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典教材(1 / 3)

提到儒家經典,就不能不說“四書”“五經”,“四書”和“五經”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在古代,“四書”和“五經”是科舉考試的必考書目,因此它們的地位非一般著作可比。即使在今天,“四書”和“五經”仍然在我國廣泛流傳,為泱泱中華文化倍添光彩。

“四書”“五經”

作為儒家經典的“四書”和“五經”,是我國古代曆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四書”和“五經”在思想上和內容上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幾百年來,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其實,儒家經典本來有六經,它們是《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相傳它們都由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編輯或修改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樂經》從此失傳,所以流傳下來的隻有現在的五經。

大學

《大學》就是大學問的意思,它是儒家的政治哲學。《大學》開宗明義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修明天賦的光明德性;“親民”就是管理好臣民百姓;“止於至善”就是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大學》被認為是儒家學派的入門書。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可能作於戰國時期,成書於秦統一全國後,作者已不可考,有人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在古代,“大學”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據說自周朝開始,貴族子弟8歲入小學,學習基礎文化和武藝,15歲入大學,又稱太學,學習治理政事的理論。宋代學者朱熹在《四書集注》裏說過:“大學者,大從之學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係: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已得到後世的認同。其中包括經一章,傳十章。“經”是基本觀點,“傳”是對“經”的解釋。《大學》依據孔子、孟子的“仁政”思想,闡明了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篇中提出了三條基本原則和八個步驟,即著名的“三綱八目”。“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八目的根本。

《大學》強調維護宗法製度,即“齊家”對於“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意義。《大學》提倡孝、悌、慈。孝是協調下輩對上輩的關係;悌是協調同輩之間長與幼的關係;慈是協調上輩對下輩的關係。《大學》認為,協調這些關係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協調國家中君與臣、君臣與民的關係。

《大學》為新興的封建國家製定了政治統治的原則,主要內容是,統治者要以身作則,遵循“絜矩之道”;要尊重老人,撫恤孤兒;好惡要與民同,成為民之父母;要注意物質生產,剝削要掌握一定限度,不能與民爭利等。這些思想都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理想,具有進步的意義。但是,其理論基礎仍然是以“德”“義”為中心內容的唯心主義。

知識鏈接

在南宋以前,《大學》從未單獨刊印。到唐代,韓愈、李翱十分推崇《大學》,此後,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也對《大學》大力褒揚。南宋的朱熹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大學》才成為四書之一。

中庸

在漢代,《中庸》曾被收入《禮記》中,作為其中的一篇。到了宋代,理學家朱熹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一般認為,《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前483-前402),名伋,戰國初年哲學家,被後世尊稱為“述聖”。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將子思的思想發揚光大,形成了著名的思孟學派。

“中庸”一詞的字麵意思就是折中、平常的意思。從人性上來說,中庸就是既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中庸”要求人們立定“中”道,在好、壞兩個極端之間進行折中,做到不偏不倚,既不過分也不要不及。並要求人們安於自己的社會地位,不做非分的事。身居上位不驕慢,身居下位不背叛。時刻端正自己,不去責求別人。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中庸》一書宣揚的是儒家的道德觀念“誠”。《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誠”就是《大學》中所說的“誠意”。主觀的“誠”,決定了世間萬物的存在,所謂“不誠無物”;極端的“誠”才能充分發揮本性,感化世人,與天地並存,成為治理國家的最高典範。“誠”的具體化,就是“中庸”,所以,“中庸”被當做是處世的根本法則。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成為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的理想人物。其中,自我修養是中庸最強調的,認為人們無論何時都應該嚴格、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中庸》第三十三章說:“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學習中庸之道的方式包括“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五達道就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五種人際關係,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關係。通過正確處理這五種人際關係,達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三達德是指人們內心的三種品德,即智、仁、勇。三達德是天下通行的品德,主要是用來調節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關係的。九經就是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即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及安撫諸侯。

《中庸》用唯心主義的哲學語言,表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政治綱領。它反對偏激、背叛,鼓吹折中馴服;強調通過脫離實踐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從現存的社會秩序。在今天看來,《中庸》的思想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它注意到了矛盾的統一性質,力圖從統一方麵去處理、解決複雜的社會矛盾;但是,它同時誇大了統一性在矛盾發展中的作用,忽視了矛盾的鬥爭性,所以,它的認識是片麵的。我們今天在閱讀時,要注意有所選擇地學習和借鑒。

知識鏈接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善良美好的人。因此,天人合一是聖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論語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從書中內容來看,它應該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論語》中始終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仁”是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核心,也是他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仁”的核心是“愛人”,“仁”的根本是“孝悌”。孔子評價人物也是以“仁”作為標準,還認為人如果通過努力學習、加強道德修養,最終是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論語》的內容很廣,涉及到當時社會的道德、教育、政治、文化、文藝、禮儀、經濟、民族、天道觀、認識論諸多方麵,但都始終貫穿著孔子仁及禮的思想學說。

在政治方麵,孔子主張“正名”,即製定名實相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以維護社會秩序;主張“薄斂”“施仁政”,提倡“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在思想教育方麵,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學思結合與因材施教的原則,倡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在禮儀方麵,孔子反對違反周禮的僭越行為,例如周禮規定天子用八佾樂舞,大夫用四佾十舞。而魯國季氏身為大夫,卻用八佾,孔子認為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在經濟方麵,孔子反對新興的富有者,魯國的季氏大力開墾土地,富過周公,孔子弟子冉求給季氏當家臣,不僅不予勸阻,反而幫助聚斂,孔子要其他弟子對冉求“鳴鼓攻之”(《先進》)。孔子也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但他更多的是強調求富應受道義的製約,不能不擇手段去聚斂財富,不能見利忘義。經商要以誠敬為主,要取信於人。在天道觀方麵,孔子相信天命,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但他不語“怪、力、亂、神”,懷疑鬼神,認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敬鬼神而遠之”(《雍也》)。在交友方麵,孔子主張要交直諒多聞的益友,不交便佞善柔的損友。與朋友交,要言而有信。

《論語》關於學習的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這種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麵:一是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提倡“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二是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主張溫故知新,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是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廣博,不能單一,提出了四種學習綱要,即“文,行,忠,信”;四是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不要拘泥於書本,要勇於實踐。

《論語》主要是記言,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語言精練含蓄,富於概括性,幽默詼諧,具有口語化的特色。《論語》中的精彩篇章不勝枚舉,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些名言富有哲理性和啟發性,常被後世引用。

知識鏈接

《論語》所體現的政治思想總體來說是保守的,但有些思想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如“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重視文學的政治和教化作用,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了。

論語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從書中內容來看,它應該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論語》中始終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仁”是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核心,也是他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仁”的核心是“愛人”,“仁”的根本是“孝悌”。孔子評價人物也是以“仁”作為標準,還認為人如果通過努力學習、加強道德修養,最終是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