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對於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研究,走著兩條不同的路徑,或者是道德哲學,或者是政治哲學。道德哲學的研究,指向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人,偏執於對人性善的設準和依賴,一定程度上與傳統理論合脈;政治哲學的研究,指向人的社會政治生活,著力於政治活動中的規則功能,在某種層麵上與現代法理政治接軌。然而,從人類政治活動的效用來看,政治活動以其組織化特質,有著將個人整合於公共生活的客觀情勢。一方麵要求形成起於社會公共生活中確認和保護個人權益的規範,另一方麵又要求個人確立起認同社會公共生活規範的自覺性。在前者,法理政治成就最大,在後者,倫理政治關注最深,但兩者缺失互見。因而,將先秦儒家思想研究成果置於“現代性”語境中,對原始儒家思想的兩個理論維度(倫理與政治)作統合觀,並非不是一種有益的嚐試。
這樣一種純學術性研究,遠非個人的功力所能逮及。在諸多的研究文獻資料中,最受啟發、引用最多的當推任劍濤、高兆明兩位先生著作中的觀點。訪學期間,人民大學哲學係的焦國成老師對本書的整體構思給予了悉心指導。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懷化學院人文係的領導和同事提供了使我排除俗務幹擾的時間和精力上的保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妻子和女兒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研究工作。在本書撰寫的同時,其中一些內容以學術論文的形式,散見於《雲南社會科學》、《求索》、《齊魯學刊》、《廣東社會科學》等刊物。
本書是2005年湖南省社科規劃辦立項課題研究成果之一。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對湖南人民出版社以及關心、支持和幫助過我的研究工作的人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7年2月25日晨曦於懷化學院金海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