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袁世凱的人際關係3(2 / 3)

(三)對袁的失望和不滿(1914年10月——1915年8月)

1913年10月,蔡鍔幫助袁世凱鎮壓了國民黨人的二次革命後,辭去滇督,請調入京辦事,先後被袁世凱任命為政治會議議員、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總統府軍事處參議、將軍府將軍、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要職。入京為蔡鍔夙願,早在這年6月,他在《複梁啟超電》中說:“久欲來京與袁總統麵商各要政,並與各方麵人士接洽,惟因滇事重要,未敢即行”。所以他到北京後,安於職守,盡心工作,積極研究軍政要事,向袁世凱提建議,“每日必到統率辦事處陪袁辦公。袁每邀鬆坡及唐在禮共進午餐,關於剿辦白朗的一切計劃情況、有關文電,袁盡交鬆坡處理”。蔡鍔為袁世凱獨裁專製統治的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袁世凱對蔡鍔的才識確實也非常欣賞,但他畢竟非北洋係,所以對他並不十分放心。袁曾對曹汝霖說,蔡鍔“有才幹,但有陰謀”。袁讓蔡擔任了那麼多的職務,待遇十分優厚,但皆虛職空銜,沒有什麼實際權力,特別是讓他這個著名的軍事人才到經界局任職,主持全國土地的丈量工作,更為用非所長。不過,袁世凱確曾想重用蔡,讓蔡對北洋係進行改造,先任其為參謀總長,以取代從不到部的黎元洪,然後調任為陸軍總長,以取代不聽調度的段祺瑞,削弱北洋諸將的權力,確立一支直接效忠於袁氏的袁家軍。這個計劃後因北洋派內部的不一致而作罷。蔡鍔對袁世凱有著一定的感情,認為“主峰(即袁世凱,下同)待鍔禮遇良厚”,對袁感恩戴德,一心一意地為袁辦事。

蔡鍔對袁世凱開始懷疑、產生不滿情緒始於1914年10月。在此之前後,袁世凱對內鎮壓了革命民主勢力,廢除了《臨時約法》,解散了議會,確立起軍閥專製政權,為所欲為。修改大總統選舉法,規定大總統任期10年,連選連任無限製,下任總統的候選人由現任總統提出,袁世凱不僅可做終身總統,袁氏子孫還可做世襲總統。廢除國務院,設立政事堂,改總理名為國務卿,任命其盟兄——前清遺老徐世昌為之。其他如官製、官名等,也大都恢複或接近舊製。此時的中華民國,已僅僅是徒有其名了。對外方麵,袁世凱一味妥協退讓,喪權辱國。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蔡鍔積極向袁建議,借此機會向德國說明,將膠州灣歸還中國,由中國陳兵駐守。袁世凱沒有接受。不久,日本借口對德參戰,準備出兵山東,從德國手中奪取膠州灣。蔡鍔再次向袁建議,中國應該派兵加入青島作戰。袁還是不聽。蔡鍔再也沉默不住了,1914年10月2日,在參政院第十五次常會上,他與梁啟超相配合,對袁外交方針提出嚴厲地質問。他說:日本“趁此時機,借青島問題與德開釁,占領膠濟鐵路”,“恐以山東為第二之南滿”,“試問我政府何以自處?”“中國處此時代,較庚子、甲午及光複之際,尤加十倍危險,如處今日之中國,欲謀國家之保存,外交既不可恃,惟有全仗己國,現提出之質問書,自是毫無疑義。至於軍事、財政究竟如何籌備,萬一日本以山東為第二之南滿,施行其大陸政策,政府究竟如何對待?”

這是蔡鍔擁袁以來對袁世凱的第一次不滿,說明他對袁開始產生懷疑。但從此時到次年8月籌安會發生前,他對袁“還沒有即起反抗的念頭。他們對他的所作所為,僅僅是失望而非絕望”。有兩件事還可以說明:一是1915年5月袁世凱屈從日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蔡鍔表示極大憤慨。袁世凱則對蔡虛與委蛇,慷慨陳詞應付他。蔡鍔在給友人的信中,透露了這一段故事,“主峰曾語兄,交涉完,須咬定牙根,思一雪此恥”。而蔡鍔不像過去那樣輕易相信袁的話了,“此言若信,誠吾國無疆之福,兄誓以血誠報之;如仍舊貫,則惟飄然遠引,打個人之窮算盤已耳”。二是6月蔡鍔上書袁世凱,建議開發雲南礦產以維利權,“將來歐戰平息,恐各國接踵而來,名省礦權必為眾矢之的,而雲南一省尤為岌岌可危者”。他建議仿前清辦法,專設滇省礦務大臣,以重其任;國家專撥經費,以厚其力;地方招集商股,多渠道集資,這樣“既可保滇省之利權,亦可紓中央之財力,上於國家,下於地方,兩有裨益”。蔡的建議是切實可行的,也引起袁世凱等人的注意,“兄昨上書主峰,請派員集資千萬,督辦滇省礦務,已蒙批交財、農兩部。農部極力讚成此意”。但蔡鍔主要意圖還不在這裏,離開京師之念蒙發於胸,“萬一無人任此,兄亦願告奮勇。蓋滇中礦業實有把握,較之茫如捕風之經界,殊易施展耳”。他已經不安其位,與袁世凱的離心力已經產生了。

(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倒袁(1915年8月——1916年6月)

蔡鍔走上反袁道路,始於1915年8月籌安會的成立。蔡鍔擁袁,是有一定條件的,那就是依靠袁世凱,實現文明專製,改良國家,建設國家,使中國逐步走上富裕道路,與歐美國家並駕齊驅。為此,他不惜充當了袁氏專製的清道夫。但他雖然擁護袁世凱集權專製,但決不允許其恢複帝製,確立袁氏的家天下。籌安會的成立,是袁氏帝製自為的一個信號,這是他絕對不能接受的,他感到受了袁世凱的愚弄和欺騙,業已產生的離心力使他決然與袁世凱決裂,走上反袁、倒袁之路。所以,籌安會宣言發表的第二天,他就匆匆忙忙趕往天津,與其恩師梁啟超共商討袁大計。蔡鍔憤憤地說:“眼看著不久便是盈千累萬的人頌王莽功德,上勸進表,袁世凱便安然登大寶,叫世界看著中國人是什麼東西呢?我們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得過他,但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起見,非拚著命去幹這一回不可”。蔡、梁還具體商討了討袁、倒袁的方略,由梁啟超撰寫反袁文章,打出反袁旗幟;由蔡鍔秘密聯絡舊部和其他反袁力量,準備待機軍事討袁。為了迷惑袁世凱,蔡、梁還裝出師徒分家的樣子,蔡鍔在京師繼續擁袁。8月25日,他約集將軍府12名高級軍官舉行讚成帝製的簽名活動,他帶頭在“主張中國國體宜用君主者”的題款下寫上自己的名字。盡管如此,袁世凱對他仍不放心。10月14日,當袁“風聞雲南人雲,有重要人物密電該省,唆使人們反對帝製”,用的是“經界局關防”名義時,立即派軍警突然搜查了蔡宅。由於蔡鍔早有準備,袁一無所獲。

經過長時期的秘密聯絡和準備,蔡鍔和雲南舊部及部分國民黨人(主要是歐事研究會)在討袁問題上取得了一致意見,並秘密運動進行。10月下旬,袁世凱複辟帝製活動緊鑼密鼓,愈演愈烈。蔡鍔看時機漸趨成熟,就以喉疾就醫為名,連連向袁請假,先後離開北京、天津,到日本就醫。而一到日本就踏上了南下的征程,經上海、香港、越南,衝破一切險阻,於12月19日到達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