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的傳統小吃也是豐富多彩,北京的隆福寺廟會、上海的城隍廟廟會、南京的蔣王廟廟會都有一些各具特色的小吃。在各種廟會小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小吃。北京小吃曆史悠久,它既有本地傳統的漢族風味,又融合了滿族和回族的民族風味,又有傳自宮廷的禦膳小食。老北京廟會的8款經典小吃是豆汁、扒糕、灌腸、茶湯、油茶、愛窩窩、老豆腐、豌豆黃。這些小吃風味獨特,廣受讚譽。
成語
“成語”,是漢語中固定詞語的主要代表。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和用來表義的漢字,有特定的含義,可以直接在語言中使用。創造並運用大量成語,是漢語的一大特色,它起到了深化表達能力,便於溝通傳播有關知識,節省文字,並使語言更生動形象的作用。
現代漢語中的成語,絕大部分是從古代漢語中繼承過來的。每一個成語都有其來源和出處:一是古書古文中的詞語,後來被廣泛使用而成,如誨人不倦、威武不屈、約定俗成等;二是有紀念意義的曆史事件,如草木皆兵、一鼓作氣等;三是寓言或民間傳說,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四是人們口頭流傳的俗話,如郎才女貌、不三不四、虛情假意等。還有一些成語來源於宗教或外來語,如立地成佛、回頭是岸等。漢語中的成語數量之多和含義之深刻,為其他語種所不及。
成語以四字一組為最多,如“歡天喜地”“有聲有色”等,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的原因。但也有少量不足四字或多於四字的,如“莫須有”“閉門羹” “五十步笑百步”“醉翁之意不在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成語的組成方式也有多種,如主謂、動賓、並列、偏正等。主謂式的成語有杞人憂天、胸有成竹等;動賓式成語有好為人師、莫名其妙等;並列式成語有千山萬水、畫蛇添足等;偏正式成語有傾盆大雨、窈窕淑女等。
歇後語
漢語中有一類常用的固定語句,一般分為兩段。說的時候,先說前一段,等聽的人問起,再說後一段,像猜謎語似的。有時索性隻說前一段,後一段留給聽的人去猜想。這種有趣的語句,就是歇後語。歇後語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
據考證,“歇後”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唐朝。《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但是,歇後語作為一種語言形式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例如,《戰國策·楚策四》中有“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的記載,意思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也就是今天流傳的歇後語的雛形。
歇後語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邏輯推理式的,說明部分是從前麵比喻部分推理的結果。例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等;還有一種是諧音的歇後語,在前麵一種類型的基礎上加入了諧音的要素。例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等。
歇後語與成語、諺語相比,更加生活化,口語化,而且具有幽默詼諧的成分,往往隱含著諷刺、誇張、逗趣、比喻等語言技巧。運用歇後語,可以使語言表述得生動有趣,形象真切,耐人尋味,並有言簡意賅的作用。
知識鏈接
“完璧歸趙”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句是:“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完璧歸趙”的意思原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國送回趙國,後來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楹聯
楹聯就是貼在楹柱上的聯句,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聯的上句和下句相對,所以也稱為對聯、對子。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曾在歲除之日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桃符聯語,掛在宮中迎春祈福,這被認為是對聯的初例。由此算來,楹聯已有千餘年的曆史了。
楹聯的形式有許多種,比如,過春節時貼的叫春聯,結婚時貼的叫婚聯,祝壽時貼的叫壽聯,哀悼死者的叫挽聯。在各種楹聯中,以讀書為主題的讀書聯以其書香之氣和深刻意義曆來備受文人墨客和廣大群眾所鍾愛。讀書聯或自勉,或贈友,或感事,或抒懷,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曆史上著名的讀書聯有很多,比如,東林書院門前的一副楹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一代大儒顧炎武寫下的,旨在倡導天下文人心係國家安危,以天下為己任。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也有一副名聯:“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被後世譽為勵誌勸學的名篇。此外,還有一些關於閑情雅趣的對聯也很著名,比如《紅樓夢》中的“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菜根譚》中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等。
楹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一般由兩個工整的對偶句構成。楹聯的基本特征是字數相等,對仗工整,合乎格律,鏗鏘有韻。請看湄洲媽祖祖廟的楹聯:“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在詞性方麵,聯中“四海”對“五洲”,“恩波”對“香火”,“莆海”對“湄洲”,都是名詞相對。“頌”對“祖”是動詞相對,其中“祖”是意動用法。在語句結構上,上聯“四海恩波”與“頌莆海”是主謂結構,且“四海”與“恩波”是偏正結構,“頌”與“莆海”是動賓結構。上下兩句對仗十分工整,又符合韻律。
楹聯看似短小、簡單,實際上蘊藏的學問卻十分廣博,稱得上是聯海無涯,博大精深;並且,楹聯曆來與書法藝術相結合,可以讓人們在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詩情哲理,是人文藝術最完美的體現。
知識鏈接
與楹聯緊密相關的是橫批。橫批是指掛貼於一副楹聯上頭的橫幅,一般僅用於少數有此必要的楹聯。可以說,橫批是楹聯的題目,也是楹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楹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相聲
在中國,很少有人不知道相聲、不喜歡相聲的。相聲是笑的藝術,是曲藝中最具喜劇特征和幽默品格的一種。一段好的相聲,能不斷讓人開懷大笑,給生活增添極大的樂趣,因而它成為中國現代曲藝中傳播最廣、受眾最多、影響最大、最受歡迎的曲種。
相聲是用北京語音演說的全國性曲種,起源於北京,廣泛流行於全國各地。相聲曆史悠久,其藝術淵源可追溯到周秦時代的俳優、六朝及唐代的參軍戲。當時二人對逗引人發笑,可視為古代的相聲。明代以後稱為“象聲”的“隔壁戲”和說笑話也非常普遍。現代相聲形成於清代乾隆時期,最初在京、津等地流行,民國年間流傳至南方。
相聲的表演形式有三種。早期主要是一人說演的“單口相聲”,內容多為小笑話或幽默故事;後來出現了兩人合作的“對口相聲”,二人分別稱作“逗哏”和“捧哏”,通過對話製造笑料,此種形式最為常見和普遍;另有三人或多人表演的“群口相聲”,一人“逗”,多人“捧”。表演內容以表現諷刺與幽默見長,但也有歌頌性和知識性的節目。
相聲的藝術手段有“說、學、逗、唱”四要素。“說”是主要手段和表演基礎,包括說故事、笑話、正反話、俏皮話、說字義、猜燈謎、說酒令、繞口令等;“學”是模仿,學人言鳥語、市聲叫賣、方言鄉音;“逗”是逗哏,抓哏取笑、風趣逗樂、插科打諢,構成其喜劇風格;“唱”是學唱,唱戲曲小調、電影插曲、流行歌曲等。相聲的特殊藝術手段是組織“包袱”,即經過反複鋪墊後,突然展現出來的笑料,讓人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常用的“包袱”手段有誤會巧合、諧音雙關、荒誕誇張、歪批曲解等。
雜技
雜技,從字麵上講,就是各種技藝、技巧。從藝術門類上講,雜技是人體進行各種超凡技藝的表演藝術,也可以說是人體的特技。“雜技”這個詞,最早見於《漢出·武帝紀》的注:“兩兩相角力,角技藝,射禦,故名角抵,蓋雜技樂也。”也有的書上稱“雜伎”。從漢代到宋代一千多年的時間裏,人們把雜技叫“百戲”,而元明清時代,又常稱為“把戲”。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才正式用“雜技”為之命名。
雜技在中國是曆史最悠久的表演藝術之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萌芽。它起源於人們在勞動、狩獵和打仗中的一些動作,加以技巧和藝術化後,在休息和娛樂時表演。比如古代的“角抵”,是早期雜技最普遍的一種。據考證,它是從古代戰爭中演化而來的。當年黃帝與蚩尤兩個部落發生戰爭,據說蚩尤的兵將頭上長角,十分凶猛,但最後仍被黃帝打敗。人們就模仿戰鬥場麵,頭戴牛角,相互頂抵,較量力氣,稱為“角抵戲”。後來,這種技藝又發展成以顯示力量為主的各種“力技”,如舉重、角鬥、拉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