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中的名言佳句眾多,有一些名言反映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有一些警世誨人的名言是對人生和世事的高度概括,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有一些名言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鬥爭的經驗,如“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等。這些名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讀來,仍然受益匪淺。但是也有一些名言帶有封建迷信和宿命論色彩,如“君子安貧,達人知命”“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等。今天,我們在閱讀時,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知識鏈接
從思想內容上來看,《增廣賢文》雖以道家思想為主,但對儒家的說教並不排斥。文中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都是正統的儒家思想的體現,與全書所彌漫的道家思想不相一致;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聲律啟蒙
詩詞和對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兩千多年來長盛不衰。在古代,無論是學館還是私塾的兒童,都是從詩詞和對聯的文學修養開始訓練的。要培養這種文學修養,對聲調、音韻、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因此,有關聲律方麵的著作層出不窮,但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它以內容豐富平實、語言典雅活潑而著稱。《聲律啟蒙》分為上下卷,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按照平水韻平聲的順序,分為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十一字對等,其文字對仗工整,聲韻協調,朗朗上口,讀起來如唱歌一般,而且知識性和實用性高度統一,因此深受兒童喜愛。如上卷的第一篇,“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第二篇“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不僅讀起來十分順口,還饒有趣味,十分便於記憶。閱讀《聲律啟蒙》,不僅對於兒童學習語音、詞彙、修辭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可以從詩詞中學到哲學、曆史等方麵的知識,可謂雙重受益。
《聲律啟蒙》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進士車萬育。車萬育(1632-1705),字雙亭,一字與三,號鶴田。他敏而好學,博學多才,為人剛正不阿。考中進士後,他授戶部給事中,後升掌印。他直言進諫,鐵麵無私,是一代名臣。除《聲律啟蒙》外,他還著有《懷園集唐詩》《曆代君臣交儆錄》等。
龍文鞭影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其作者是明代萬曆年間的蕭良有。蕭良有,字以占。自幼聰穎好學,有神童之譽。明萬曆八年(公元1508年),蕭良有會試第一,進修撰,任國子監祭酒,這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以如此之高的地位親自來撰寫蒙學讀物,可見當時對教育十分重視。《蒙養故事》全文都用四言寫成,上下兩句對偶,各講一個典故。逐聯押韻,全書按韻編排。為了便於理解,明代的夏廣文曾為其作注,但是有不少錯誤。後來,楊臣錚綜合了二者之長,又加以修訂增補,並易名《龍文鞭影》。
“龍文”是古代的駿馬名,出自《漢書·西域傳讚》:“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龍文見到鞭影就會疾馳,無須鞭打,後來,人們就用“龍文”來比喻那些才華出眾的少年英才。《龍文鞭影》以此命名,其含義即是說,讀這本書能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寄托了對童蒙殷切的希望。
至清代,李暉吉、徐瓚仿照《龍文鞭影》的體例,合編了一部《龍文鞭影二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龍文鞭影》多半是經過明、清兩代人的增補、修訂後的版本,因此比原作要完美。
《龍文鞭影》的內容主要來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時又從《莊子》和古代神話、小說、筆記等書中廣泛收集故事。書中輯錄的著名曆史人物有孔子、諸葛亮、司馬遷、李白等人的逸聞趣事;書中的典故更是膾炙人口,如鷸蚌相爭、毛遂自薦、孟母斷機、荊軻刺秦等。《龍文鞭影》的文字簡明扼要,清晰明確,點明主旨,易於理解。《龍文鞭影》在傳統蒙學中起著承前啟後、由淺入深的作用,理解《龍文鞭影》才能為熟讀“四書”“五經”打下基礎。
知識鏈接
和其他蒙學讀物相比,《龍文鞭影》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廣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幹蒙書的材料,是一部集自然知識、曆史掌故於一體的駢文讀物。在《龍文鞭影》的體例的影響下,出現的蒙學讀物有上百種,但都沒有超越它的成就。
幼學瓊林
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句話中的《幼學》指的就是《幼學瓊林》,由此可見《幼學瓊林》的影響程度之大。
《幼學瓊林》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一般認為,《幼學瓊林》最初的編著者是明末的程登吉,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其作者是明景泰年間的進士邱睿。清朝嘉靖年間,鄒聖脈給《幼學瓊林》做了一些增補和修訂,並且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到了民國時期,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等人又對它進行了增補。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幼學瓊林》是幾代人智慧的結晶。
《幼學瓊林》分為四卷,第一卷包括天文、地輿、歲時、朝廷、文臣、武職,第二卷包括父子祖孫、兄弟、夫婦、師生、朋友賓主、婚姻、婦女、外戚、老幼壽誕、身體、衣飾,第三卷包括人事、飲食、宮室、器用、珍寶、貧富、凶喪,第四卷包括科第、藝術、文事、訟獄、製作、釋道、鳥獸、花木。從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學瓊林》的內容十分廣博、包羅萬象,從天文地理到典章製度,從風俗禮儀到飲食起居,從曆史文化到倫理道德,如同一幅長長的畫卷,集中展示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各個側麵,因此被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幼學瓊林》是用駢體文寫成的,容易誦讀。書中的許多格言警句,到現在依然傳誦不絕。如地輿篇中的“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將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人事篇中的“同惡相幫,調之助桀為虐;貪心無厭,謂之得隴望蜀”等。如今,“功虧一簣”“助桀為虐”“ 得隴望蜀”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
讀過《幼學瓊林》,還能知道大量曆史故事和成語典故。如“韓信受胯下之辱;張良有進履之謙”“無麵見江東,項羽羞歸故裏”“負笈千裏,蘇章從師之殷;立雪程門,遊楊敬師之至”等。這些篇章隻用寥寥數字,就使曆史人物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其中。其中,立雪程門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字中立,是我國著名的理學家,被尊為“龜山先生”。楊時少時通經史,能詩文,人稱“神童”。他早年中進士時,以病為由沒有赴任,專心研究理學。29歲時,楊時前往河南潁昌,專門投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潛心學習理學。程顥去世後,楊時投於程顥的弟弟程頤門下,此時他四十多歲,已有很高的理學造詣,但仍然謙虛謹慎。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見老師正在廳堂上打瞌睡,不忍驚動,便靜靜地站在門廊下等候。這時,天空正紛紛揚揚地下著大雪,待程頤醒來,門外的積雪已經下得很厚很厚了。程頤為楊時誠心求學的精神所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授。楊時不負重望,終成為一代理學宗師,後世便以“立雪程門”比喻尊師重道的誠意。
相對於其他的蒙學讀物而言,《幼學瓊林》較少進行封建倫理說教,而主要以傳授知識為己任,在蒙學教育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它自問世以來,一直十分受歡迎。全書文字全部用對偶句寫成,不拘長短,有四言、五言、七言等,一般都文字簡練,對仗工整,便於記憶,如“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等。
知識鏈接
“得隴望蜀”這個成語是人們根據光武帝劉秀的話“既平隴,複望蜀”演變而來的,其意思是得寸進尺,貪心不足。東漢初年,隗囂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漢光武帝決定把二人全部鏟除,對岑彭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