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雜技已有幾千年的曆史,技藝也不斷發展翻新,種類繁多,最基本的項目有形體技、騰翻技、手技、踢技、力技、蹬技、車技、口技,高空、喬裝、魔術等。在世界上,中國雜技獨樹一幟,有著非常高的地位。中國雜技具有鮮明的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麵:一、注重人體功夫。演員在手、臂、腳、腿、腰、胸、頭、頸等各部位都有絕活。二、講究技巧技能。不單純追求驚險和場麵宏大,而是險中見技藝,以高難動作取勝。三、富於生活氣息,活潑有趣,氣氛輕鬆。四、繼往開來,不斷創新。許多節目自古就有,卻又不斷變化,增進新的內容,使之更加精彩。
知識鏈接
口技是雜技表演的一個門類,也稱“口戲”,是中國雜技的傳統項目。表演時,演員用口加上一些簡單的道具模仿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如飛禽走獸的叫聲、小孩哭聲、水流聲、機器轟鳴聲,海嘯鬆濤,雷鳴雨打,幾乎無所不能。
圍棋
圍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一個人的才華和修養,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下圍棋稱為對弈。據《世本》的記載,圍棋為堯所造。相傳上古時期堯平息各部落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讓堯很頭疼,那就是他的兒子丹朱不思進取。為了讓兒子能夠專心學習,堯想了一個好辦法。堯在一塊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的方格子,把石子擺在方格子上當棋子,教丹朱下石子棋。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後來,舜也學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其子商均。
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圍棋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據考證,圍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廣泛流傳了。《左傳》中曾這樣記載:“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可見,圍棋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很常見。後來,人們便用“舉棋不定”這個圍棋術語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秦漢時期的圍棋與現在的棋局形製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定製。唐宋時期是圍棋的繁榮昌盛時期,唐代時圍棋還走出了國門,對其他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到了明清兩代,圍棋的流派紛起,並湧現出大量圍棋譜,弈學也隨之繁盛起來。至今,圍棋在我國仍然長盛不衰,並已發展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文人講究文風,弈者注重棋風。下圍棋有約定俗成的規矩:一是不看重輸贏,不計較勝負,更不能進行有償比賽。否則反會影響情緒,有悖休閑的目的。二是不要悔棋、賴棋,講究君子之風,才能使心境自然。觀棋者以靜觀為好,不要亂出主意或指責。所謂“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三是不要聚眾擾民。下棋的目的是休閑養性,如果引起了群眾的圍觀和騷動是不值得提倡的。
象棋
象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據推斷,象棋產生於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戰國時期已經有關於象棋的記載,如《說苑》中有“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的語句,說明在戰國時期象棋已經流傳開來。隋唐時期,象棋活動進一步普及,至北宋時期形成近代象棋的模式。
象棋的棋盤以“河界”分為相等的兩部分,這種分法是以楚漢爭霸時項羽和劉邦劃分的“楚河漢界”來命名的。象棋共有32枚棋子,分為紅黑兩組,各有16個,由對弈的雙方各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7種:帥(將)、仕、相(象)、車、馬、炮、兵(卒)。象棋棋子的劃分與我國古代的政治製度有關。象棋所反映的政治製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比如,象棋中的“仕”代表封建官職中的士位,“相”代表文官,“車、馬、炮”代表武將,“兵”代表士兵。
我國古代的文人雅士把下象棋作為一大雅趣,宋代文學家劉克莊、明代畫家唐寅、清代文人袁枚都嗜好下象棋。曆史上還留下了眾多關於象棋的詩句,如北宋理學家程顥的“中軍八麵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清代書畫家劉墉的“衝車馳突誠難禦,飛炮憑陵更逸群。士也翩翩非汗馬,也隨彼相錄忠勤”等。至今,人們仍把下象棋作為怡情養性的一種方式。
知識鏈接
明清時期,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大量湧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弈史》等。這些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烹飪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究“吃”,好吃,會吃,並且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創製了獨具特色的烹飪技術。大概在周朝的時候,中國人就已有了成熟的烹飪法,對製作食品的理論進行了歸納總結。隨著食品的豐富和用具的改進,人們發明了煮、熬、燒、烤、漬、蒸、炒、炸、烙、煎、貼、燉、泡、醃、拌、涮等方法,對各類食物進行加工,做出了千變萬化的中國菜。“吃在中國”,世界各國都承認這一點。
中國菜因有地域和風格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係,其中影響最大的號稱“四大菜係”或是“八大菜係”。“四大菜係”的形成曆史較早,是指川菜、魯菜、粵菜和淮陽菜。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係”。每種菜係的形成都受到當地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曆史文化等影響,因此各具千秋。有人這樣形容“八大菜係”: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漢子;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內涵豐富、才藝滿身的名士。細細品味,這個比喻還真是形象呢!
無論是“四大菜係”,還是“八大菜係”,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川菜”。 川菜是中國西南方四川一帶菜係。勤勞智慧的巴蜀人民,豐富厚重的巴蜀文化是川菜形成的背景。早在春秋時期,川菜就略具雛形,經過秦漢、兩晉、隋唐五代的發展,已經相當聞名,至今影響深遠。川菜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肴適應麵廣、變化巧妙。川菜麻辣辣椒與其他辣味料合用,光是辣味就有幹香辣、酥香辣、油香辣、芳香辣、甜香辣、醬香辣等十種以上。川菜擁有四千多個菜肴點心品種。分為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5個大類。烹飪方法更是多種多樣,花樣翻新,僅僅是一般廚師常用的基本烹飪技法就有三十多種。川菜的名品如宮保雞丁、酸辣湯、麻婆豆腐、魚香肉絲、三鮮鍋巴等,已經成為名地飯館的常備菜。
魯菜是起源於山東洛南和膠東一帶的菜係,在北方各地十分流行,以濟南菜和膠東菜為代表。濟南菜指濟南、德州、泰安一帶的菜肴,膠東菜起源於福山,包括青島、煙台一帶。魯菜烹調手法擅長爆、燒、炒、扒、蒸、燜,菜品突出清、鮮、脆、嫩,口味偏重。傳統魯菜中的清湯、奶湯相當有名。魯菜中有些品種用料很貴重,如選用燕窩、魚翅、銀耳、鮑魚、海參等做原料,做出了許多高檔大菜,很有名氣,如清蒸魚翅、原殼鮑魚等。
粵菜是產於廣東一帶的菜係。廣東地處海邊,又是亞熱帶氣候,所以粵菜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以“鮮”為主要特色。粵菜講究一個“細”字,以烹飪方法考究、技巧細膩聞名中外。粵菜善用燒、煲、炒、炸、清蒸、白灼等多種工藝,以口味清淡見長。粵菜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湯,餐廳幾乎都有五六種以上的湯品讓你挑。而生猛海鮮更是品種繁多、做法各異,令就餐者挑都挑不過來。粵菜點心種類相當齊全,樣式精巧,做工細致,兩三個一籠、三五個一盤。粵菜中的傳統名菜有脆皮烤乳豬、龍虎鬥、燴蛇羹等。
知識鏈接
淮揚菜是以江蘇淮安、揚州一帶為源頭發展起來的菜係,其特點是做工精細,小巧玲瓏。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幹絲、三套鴨、水晶肴肉、鬆鼠鱖魚等。此外,淮揚菜中的小菜和小點心、素菜也十分有名,透出江南人的靈秀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