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小仲馬(1 / 1)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被人們稱為“一代宗師”。

托爾斯泰出生於莫斯科以南約160公裏的雅斯納亞·波利亞納,是一個世襲貴族的家庭。可是托爾斯泰的童年是不幸的,他2歲喪母,9歲時父親又離開了人世,是由姑媽撫養成人的,托爾斯泰從小就富於同情心,對農民的生活給予關注,同時他也具有文學上的天賦。由於家境富裕,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44年,托爾斯泰考入喀山大學。在校期間,他醉心於閱讀各種文學作品,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後來他深感舊的教育製度與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便中途輟學了。

作為一個具有民主和人道思想的莊園主,托爾斯泰曾試圖在自己的莊園中進行改善農民處境的改革,卻得不到農民的信任,還受到其他地主的反對,改革最終失敗了。此後托爾斯泰便潛心學習,通過刻苦學習,獲得了多方麵知識,為以後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851年,托爾斯泰以誌願兵的身份赴高加索,參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戰役。戰鬥中,他親眼目睹平民出身的官兵英勇頑強的優秀品質,由此加深了他與普通人民的感情。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軍營生活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50年代初,他相繼創作了自傳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後來他將自己軍營生活的經曆寫成短篇小說集《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受到人們的讚賞,屠格涅夫甚至寫信歡慶他棄軍從文。

這期間,托爾斯泰結識了俄國文壇許多著名作家,大家對這位後起之秀的才華交口稱讚,認為他是果戈理文學事業的偉大繼承者。但是托爾斯泰對他們印象卻不是很好,這是因為托爾斯泰本能地反對一切一般認可的理論。1856年未,托爾斯泰決定退役。

退役後的托爾斯泰到西歐考察,以尋找解決俄國社會問題的答案。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的虛偽和醜惡,決心從事教育工作。他開辦招收農民子弟的學校,並創辦了一份教育刊物。

1863年起,托爾斯泰集中精力從事文學創作,他完成了中篇小說《哥薩克》,這部作品反映了托爾斯泰的思想和創作中批判的和民主主義因素的增長。60~70年代,托爾斯泰相繼完成兩部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確立了他作為世界一流作家的地位。

80—90年代,俄國民主主義運動的高漲影響了托爾斯泰,他的世界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貴族地主階級的立場轉到宗法農民的立場,這一切促使他寫出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複活》。

托爾斯泰晚年仍堅持批判現實主義,在最後16年他寫了劇本《活屍》,短篇小說《舞會之後》和中篇小說《哈澤·穆拉特》,劇本《黑暗的力量》,他還署名批判當時文壇上的頹廢派和自然主義等資產階級藝術思潮。

托爾斯泰在文學上的巨大成就,使他贏得了全世界進步人類的景仰,但他卻為俄國統治集團所不容。早在1860年農奴製改革期間,托爾斯泰就因同情支持農民而招致地主的仇恨和沙皇政府的懷疑。此後托爾斯泰一貫堅決反對沙皇專製製度。沙皇企圖逮捕他,可是憲兵卻不敢動手,說他的“聲望太大,俄羅斯的監獄容納不了他”。1901年,俄國東正教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企圖在精神上摧垮他,但托爾斯泰堅定如一。

托爾斯泰晚年致力於“平民化”,並最終決定放棄財產,拋棄貴族生活。他於1910年10月28日秘密離家出走,不幸在途中染上疾病,病情不斷惡化,於11月20日逝世。臨終前,政府和教會包圍著他,要他改變立場,政府還派出軍隊包圍出殯的行列,不讓人民知道。

彌留之際,托爾斯泰哭著說:“千千萬萬的人,正在承受著苦難,你們幹嗎都聚集在這裏照顧托爾斯泰?”文豪的精神和他的作品同樣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