局限性。如“忠臣不事二君主,烈女不嫁二夫郎”“百般全在命,半點不由人”“人貧誌短,馬瘦毛長”等就是這種封建思想的體現。諸如此類的消極思想在《名賢集》中還有很多,這需要我們在閱讀時,細加甄別,以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名賢集》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形式寫成,易誦易記,讀之朗朗上口,所以在古代是十分受歡迎的蒙學讀物。今天看來,《名賢集》不僅適合少年兒童閱讀,成年人讀來也會受益良多,所以它才能夠久盛不衰。

神童詩

《神童詩》是一部影響廣泛的啟蒙讀物,相傳為北宋著名學者汪洙所著。汪洙,字德溫,寧波人。據說他自幼聰穎異常,9歲能詩,號稱“汪神童”。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汪洙考中進士,官至觀文殿大學士,並創辦學館講學,鄉人稱他的學館為“崇儒館”。

汪洙將他詠誌勸學的作品編錄成集,即《神童詩》。但據後人考證,《神童詩》並非出自汪洙一人之手,而是經曆代編補修訂,以汪洙的部分詩為基礎,再加進其他人的詩而編成的。《神童詩》輯詩34首,皆為五言絕句,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前14首,都是勸學詩,說明讀書可以求取功名,如“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第二部分為從《狀元》到《四喜》5首,表現科舉及第的得意,如“錦衣歸故裏,端的是男兒”;第三部分為從《早春》到《除夜》,通過對四時景致的描寫,表達讀書人的喜悅心情,如“詩酒琴棋客,風花雪月天”。

《神童詩》中有一些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如鼓勵“少小勤學”“男兒自強”,對於少年兒童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但也有一些關於功名利祿的思想應該加以剔除和批判,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神童詩》的版本有很多,其別本另載有“卷首詩”數十首。與正編的詠誌勸學題材不同,卷首詩主要是寫景詠物的,間有述懷,卷首詩的作者已不可考。

知識鏈接

《神童詩》中的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如第二部分有一篇題為《四喜》的詩,即“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古代知識分子把“洞房花燭”和“金榜題名”看成是人生的兩件大事,所以會有此感慨。

千字文

在中國古代的童蒙讀物中,《千字文》是一部承上啟下的作品,它那優美的文筆,華麗的辭藻,使得眾多童蒙讀物都無法與之相媲美。

《千字文》的成書年代較早,大約是在公元6世紀初,它的作者是梁武帝時的名臣周興嗣。周興嗣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撰有《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專著百餘卷,但他流傳最廣的著作則是《千字文》。據說,關於《千字文》的成書過程還有一個小故事。梁武帝為教導他的兒孫學習書法,命當時的朝臣殷鐵石在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印出不重複的1000個字,供皇子們學書用。但是,拓印出來的字由於字字孤立,互不聯屬,不便於記憶。於是,梁武帝便召來周興嗣,對他說:“愛卿才華橫溢,就由你把這1000個字按照先後順序,排成韻文,以便於記憶和學習。”周興嗣不敢怠慢,僅用了一個晚上,就編好進呈給武帝,這便是流傳至今的《千字文》。但是,文章寫好了,周興嗣卻在一夜之間頭發、胡子全都白了!這雖然隻是一個傳說,但是可見周興嗣在寫作時可謂挖空心思。

《千字文》一書自問世以來,流傳廣泛,影響深遠。長期以來,曆朝曆代的官學與私學都把它作為兒童啟蒙的必讀課本。《千字文》雖然僅由1000個字連綴成文,但是它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曆史、社會、政治、倫理等諸多方麵,可以說是一部小百科全書,而且,它行文流暢,氣勢磅礴,風采斐然,相對於其他的蒙學讀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千字文》流傳的版本有很多,一般為了便於理解,把它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第一句“天地玄黃”起,至第三十六句“賴及萬方”止,從天地開辟講起,主要講述了人類的早期曆史和時代的變遷。第二部分從第三十七句“蓋此身發”起,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止,重在講述人的修養標準和原則,對人的言談舉止、交友、保真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的闡述。第三部分從第一百零三句“都邑華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嚴岫杳冥”止,主要講述與統治有關的各方麵問題。第四部分從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於農”起,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誚”止,主要描述了恬淡的田園生活,讚美了那些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最後兩句“謂語助者,焉哉乎也”沒有特別含義,因此單獨列出。

從《千字文》的整體思想來看,基本上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觀點,宣揚了封建社會占絕對統治地位的三綱五常、學而優則仕、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盡管在今天看來,這些思想是不足取的,但是《千字文》中對於自然、社會及曆史等知識的概括還是值得後人肯定的。而且,能用如此短的篇幅將知識性和趣味性融於一爐,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作為書法範本,《千字文》為曆代書法大師所推崇,寫《千字文》的大師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懷素、宋徽宗、文征明等。宋徽宗趙佶的《草書千字文》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嗬成,蔚為壯觀,堪稱書法藝術瑰寶。這些書法作品不僅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也促進了它的傳播。今天,《千字文》已被譯成英語、法語、日語、拉丁語、意大利語,在海外影響深遠。

知識鏈接

《千字文》在內容上融各種知識於一爐,並通篇貫穿以統一的思想,脈絡清晰,語言洗練,這些長處是此前蒙學讀物所缺少的。《千字文》每四 字一句,共250 句,本應為1000字,但因使用簡體字緣故,簡化為994個字。

千家詩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在蒙學讀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千家詩》就是一部詩歌選集,它在明清兩朝流傳極廣,影響十分深遠。它經常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相提並論,即蒙學讀物中著名的“三百千”。

雖然號稱千家,但實際上,《千家詩》隻錄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無從查考年代的無名氏作者2家。其中選詩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詩人隻選了宋代朱淑真的2首七絕。關於《千家詩》的編者,後世一直爭議不斷,但大部分人都認同這部著作的編者是南宋詞人劉克莊。

《千家詩》是一部格律詩選本,所選的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內容廣泛,題材多樣,以描繪四時風光、詠物言誌為主,思想情感很健康。比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王之渙的《登鸛鶴樓》、王維的《竹裏館》等都是格調高雅的詩篇。《千家詩》所選的詩歌意境優美,詩味濃鬱,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語言通俗易懂,音韻和諧,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傳播。所以,《千家詩》中膾炙人口的詩句不勝枚舉,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賈島的“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等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

今天,《千家詩》在蒙學讀物中的地位仍是不可取代的。在古往今來眾多的詩歌選集中,它是影響最大、最受人們歡迎的,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3歲的兒童,幾乎都能背上幾首詩,足見它的影響之大。

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也叫做《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其書名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後世據此推斷,這部著作大約寫於明萬曆前後。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增補,形成今天我們所見的模樣。《增廣賢文》的作者已不可考,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部著作是數代人共同創作的。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分為四個方麵:一是談人及人際關係,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全書的內容是用諺語及一些文獻典籍中的佳句編輯而成的,從禮儀道德、典章製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且語句通順、易懂,便於閱讀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