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
歐·亨利(1862~1910年),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先後當過學徒,放過牛,做過會計員、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因銀行款項問題涉嫌被傳訊,避難回國深望妻子時遭被捕而被判刑,在獄中開始以現在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出獄後遷居紐約專心從事寫作。一生創作短篇小說共300多篇,收入《白菜與國王》(1904)、《四百萬》(1906)、《西部之心》(1907)、《市聲》(1908)《滾石》(1913)等集子。而其中尤其以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的作品最為著名,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
《警察與讚美詩》講的是蘇比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冬天來臨時,他想進入布萊克韋爾監獄度過當年最嚴寒的三個月,無論如何,那兒總算有吃有喝。因此,他現在就想方設法讓警察把他逮住送進監獄。蘇比走進餐館大吃一頓,結賬時他告訴侍者說沒有錢,但侍者並沒有叫警察,而是將他摔出門去。他又去勾引少婦,希望警察來逮捕他,不料那“少婦”是一個妓女,蘇比隻得拔腿就跑。蘇比又在街上大喊大叫,希望被處以擾亂治安的懲罰,但警察卻把他當作某大學的學生正在慶祝自己球隊的勝利而不加理睬。他又去偷拿人家的雨傘,不料那人的雨傘也是撿來的。以為蘇比是雨傘的主人而一聲不吭,任由他把雨傘拿走。蘇比希望被逮住關進監獄的願望一一破滅了,隻得怏怏不樂地回到露宿的公園。在通往公園的歸途中他聽到從教堂裏傳來風琴師的讚美詩。那種溫馨的氛圍和感受使他回憶起了一切美好的過去,於是決定從第二天起找份職業好好生活。但是警察卻以為蘇比是小偷而在這時逮住了他,把他送進了布萊克韋爾監獄。
《警察與讚美詩》是歐·亨利的優秀短篇小說之一。小說以辛辣的筆調,通過流浪漢蘇比命運啼笑皆非的無奈與悲慘,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並對這一社會的虛偽發出了尖銳而又含淚的嘲笑。因此蘇比的悲慘結局正好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正義無非謊言,幸福不過是空話,罪惡的監獄成了讓人向往的仙境,悲慘的地獄卻成了天堂!在這個社會裏,惡行被放縱,而善良卻被懲罰。該小說的故事短小精悍,情節結構簡單,但人物性格卻鮮明突出,心理活動的刻畫非常成功。細小的內容中包含了深遠的意味,瀆來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麥琪的禮物》講的是德拉想在聖誕節給丈夫吉姆買一件過得去的禮物,但是一周隻有20美元的家庭收入很難實現這個願望,她最後隻得去賣掉自己那頭美麗的、為丈夫所鍾愛的頭發,買了一條素樸淡雅的白金表鏈來匹配丈夫祖傳的懷表。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丈夫吉姆終於回來了,他送給德拉一把嵌著寶石的玳瑁梳子,可是滿頭短發的麥琪已經用不著了。而吉姆也用不著表鏈了,因為他賣掉了懷表買了這套妻子夢寐以求的美麗的梳子
亨利筆下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很少有深奧的思想和勃勃雄心。像《麥琪的禮物》中夫妻雙方深沉的愛戀,不過是用溫情填充愁苦的日子,使得苦澀的歲月裏含蘊著幸福,讓生活有一點細微的光彩。德拉和吉姆的純潔、善良和真誠,正好與資本主義的罪惡、虛偽和凶殘的本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通過截取他們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片斷,把人物的身份、言行、心理等特點刻畫得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印象。作品語言簡潔樸素而又幽默風趣,充滿了詼諧機智。小說結尾很有個人特色,常常出人意料,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局”,即直到故事終結才揭示出它的全部意義和人物全部真實的性格,往往帶著“含淚的微笑”。歐·亨利的作品享有極高的聲譽,被改編為各種廣播劇、電視劇。他是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被稱為“曼哈頓的桂冠詩人”、“美國的莫泊桑”。