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跋 教育公平,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1 / 1)

這些年來,我很害怕接電話,尤其是記者們的電話。如果哪天我電話不斷,哪天我國肯定有一件重大教育新聞,而這十之八九都不是什麼好的消息。

我不想聽到這些消息,更不想一再評點這些“教育新聞”——

鄉村孩子又失學,原因又是學校被強拆;

幼兒園校車又出事故,傷亡慘重,原因又是車輛不合格、嚴重超載;

幼兒園又出虐童案,教育部門又澄清這是不合格幼兒園,當事人又沒有教師資格證;

打工子弟又在城市入不了學,父母為讓其入學偽造證件被抓;

網上又傳出某弟熟練地燒烤、賣魚的“萌照”,沒有人想到他們本該在校園;

某城市學區房房價又大漲,擇校費直線飆升,家長算賬教育開支翻幾番;

孩子因成績差又被老師體罰,學校又在第一時間宣布開除教師;

某地又有學生自殺,原因隻是一次作業沒完成、一次考試沒考好;

某地民辦教師又罷課爭取和公辦教師平等的權利,網上又為此陷入混戰;

某大學又傳出學術腐敗案,學校又是百般掩蓋,不啟動調查;

大學畢業生求職又遭遇歧視,教育部門又發通知要求推進就業公平;

……

教育的問題隻是換了時間、換了地點、換了當事人,卻沒有改變性質,於是,10年前談論過的教育觀念,因問題而重生,速朽的評論變得生命力頑強。

此乃中國教育之不幸,也是受教育者之不幸。

在這些問題中,教育公平的話題又占了絕大部分,這足以表明,在今日的中國,教育公平問題何其緊迫。

每一個人都不是公平的旁觀者。

也許你可以無視打工子弟在城市無法求學,因為那不是你的孩子。你甚至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你多幸運,不像他們上學都困難。

也許你反對隨遷子女在大城市高考,因為那會侵占你的孩子的高考利益。你甚至會大罵他們滾回老家去,教育孩子不要與他們為友。

也許你也讚成把不聽話、有疾病的孩子趕出教室,因為這會影響你自己的孩子學習。你甚至會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冷嘲熱諷:生了這樣的孩子也該有自知之明,為何要送他讀書?

也許你反對招聘透明、就業信息公開,因為你有別人羨慕的社會地位、人脈關係,可以輕鬆為孩子搞定最好的工作……

可是,當有一天,你的兒子或者孫子也成為異鄉的打工仔,你的孫子或者曾孫子不幸有身體殘疾或智力障礙,你手中的權勢一夜之間不見了,那些曾被你漠視的孩子的命運,就是你孫輩們的命運。

在一個沒有公平保障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不公平的受害者。這是不用多講的道理,但隻有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會悔悟。這或是人性的弱點。

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為今天處於弱勢的孩子爭取最基本的入學權、學習權、升學權,就是在為我們的明天爭取權利。他們也許生在不同的家庭,可是,卻有權擁有同樣的教育——進入同樣的學校,接受公平的教育,擁有平等的升學競爭機會。在給每個孩子公平的教育的同時,我們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懂得公平與正義,而不是把等級與冷漠代代相傳。

實現教育公平,我們期待政府加大投入、推進改革,但公平最基本的動力則來自每個公民。珍惜自己的權利,尊重、努力捍衛他人的權利,教育的公平就會在點滴之中進步。

教育公平在路上,在我們每個人的良知之中。

熊丙奇

於2013年9月10日教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