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年)是西方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詩人和戲劇家;《哈姆萊特》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詩和劇,近400年來被譯成世界各國的文字,一直傳誦不衰,在世界各國的舞台上一直被搬演著。

莎士比亞誕生於英國的英格蘭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鎮。那兒風景優美,有山陵、河流、森林和平原,被稱為“快樂的英格蘭”。莎士比亞在那裏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每年都可以觀看從倫敦來的劇團的巡回演出,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播下了戲劇藝術的種子。他進過文法學校(中等學校),學習了一些拉丁文和希臘文,接觸了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他14歲時,因為家庭破產,隻得輟學自謀生計。據說他當過屠戶的學徒,小學教員,也幫過父親做生意。他目睹地主、商人強行“圈地”養羊,奪去農民的土地,使之流離失所;目睹手工業工場使個體手工業者和小本商人失業、破產。在那大魚吃小魚的環境裏,他的家庭破產並非稀奇的事。他的祖輩務農,他父親務農兼營手套生意,破產使他感到切膚之痛。鎮中有個鄉紳名叫路西爵士的,有錢有勢,除了“圈地”養羊外,還圈了山林作為鹿苑,以供打獵取樂之用。那時英格蘭的青年多喜歡荷槍在山林中打獵,生性好動的莎士比亞也不例外。有一次,他獵取了一隻小鹿,路西爵士硬說是偷他的,把他鞭打了一頓。他氣憤之極,寫了一首詩貼在鄉紳的門口,獨自流浪到倫敦去了。當時英國青年人流浪是非法的,被抓住要受鞭打、割耳、打烙印,他隻得在路上找些臨時工作,可能參加過巡回演出的劇團,扮演小醜。他在“十四行詩”的第一百一十首的開頭說:“唉,我確曾經常東奔西跑,扮作小醜供眾人賞玩。”他大約於1585年左右到達倫敦。那時英國首都剛剛在郊外建立了劇場,他進了一間劇場去當勤雜,替觀眾們看管馬匹,接觸到社會各階層的人,後來當上一名雇傭演員。1590年,他開始編劇,升為股東演員,得以與愛好戲劇的大學生們往來,擴大了知識麵,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又和宮廷貴族們交遊,得以熟悉宮廷和上流社會的生活。他敏感,眼光銳利,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分析、研究,積蓄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他在20多年中,共寫出長詩兩篇,“十四行詩”154首,戲劇37部。他的劇作多借用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史傳和民間故事,而富於現實的生活氣息,有血有肉;加上絢爛的文采、清新的風格和進步的思想,博得觀眾的喝彩。他的收入富裕了,在故鄉購置巨宅和地產,並為他的家族弄到一個世襲“紋章”紳士的地位。44歲時他就歸居故鄉,在那裏過了八年和平舒適的生活。在當時,他僅隻是一個名伶,被人蔑視,那時還沒有寫傳記的風氣,當然就更不會有人為一個“戲子”立傳了。直到尼古拉·羅在1909年才發表了莎士比亞的傳略,因此我們今天對他的生平隻能根據一些傳說和一鱗半爪的史料加以推測。他的同行晚輩本·瓊生(1572~1637年)了解他,在1623年,即莎士比亞死後7年編印出莎士比亞戲劇集,在題詞中稱他為“時代的靈魂”,說他“不隻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一切時代”。這篇題詞是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所留下來的有關莎士比亞評論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獻。

莎士比亞所生活的時代,史稱“文藝複興”時期,就是歐洲中古時代的後期。因為歐洲中世紀封建主階級排斥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另起爐灶;僧侶們壟斷了教育權,實行愚民政策,提倡禁欲主義,叫被壓迫的勞動人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叫他們一心向往天上,放棄現世的權利,一任封建主和僧侶的剝削榨取。到了中古的後期,生產力逐漸發展了,產生了城市和市民階層,資產階級的前身,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因素,發展工商業。新航路和美洲的發現,擴大了商品的流通和海外掠奪,助長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速度。因此人們的眼界擴大了,不滿於中世紀的神權、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正在這時,保存古籍的中心,拜占庭的名城君士坦丁堡陷落了(1453年),許多學者攜帶古希臘文物逃往西歐,古典文化的光輝,使西歐人士極為驚訝,紛紛起來學習希臘文,號召複興古典文化——包括唯物主義哲學、自然科學和反映現實生活的文藝;反對當時天主教會唯心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當時新思想、新文化的特征是“人文主義”,就是以人為重,肯定人有享受現世幸福的權利,反對神權主義、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那時進步的文藝就是貫徹人文主義思想的文藝,莎士比亞就是該時期新文藝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