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淨化空氣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能夠對各種有害氣體有效吸收積累,且能減塵殺菌。因此在城市和工礦區大力植樹、造林綠化,可以起到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1hm2的闊葉林在生長季節一天可以消耗1000kg二氧化碳,放出730kg氧氣。樹木能大量減少空氣中的灰塵和粉塵。樹木吸滯和過濾灰塵的作用表現在兩方麵:一方麵由於樹林林冠茂密,具有強大的減低風速的作用,隨著風速的減低,氣流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另一方麵由於有些樹木葉片表麵粗糙不平,多絨毛,分泌黏性油脂或汁液,能黏附空氣中大量微塵及飄塵。吸塵的樹木經過雨水衝洗後,又能恢複其滯塵作用。很多樹木可吸收有害氣體,如1hm2的柳杉每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720kg。上海地區1975年對一些常見的綠化植物進行了吸硫量測定,發現臭椿、夾竹桃不僅抗二氧化硫能力強,並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強。臭椿在二氧化硫的汙染情況下,葉中含硫量可達正常含硫量的29.8倍,夾竹桃可達8倍。
2.調節氣候
樹木具有遮陰、降溫和增加空氣濕度的作用,因此,城市綠地有城市之“肺”、天然“空調機”和“空氣清潔器”之稱。由於樹木強大的蒸騰作用,樹木根部吸進水分的99.8%都要蒸發掉,隻留下0.2%用於光合作用,所以森林中水汽增多,空氣濕潤,空氣濕度比城市高38%,公園的濕度也比城市中其他地方高27%。蒸騰和光合作用大大減低了太陽輻射向熱能的轉化,從而降低了空氣溫度。在炎熱的夏季,城市裸露地表溫度極高,遠遠超過它的氣溫,空曠的廣場在1.5m高度的最高氣溫為31℃時,地麵的最高地溫可達43℃,而綠地地溫要比空曠廣場低得多。
樹木防風的效果也很顯著。綠地不但能降低風速,而且有提高防風效果之作用,減低風速達70%~80%,且靜風時間長於非綠化區。
3.減弱噪聲
聲波通過樹木時,枝葉擺動,使聲波減弱並逐漸消失;樹葉表麵的氣孔和粗糙的毛,就像室內的多孔纖維吸音板一樣,能把噪聲吸收掉。茂密的樹木能有效吸收和隔擋噪聲。據測定40m寬的林帶可以降低噪聲10~15dB;公園中成片的樹林可降低噪聲26~43dB;綠化的街道比不綠化的街道可降低噪聲8~10dB。
4.殺死細菌
植物可以減少空氣中的細菌數量,一方麵是由於綠化地區空氣中的灰塵減少,從而減少了細菌量;另一方麵樹木本身能產生揮發性油,有殺菌作用。如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min內殺死傷寒、副傷寒的病原和痢疾杆菌。1hm2的圓柏林每天就能分泌出30kg殺菌素,可以殺死白喉、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菌。殺菌類樹木以常綠針葉樹及其他能產生揮發芳香性物質的樹種為主,如鬆、柏、杉、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