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奧多·德萊塞
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年)是20世紀美國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他繼承了馬克·吐溫的傳統。德萊塞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特雷霍特鎮,父親原是德國紡織工人,移居美國後開過紡織廠,後因失火破產。德萊塞兄弟姊妹眾多,家庭充滿“貧窮、失敗和不幸”。父親篤信宗教,在家中專橫跋扈,使孩子們受到很大的精神壓力;母親雖無文化,但溫柔善良,在幼年的德萊塞靈魂裏播下了同情不幸者的種子。
德萊塞從12歲起就當報童和店員,15歲即隻身去芝加哥獨立謀生,當過學徒、司機、雇員,也曾因失業而流浪街頭。1888年因有人賞識其才氣資助他入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深造,一年後輟學。他又在芝加哥底層幹了兩年雜活,接觸了下層社會的民眾,目睹了種種社會不平和黑暗。這種生活遭際,對他一生的創作影響極大,他後來說:“任何形式的社會不幸,都使我感到像肉體上疼痛一樣的悲哀,我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去解脫這種貧窮和苦難。”
1892年,他發表了論文《天才的再現》,即被報社聘為正式記者。他走遍芝加哥、匹茲堡、紐約等大城市,廣泛地觀察了社會。同時他還博覽群書,尤其喜歡閱讀巴爾紮克的作品和托馬斯。赫胥黎及斯賓塞的著作,前者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後兩人的生物社會學觀點,對他的創作道路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一方麵相信社會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理論,一方麵在感情上又深深地同情被壓迫者,這種思想矛盾貫穿他的一生。
德萊塞的文學創作從1900年發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開始,到1945年他逝世,共計45年。他總共發表長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集4部,政論集3部,遊記3部,戲劇集2部,傳記2部,詩集1部,把美國現實主義文學推向高峰。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1900年),寫一位天真美貌的農村姑娘嘉莉到大城市謀生的遭遇。她在芝加哥遇到的是沉重的勞動、貧困、失業和孤獨。為生活所迫,她先與一個推銷員同居,後又成為一位酒店經理的情婦。嘉莉雖然有了金錢和地位,但不過是有錢人的消遣品而已,所以仍然感到生活十分空虛。她以追求自我造就的"美國夢"開始,卻以精神上的墮落告終。小說的社會批判傾向鮮明,作者強烈地譴責貧富懸殊的現象、金錢的腐蝕作用、人際關係的冷酷。為此有意多用反襯和對比:一方麵是富人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豪華生活,一方麵是貧民在工廠的繁重勞動、失業工人的悲慘處境。有兩章還專門描寫電車工人大罷工,接觸到勞資間的階級矛盾。但自然主義色彩比較明顯,不少地方表現出作者的生物社會學觀點,強調人生成敗的偶然性,對人物也不作道德評價,嘉莉對喪失貞潔處之泰然,視之為生存競爭所必需的手段之一。
在早期階段,德萊塞還寫了一些堅實有力的短篇小說,如寫對黑人施行私刑的《黑人傑夫》,批評家長專製的《老羅根姆和他的特麗莎》等。他寫大型作品的信心曾一度受挫,直到10年後才發表第二部長篇小說《珍妮姑娘》(1911)。這是《嘉莉妹妹》的姊妹篇,雖寫的是另一種類型的悲劇,但同樣都是對貧富對立社會的控訴書。女主人公珍妮是工人的女兒,心地純樸而高尚,她不像嘉莉那樣羨慕財富和享受,而隻求出賣勞力幹點粗活以養家糊口。但這點卑微的願望也被殘酷的現實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為了使家庭擺脫困境,她先後委身於參議員白蘭德和投機家萊斯特。前者下不了與她結婚的決心,後者迫於上層社會的輿論壓力而遺棄了她。在貧病交困中,與她相依為命的女兒又夭折了。珍妮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其原因也不單是遭到了兩個男人的玩弄,為強調這一點,作者以這個故事為中心展開了對廣闊社會環境的描寫,真實而細致地展示了下層人民種種悲慘的生活景觀,同時作為對照揭示了資產階級各式奢侈豪華、放蕩無恥的生活,以此說明悲劇的根源在於貧富懸殊的整個美國社會。與嘉莉相比,珍妮在精神上始終沒有墮落,在道德上是清白的,所以她的命運能引起讀者更大的同情,相應地小說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力度也更強。把一個工人的女兒作為悲劇性的正麵人物來刻畫,這在以往的美國文學中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