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初顯身手1(1 / 3)

河南省東部的項城縣,是一個交通閉塞的小縣。全縣東西寬七十裏,南北長一百一十裏,地勢低窪,東南尤甚。淮河的支流——潁水,從縣境蜿蜒流過,雨季常常泛濫成災,向有“澤國”之稱。這裏土地貧瘠,人多地少,物產不豐,經濟文化十分落後。

項城縣有九千多頃土地,但絕大部分為少數富家大族霸占。廣大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地租一般為收成的一半,有的甚至高達八成。農民終年辛勞,仍饑寒交迫,苦不堪言。為了生存,農民們常在夏秋收獲時節,自發地聯合起來,搶收地主的莊稼。豪紳地主為了“護青苗”,也組織起“保田會”。因此,境內經常發生械鬥,釀成血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獷悍之習”“鬥狠之風”。

就在項城縣城東北四十餘裏的地方,有一個宏大的堡寨,人稱“袁家寨”。它占地數十畝,寨中東、中、西並列三座三重四合院。全厚牆圍護,壕溝環繞,寨前架吊橋,寨門上及四角修有炮樓,並有鄉勇把守。這裏生活著一個官僚地主家庭。1859年9月16日(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本書主人公袁世凱就出生在這個封閉堅厚的堡寨之中。

袁世凱出生時期的袁家,占有土地四、五十頃。還開著典當鋪,發放高利貸。一家三十餘口,幾世同堂,衣足食豐,三世簪纓,作威作福。

在洪憲時,一些禦用文人曾向袁世凱上書,考證袁家遠祖是三國時代袁術,近祖是明將袁崇煥,並請求袁世凱每年祭祀他們。袁術四世三公,袁崇煥位極人臣,二人皆是彪炳史冊的人物,對於袁世凱來說,倒是件光耀門楣的事情。可袁世凱認為袁術是“篡漢國賊”,袁崇煥又是“亂明奸雄”,口碑不好,不願答應。

袁世凱有史可查的祖先,可追溯到他的曾祖父那一輩。

袁世凱袁世凱的曾祖父袁耀東,是個庠生,但不到四十歲就死了。據說是讀書太用功累死的。曾祖母郭氏卻比丈夫長壽得多,活到九十多歲。郭氏生有四子,長子袁樹三是廩貢生,三子袁風三是庠生,四子袁重三,是個生員。官位最顯赫的要數次子袁甲三(1806年—1863年),他是日後袁氏家族興盛的奠基人。

袁世凱的叔伯爺爺袁甲三,憑著剿殺撚軍的赫赫戰功,成為河南、江蘇、安徽三省的軍務督辦,皇帝曾多次傳旨嘉獎,在地方和朝廷,都備受推崇,顯赫一時。雖然袁世凱出生還不到五年,這位老爺就撒手而去,但他對袁世凱日後的飛黃騰達,在家族門第、財力、權勢、官場故舊等各方麵奠定了雄厚的基矗

袁世凱的家族給他提供了另外一個機遇,對他日後的命運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慶,軍人出身,靠辦團練起家,追隨袁甲三屠殺撚軍多年,因足智多謀,屢建戰功,而深得河南團練毛昶和巡撫張之萬的賞識。遺憾的是,其夫人牛氏久婚不孕,好不容易生了一個兒子,不到滿月便夭折了。一日,牛氏正奶水腫脹難受時,恰好見到因缺少奶水、嗷嗷待哺的世凱,便搶過來解開衣服,讓他吃了一個飽。從此,這個缺奶的孩子一見牛氏,便撲向懷中,依戀不去。正由於失子痛心的牛氏不禁心動:“這孩子既然與我有緣,不如讓我來養吧”。從此,袁世凱有了新的爹娘,黃瘦的小臉也逐漸胖起來。從這個時候開始,袁世凱好像就確立了生活和為人的準則,這個準則幾乎伴隨了他一生——隻要有奶便是娘。

1866年(同治五年),撚軍勢力北移,河南一帶兵事稍息。戎馬半生的袁保慶,奉旨以知府赴任山東濟南補用。年屆四十的袁保慶仍無子嗣,袁父便將世凱正式過繼給袁保慶。

袁世凱時年七歲,隨嗣父赴任濟南、南京等地,領略了大城市的繁華,也熟悉了官場上的事故人情,大大開拓了自己的眼界。

袁保慶非常重視袁世凱的教育,在濟南時請了名舉人王誌清做他的啟蒙老師,在南京時請的家塾先生也是個文武雙全的舉人。袁世凱自幼聰明,但讀書不用功,而偏好拳腳,塾師也樂得因材施教,做個順水人情,就每天教他習武。袁保慶將自己幾十年的帶兵心得、官場經驗編為一書,名之為《自繰瑣言》,有空閑時,便以此書為課本,向袁世凱傳授自己的人生體驗。總之,少年時期的袁世凱,作為官宦世家子弟,受過良好的教育,同時封建大家庭和官場生活的耳濡目染更給了他一種實際的人生教育,使之逐漸曆練出一身圓熟的事故人情。

1873年7月,袁保慶因患霍亂,在南京去世,十四歲的袁世凱隨嗣母牛氏扶柩還鄉。次年,在西北左宗棠處幫辦軍務的另一位堂叔袁保恒回鄉省親,認為這個侄子是個可造之才,應該出去見見世麵,所以在返回西北時將袁世凱帶在身邊,加意培養。以後幾年中,袁保恒調任北京、河南時,袁世凱都隨行在他身邊。盡管袁世凱自小就不喜歡八股製藝的學問,但在堂叔的嚴格督責下,還是把四書五經讀得很熟,對作八股文章則還是不得其門,缺乏靈氣。

袁保恒兩代進士,也希望侄兒走這條光宗耀祖的仕進之路,所以在京任職期間,遍聘名師,期望袁世凱讀書上進。請舉人謝廷萱教其作文,舉人周文溥教其作詩,進士張星炳教其寫字。但世凱的另一堂叔袁保齡(當時在京任內閣中書)則看出他在學問上“資分並不高,而浮動非常”。俗話說,從小看到老。的確,盡管出身於世代耕讀的名門顯宦之家,自幼便一直受到名師的調教,袁世凱的資質卻不在於學問,而在於事功。袁保恒在京任刑部侍郎時,工作繁忙,常教袁世凱在讀書之餘幫辦公務。袁世凱當年隨嗣父學得的官場經驗由此派上了用常

他辦事幹練,頗得兩位堂叔的歡心,誇獎他“辦事機敏”,是“中上美材”。所以袁保恒在奉調河南幫辦賑災事務時,就有意帶他同行,“有密要事案,均令往查,並參佐一切”,多方培養、曆練他的從政才幹。

1878年8月,袁保恒因感染時疫,病逝於開封任上。袁世凱失去庇蔭,返回了項城老家。袁世凱曾於1876年返回河南鄉試不第,在鄉完婚,娶妻於氏。此年返鄉,適逢四世同堂的袁氏家族分家,家產按袁世凱父輩的人數分割為十二股,袁世凱作為惟一的嗣子,獲得了袁保慶名下的豐厚家產,從此自立門戶,成為一家之主。此時的袁世凱雖年僅十九,但足跡已遍布江南塞北、通都大邑,見識之廣,在當地可以說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已不可能安於現狀,過安安靜靜的鄉紳生活了。袁家在陳州有一所大宅,袁世凱不願過鄉居的乏味生活,舉家遷居於此。是年,他的長子袁克定出生。

起初,袁世凱不想辜負父輩對他的期望,仍打算走科舉入仕的道路,所以在家讀書,準備再考。由於此時他已自立家門,不再有長輩們的管束,所以著實放縱了自己一陣子。“居家多暇,嗜酒好騎馬,日飲數鬥,馳騁郊原,又喜為人捉刀”,一副倜儻不羈的世家公子模樣。袁氏為當地高門,袁世凱又是見過大世麵的富家公子,而且“性任俠,喜為人鳴不平。慷慨好施與,以善為樂,寒士多依為生,士紳推戴,負一郡望”,故而很自然地在身邊聚集起一批文人學子。為此,袁世凱辦起了“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兩個文社,袁“主其事,捐資供給食用。”袁還與陳州知府吳重熹約為“詩酒友”,過了一段詩酒留連的悠閑日子。1879年,袁世凱的姑丈張向宸辦理河南賑捐,委托他“分辦陳州捐務”,袁世凱辦得非常出色,“集款獨巨”。為此,張將袁保恒生前的捐款,為他捐了一個從七品的“中書科中書”的虛銜以資獎勵。當年秋天的鄉試,躊躇滿誌的袁世凱再入闈場,卻不料再次落榜。

袁世凱自幼受教於名師,見多識廣,人情練達遠過於本地士子,他對此也很自負。然而此次秋闈,他主持的文社中有兩人中舉,他自己卻又名落孫山,感到十分丟臉。於是“傾篋舉所作詩文付之一炬,曰:‘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頗有漢代班超投筆從戎的氣概。袁世凱決意北上京都,以自己的官場經驗和父輩們的人際關係謀取前程。可他居鄉二年,不事生產,坐吃山空,家產揮霍李鴻章了大半。為籌措進京活動的川資,不得不向親友借錢。到京後遍訪父輩們的門生故舊,試圖謀個一官半職,結果官沒謀到,錢卻花光了,還是靠了故交徐世昌的資助,袁世凱才有了回鄉的路費。這一段經曆使他看到了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也使他的頭腦冷靜、現實起來。後來在得到一封寫給李鴻章的薦書時,他經過一番權衡,感到自己無位無名無財,在李鴻章人才濟濟的幕府中很難出頭,便斷然放棄了這個機會,決心棄文從武,投奔嗣父的好友,督辦山東海防的吳長慶。

吳長慶(1834—1884),字筱軒,安徽廬江人。其父吳廷香有文名,是當地的紳士,受命辦理廬江團練,1854年太平軍攻破廬江時戰死。廬江被圍困時,吳廷香派遣吳長慶到宿州向身兼督辦安徽團練大臣的清軍統帥袁甲三求救,當時袁保恒、袁保慶俱在軍中效力,袁甲三對是否援救廬江猶豫不決,問計於子侄。袁保慶力主增援,袁保恒則堅持不能分兵,二人爭執不下,致使耽延時日,廬州城破,吳廷香死節。吳長慶憤而與袁保恒斷交,與袁保慶則“訂兄弟之好”。後來袁保慶為官南京時,駐紮在浦口的吳長慶與他時相過從,感情非常好。袁保慶患霍亂突然病逝,吳渡江視殮,撫柩痛哭,幫助料理喪事。由於吳與袁保慶的特殊情誼,吳定能對其摯友的惟一嗣子另眼相看,格外照顧,這是袁世凱算計之中的。且此時的吳長慶已是官居一品,是主持淮係的大將,深受李鴻章的信任和倚重。吳長慶還以禮敬士大夫聞名天下,其幕府中多一時名士,被目為儒將。以這位父執作靠山,仕途的順利發達可以預期。這確實是袁世凱的最佳選擇。

1882年6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當時袁世凱正在吳長慶的慶軍營中,慶軍被派往朝鮮平定叛亂,袁世凱也隨軍前往。朝鮮之行是袁世凱一生軍事政治生涯的起點,在朝鮮袁世凱初步展示了他的政治才華。

當時朝鮮京城的5000名士兵,因為很久沒發軍餉,一再向朝廷請求發放欠餉未果,此時朝鮮皇帝的生父大院君李昰應借機煽動,於是士兵發動叛亂,軍民附和者很多。這就是壬午兵變。7月初,亂兵闖入宮中要殺當政的閔妃,閔妃易裝而逃。亂兵轉而縱火焚燒日本使館,日本公使逃到仁川。

李昰應借亂軍趕走閔妃後,重掌政權。朝鮮的專使金允植向清廷求援,當時正逢李鴻章母喪丁憂,由淮軍大將張樹聲署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總理衙門召張樹聲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商議,決定派吳長慶率部到朝鮮平亂。

9月19日,吳長慶奉命到天津接受任務,回到軍營中立刻和幕僚張謇等人為大軍出發做準備。當時正值鄉試,大部分幕僚都回鄉迎考。張謇因為屢試落第,不想再考,就沒有回鄉參加考試,吳長慶希望袁世凱參加科舉,回鄉備考,但袁世凱早已焚書發誓再不進考常他倒是對前往朝鮮很有熱情,卻不好將這種有違當時正統思想的想法告訴這位盟叔。

知徒莫如師,倒是吳長慶的幕僚,教過袁世凱詩文的張謇見袁世凱對於讀書寫文章不上心,但是辦事卻頗為老練,就在一旁向吳長慶建議:“慰亭(袁世凱)倉促應考,把握不大,卻是辦事的好手,不如讓他幫我辦辦出發朝鮮的雜務,以資曆練”。吳長慶同意了。

張謇當即派袁世凱去采購各種行軍應用的物品。大軍開拔在即,張謇給了袁6天期限。袁世凱正要一展才幹,風風火火地忙了3天,就把一應軍需物品采買齊備,吳長慶見這個世侄果然有些辦事能力,也很高興。

臨行前,張謇等又向吳長慶推薦袁世凱到前敵營務處,負責軍需供應和勘探行軍路線,吳長慶欣然應允。

袁世凱時年23歲,他已經感覺到朝鮮之行對自己的重要,在他臨行前寫給其兄的信中可以窺見一斑:“弟限於資格,中原難期大用。抵高麗,能握兵權……既建功業,不愁朝王李熙之不我用”。可見當時還委身下僚的袁世凱確實野心勃勃,他雖然還隻是一名下級軍官,但是從他對入朝軍事行動的分析、預測,已經顯露出他非同一般的雄謀大略。

在這封家書中,袁世凱已經計劃好了入朝首先要做的兩件事:首先是“整軍經武”,不讓“小邦所輕視”;其次“削平內亂,恢複朝政,執大院君而囚之”。

他還極自信地寫道:“李熙,庸主耳,無能為,奪其政權歸我掌握,猶反手也”。就是統率大軍的吳長慶都不敢這樣想。

既然胸懷大誌,袁世凱果然表現出非同於一般紈絝子弟的吃苦耐勞。

出征前,袁世凱奉吳長慶之令到天津拜見張樹聲,與其協商調軍及糧草運輸之事,返回煙台後又和丁汝昌一起先行奔赴朝鮮,在沿海一帶乘坐舢板勘察地形,落潮的時候,小舢板擱淺在淺灘上,兩人赤著腳踩著沙石上岸。沙石粗礪,兩人的腿上皮開肉綻,鮮血淋漓。丁汝昌見袁世凱一介紈絝子弟,居然能熬得了這樣的苦,感歎道:“紈絝少年,亦能若是耶!”

8月23日,運載慶營的運兵船,從山東登州港啟錨,揚帆向對岸的朝鮮駛去。

兩天後,船隊抵達朝鮮。吳長慶命令一營士兵充當先鋒隊搶灘頭登陸。但是該營官兵未戰先怯。營官稱士兵大多暈船,請求先休息一晚探明虛實再戰。

吳長慶在清軍中素有猛將之稱,聞言火冒三丈,立刻將這個營官訓斥一頓,袁世凱正好站在旁邊,他一看這正是自己出頭的好機會,立刻主動請戰,吳長慶馬上命令袁世凱取代那個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