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是指利用別人之手或第三者之力來戰勝對手,既保存了自己的實力,又坐享其成的一種手段。在這裏,“殺人”既是廣義的,也是狹義的。借刀殺人者,不需要自己出馬,不需要消耗自己的實力,更不會承擔“殺人凶手”的罪名,真是絕頂聰明啊!不過,此計頗為毒辣,屬於“陰謀”,而非“陽謀”。
“借刀殺人”之計的關鍵是一個“借”字,例如,可以“借用”別人已經架好的梯子,順勢上樓去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本計的核心要點是:不用自己親自動手,而是借別人之手除掉自己的對手,引誘別人去殺人。這樣,既省時省力,又可以轉移視線,落得個兩手幹淨。
在中國曆史上,“借刀殺人”的例子真是數不勝數。在這一點上,袁世凱可以說是運用自如,他經常運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打擊自己當前最主要的對手,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所謂“殺人不見血,見血非英雄”,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1.借革命力量“逼宮”
幾千年前,大史學家司馬遷曾在《史記》裏談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千百年來,多少人為了爭奪大好江山,使盡各種手段,爭破了頭。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就曾運用“借刀殺人”的計謀,利用南方的革命力量,向清廷步步進逼,最終迫使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勝利。第二天,清政府就命令陸軍大臣蔭昌率領北洋軍日夜兼程地南下鎮壓革命軍。可是北洋軍都是由袁世凱一手編練的,蔭昌作為一個“外來人”,指揮不靈,所以進展非常緩慢。這時,各國駐華使節也再三催促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凱,以穩定中國的局勢,保護他們在華的利益。
在內外一片“非袁莫屬”的叫嚷聲中,攝政王載灃不得不授予袁世凱“湖廣總督”之職,督辦“剿撫”事宜,負責指揮湖北全省的軍隊。袁世凱非常狡詐,他一心想的是奪取清朝的天下,哪裏會看上這個小小的“湖廣總督”一職,便借口“足疾未愈,難肩重任”,拒不出山。
當時國內的形勢日新月異,南方各省相繼宣告“獨立”,這就給袁世凱提供了大好機會,他便立即預備好了一整套的“逼宮連環戲”,準備“粉墨登潮。
這時,河南彰德洹上村的養壽園,頓時成了中國的“政治中心”,各路要人川流不息地從那裏進進出出。當時,北洋大將馮國璋也專程趕到彰德晉見老上司,向他請教對策。袁世凱給了他一個“錦囊妙計”——“慢慢走,等等看”,就是先看看形勢的發展再行動。10月20日,攝政王載灃派徐世昌到彰德去探聽袁世凱出山的“價碼”,老袁也不客氣,一口氣就開出了6個條件,最重要的就是組織責任內閣、授予他指揮水陸各軍、確定軍隊編製的全權。攝政王載灃知道後,立刻就癱軟在椅子上,半天沒說出話來。
在內外壓力下,載灃被迫步步退讓,於10月27日發出“上諭”,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製湖北前線的水、陸各軍。這回袁世凱總算“滿意”了,才從彰德趕到信陽,指令親信馮國璋加速進攻武漢。11月1日,北洋軍攻下漢口,革命軍被迫退守漢陽。同一天,“皇族內閣”辭職,清廷改任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籌組“責任內閣”。沒多久攝政王載灃也被迫辭職,退居藩郟這麼一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就全部落到了袁世凱的手中,他邁出了“逼宮”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袁世凱又采用“文”的一手,積極拉攏湖北都督黎元洪,提議雙方實現停戰,“和平了結”。11月27日,北洋軍又攻陷漢陽,威脅武昌。在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的調停下,南北雙方同意進行“和談”。
從12月18日起,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紹儀在上海舉行了5次會談,表麵上雙方主要是爭論中國應該實行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實際上,袁世凱隻是一心想竊取政權,並不堅持君主製度。所以,12月27日當他接到唐紹儀關於“不承認共和,即無法開議”的電報時,頓時喜出望外,當天就要求清廷召集宗室王公,立即對“國體問題”表態。在禦前會議上,隆裕太後被迫同意由“國民會議”討論“國體問題”。至此,袁世凱邁出了“逼宮”的第二步。
1911年底,南方各省代表決定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並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麵對國內外反動勢力的重重壓迫,孫中山被迫於1912年1月15日致電伍廷芳,要他轉告袁世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南京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
眼見“大總統”的寶座馬上就可以搶到手,袁世凱真是急不可耐,便回過頭來,正式向清廷“逼宮”。1月16日,袁世凱率領全體閣員上奏,要求隆裕皇太後和皇上召集皇族秘密會議,統籌全局,速定方針。可是在禦前會議上,隻有奕劻和溥倫等少數人讚成共和,良弼、鐵良、載灃等多數人堅決反對,雙方爭吵不休。隆裕太後本是個婦道人家,沒經過大世麵,到這個節骨眼,更沒主意了,隻好抱著小皇帝溥儀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哭泣。
袁世凱知道後,派人進一步威嚇說:革命黨的勢力非常大,如果長期拖延不決,他們很快就會打進北京,那時皇室將指日可滅;如不趕快讚成共和,這些優待皇室的條件也就沒有了。可是許多少壯派貴族卻不服氣,當麵指責袁世凱甘當王莽、曹操,“欺負孤兒(指宣統皇帝)、寡婦(指隆裕太後)”。
雖然袁世凱使用了各種手段,耍完了“十八般兵器”,但是清廷就是不肯下詔“退位”。最後為了擺脫窘境,袁世凱苦思焦慮,決定使出“殺手鐧”——北洋軍,加快了“逼宮”的步伐。在他的授意下,1912年1月26日,由段祺瑞領銜的47名清軍將領聯名致電清廷及各位王公大臣,請求朝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同一天,“宗社黨”的骨幹分子良弼在回家途中被革命黨人炸死,更使一班王公貴族魂飛魄散。
次日,隆裕太後再次召集“禦前會議”,王公親貴到場的寥寥可數,隻有袁世凱的代表——趙秉鈞如期而至。隆裕哭著哀求道:“趙秉鈞嗬,良弼被炸了,說不定明天又有誰被炸了。你快點去對袁世凱說,一切事都好商量,保全我母子的性命要緊”。趙秉鈞這下可得意了,頭一歪揚長而去了,連個頭也不磕了,弄得隆裕目瞪口呆。1月30日清廷正式決定“遜位”,以換榷優待條件》。
經過南北雙方的多次磋商,於2月9日確定了《優待條件》8項,主要內容是:清帝退位後,尊號不變;民國政府每年撥給清帝費用400萬元;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負責保護等等。2月12日,隆裕太後終於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袁世凱的“逼宮”順利完成。當天晚上,袁世凱來到外交部大樓,開始剪辮子,一邊剪,一邊得意地狂笑。是啊!袁世凱費盡心機,“臨時大總統”馬上就要到手了,他怎麼能不高興呢?
隨後孫中山遵照約定,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15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後,雖然革命勢力和清廷都是袁世凱的對手,但在他的日程表上,清廷是他眼前的“敵人”,而革命力量隻是將來的“敵人”。所以,他巧妙地施展“借刀殺人”的計謀,與革命黨人議和,故意“養”敵以自重,並“借”革命勢力來脅迫清廷,先是奪取了清王朝的軍政大權,最終迫使宣統皇帝退位,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
2.“假”馮國璋之手,暗殺陳其美
1916年夏,革命黨人陳其美在上海 被刺,這是民國初年繼宋教仁被刺之後又一起革命黨人被暗殺的事件。這起暗殺案可以說是袁世凱的“傑作”,他巧妙地“借”馮國璋之手,除掉了自己的死敵——陳其美。
陳其美(1877—1916),字英士,早年做過當鋪學徒。後來他前往日本,進入警監學校,並加入同盟會,成為革命骨幹。1908年陳其美回到國內,先後在上海、浙江、北京、天津等地聯絡會黨,是“同盟會中部總會”的領導人之一。1911年,陳其美聯絡上海商團,在上海發動起義。上海光複後,他出任滬軍都督。“二次革命”時,陳其美擔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進攻上海製造局,沒有成功。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的北洋勢力乘機向南方拓展,公然下令通緝孫中山、黃興、陳其美、朱執信、李烈鈞等數十位革命誌士,並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國民黨人遭受重重迫害。1913年8月孫中山抵達日本,檢討“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認為並非是由於袁世凱強大,而是因為國民黨內部渙散,不聽領袖指揮所致。所以,他在日本發起、組織中華革命黨,陳其美率先加入,並擔任總務部長。
“籌安會”成立後,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暴露無遺,孫中山命令中華革命黨的同誌潛伏各地,暗中布置反袁起義。1915年10月,奉孫中山之命,陳其美秘密潛回國內。當時,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是袁世凱的死黨,他統率精兵數萬扼守長江口,同時控製海軍,成為老袁的東南屏障。陳其美等人商議,認為如果不除去鄭汝成,革命黨人在上海就很難開展反袁活動。11月10日,駐滬日本總領事館開會慶祝日本天皇登基,鄭汝成前往祝賀。於是陳其美暗中布置敢死隊員10餘人,在半路上一舉刺殺了鄭汝成。袁世凱聞訊後大為震驚,但“木已成舟”,也隻好命楊善德繼任上海鎮守使。
隨後,陳其美又一手策劃了“肇和艦”起義。12月5日下午4時,楊虎率革命同誌30餘人乘小汽艇襲勸肇和艦”,艦長陳可鈞等人在艦上響應,很快就占領了“肇和艦”,並立即向陸上展開攻擊。可是,另一支由孫祥夫率領的革命隊伍,卻因為沒有照會而被公共租界巡捕所阻,無法按計劃占領“應瑞”及“通濟”兩艦。由於北洋軍的炮火異常猛烈,革命軍傷亡眾多,起義最後功敗垂成。
蔡鍔在雲南發動起義後,陳其美又在上海積極活動。因為他在上海有實力基礎,又富於組織能力,其號召力並不下於蔡鍔,袁世凱最擔心的就是陳其美在上海響應,和蔡鍔遙相呼應,袁世凱就將腹背受敵,大勢已去了。所以袁世凱在上海駐紮重兵,不敢他調,防的就是陳其美。為了保住東南地區,袁世凱就必須除掉陳其美。可是怎樣才能鏟除陳其美這個“心頭大患”呢?袁世凱在屋子裏來回踱步,想點子。想啊,想啊,袁世凱真是絞盡腦汁。忽然他的心頭一亮,想起了《三十六計》裏的“借刀殺人”。
原來在袁世凱稱帝前後,南京的馮國璋就與他離心離德,並試圖組建以自己為首的“第三勢力”,與袁世凱分庭抗禮,但他正擔任江蘇將軍,上海也是其勢力範圍,陳其美對他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所以,在對付陳其美的問題上,馮國璋和袁世凱的立場又是一致的。這時袁世凱想到與其自己派人去刺殺陳其美,還不如借用另一個對手——馮國璋的“刀”。這樣既可以除去“眼中之釘”陳其美,還可以把責任都推給馮國璋,讓他去與革命黨人拚殺。
果然,在接到袁世凱的密令後,馮國璋正中下懷,立即召見副官長張宗昌,命他親自出馬,去上海執行這一“秘密使命”。
張宗昌,字效坤,山東掖縣人,家貧失學。因為父親早亡,他從小就淪為市井無賴。18歲時張宗昌奔赴東北,先在撫順挖煤,後至哈爾濱為賭場守衛,隨後到了俄國海參崴,結交了一批綠林朋友。辛亥革命期間,黃興曾派人到東北去招兵。當時張宗昌召集了一兩千人,被委任為管帶,從海道來到上海。這時上海已經光複,陳其美正擔任滬軍都督,就將張宗昌部編為騎兵團,並把他提升為團長。“二次革命”後北洋軍南侵,張宗昌便投靠了江蘇督軍馮國璋。成為他的副官長,兼軍官教導團團長。不過最臭名昭著的是,張宗昌後來成為一方軍閥,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軍隊”“多少姨太太”,當然這是後話了。馮國璋之所以選中他負責執行刺殺任務,正是考慮到他曾在陳其美手下任職,對陳的活動規律比較熟悉。
張宗昌領命後,便攜帶巨款來到上海。可是陳其美在上海也是非常謹慎,一般人是無法找到他的。正當張宗昌一籌莫展之時,無意中碰到了自己的老同鄉兼舊部下程子安。這時程子安正好在為陳其美跑腿辦事,但受人排擠,極不得意。張宗昌覺得有機可乘,就悄悄地勸程子安刺殺陳其美,並說這是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那程子安本就是一個財色之徒,受不了誘惑,就點頭同意了。
1916年5月18日,在上海市薩坡賽路,陳其美突然被人刺殺,年僅40歲。後來證實袁世凱為了刺殺陳其美,曾許給張宗昌70萬大洋的賞金。
十幾天後,袁世凱也病死了。孫中山曾親撰祭文追祭陳其美,雲:
“君總群豪,與賊奮搏。百怪張牙,圖君益渴,七十萬金,頭顱如許,自有史來,莫之或匹。君死之夕,屋欷巷哭。我時撫屍,猶勿瞑目。曾不逾月,賊忽自殂,君倘無知,天胡此怒?含笑九泉,當白茲始。”
當時陳其美既是袁世凱想殺之“人”,也是馮國璋的對手。可是,狡猾的袁世凱自己躲在幕後,卻假馮國璋之手,巧妙地運用張宗昌這把“刀”,很快就幹淨利落地除掉了陳其美,從而穩定了自己在東南地區的統治。
二、聲東擊西
所謂“聲東擊西”,就是在表麵上裝作去攻打東邊,實際上卻是攻打西邊,在軍事上,聲東擊西是指忽東忽西,巧妙地引誘敵軍,給對方製造錯覺,使其疏於防備,然後再趁其不備,出奇製勝,殲滅敵軍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